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是我們長大後才讀懂的人生

2020-09-10 good堂前燕

課本,即便在歲月中泛黃,卻會一次次為我們還原出人生最本真的模樣。

新學期開始了,現在的課本修訂,有刪改、有保留、有年級上的調整……可無論教材怎樣變化,那些經典的課文都已成為一段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

當年那個在語文課上懵懂的少年,也終於在長大成人之後,讀懂了文中的人生。

1.朱自清《背影》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年少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朱自清的這聲嘆息是多麼的沉重。

更會明白,講臺上那個長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師讀到這裡的時候為何雙眼通紅,熱淚盈眶。

後來當我讀到龍應臺的《目送》中的話:「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

我猜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我深有感觸。

我相信最初的我們,都曾自信滿滿地許下過「孝」的誓言,以為來日方長,我們可以從容盡孝。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裡描述的,他後來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他以為一別後很快能見到父親,卻不知整整過去兩年,還是不得見。

那種悵然傷懷,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子欲孝親尚待,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2.魯迅《社戲》

魯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但是讀過《社戲》的人都知道: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

後來,我們終於明白,原來有樣東西,你會永遠記住它的好。

那就是,童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我們學會了口是心非,學會了世故圓滑,學會了裝腔作勢,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純真,沒有了真正的快樂。

《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曾經說過: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喧鬧著,躁動著,聽不到靈魂深處的聲音。

時光流逝,童年遠去,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帶走了許許多多的回憶,也消蝕了心底曾今擁有的那份童稚的純真,我們不顧心靈桎梏,沉溺於人世浮華,專注於利益法則……

我們把自己弄丟了;我們該把自己找回來了。

人到中年以後,你會發現我們越來越喜歡懷舊。

可我們真正懷戀的也許並非舊時光,而是曾經那個真誠美好的自己。

我們註定留不住童年,但是比失去童年更可怕的,是我們丟掉了童心。

3.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寫道:「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

有人說,人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的確,經歷的越多,你越發明白,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出身,比如機遇,比如天分。就連王安石這樣才華蓋世,位極人臣之輩,都無法完成夢想的藍圖,更別說這個世界平凡的大多數了。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自嘲道:「我拼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不出意外,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將平平無奇,甚至有的人還沒有走完人生歷程,就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既然如此,那麼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高曉松也曾問過李宗盛一個類似的問題,他說:「大哥,人生究竟該怎樣選擇?」

李宗盛回答道:「生活呢,就這麼兩個事兒,一件事兒呢叫做熬,一件事叫做拼,可是呢,你熬來熬去你會發現最終還是要拼,那還不如早一點拼了。」

通往夢想的路很長,拼命前行,就算無法到達終點,也總能離夢想更近一步。有時候努力看似沒有多大效果,但它確實如水滴石穿般影響著我們的人生。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拼盡全力,無論成功或是失敗,你才不會等到人生而立,去埋怨曾經那個「本可以」的自己。


4.魯迅《少年閏土》

「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卻在見面時,「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對於那個帶著銀項圈,月下刺猹的勇猛少年,為何最後會變成呆板木訥小心翼翼的中年人,我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心生厭惡。後來才發現,自以為是「迅哥兒」的我們,都活成了閏土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少年時期自我認知的驕傲。那時,我們都會以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只要想做,便沒有做不到。可真正的長大,是從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開始的。就像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以後仍然熱愛生活。」

中年閏土養著八口人,靠著種地,靠著地主家的照顧才能堪堪生存。他難道不希望回到那個和迅哥兒漫山遍野奔跑的青蔥歲月嗎?只是成年人肩上的擔子太重,他不敢對迅哥兒有任何的不尊敬,害怕自己的錯誤會帶來一家人的痛苦。


這是不是像極了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職場上謹小慎微的中年人。

生活磨平了稜角,讓我們變成了當年自己最討厭的人。但是,我們卻也從沒有放棄屬於自己的責任。

人到中年,踩著鋼絲,帶著鐐銬,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像少年人那樣翩然起舞,可生活的每一步,都變得堅實而可靠。


5.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

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曾有記者追問史鐵生:「為什麼寫作?」

史鐵生回答道:「為了活著。」

這是他那位歷盡磨難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給他的人生寫下的註腳。

有些人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盡。

如果年少的時候有人對我說這句話,我一定不屑一顧。直到我看到颱風天裡,那個用生命守護汽車的貨車司機;看過那些暴雨中,為了一單外賣,奮力狂奔的快遞員;看過那位蹲在雪地裡接活,一邊泣不成聲,一邊吞咽著食物的父親……

我終於相信:世間萬物,沒有什麼能苦過生活。能夠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

二十一歲癱瘓,四十八歲開始靠腎透析維繫生命,在苦難的生活中史鐵生足足支撐了59年,用一支筆點亮了短暫又璀璨的人生。

很喜歡崔健歌曲裡的一段歌詞:

「現實像個石頭,精神像個蛋,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是啊,生活就像那堅硬的石頭,即便無比艱難,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和前進的方向。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

時光,不再是少年錦時。

我們,也不再懵懂無知。

相關焦點

  • 小時候沒讀懂的課文,是長大後人生的坑
    他在文末回憶:「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男孩歸來後,直接翻越欄杆回到媽媽身邊。工作人員發現,當即要求男孩重新排隊。然而男孩拒不服從,從流傳出來的視頻,我們可以聽見下面這些對話:工作人員:您到後面排隊就可以了。
  • 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 長大後才發現很美很感動的課文
    年紀小不懂事想不通,課文中的很多含義需要老師教給我們才明白,長大後重讀課文,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慢慢能夠理解讀者的意思,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  一 、朱自清《背影》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 長大後才發現:這14篇小學語文課文中,竟然包含了這麼多人生道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14篇小學語文課文,都是80後小學時候學過的內容,當時可能不理解,現在才發現其中的人生道理,原來在這些語文老師課文中,早就教會了我們太多,只是現在才懂。無數網友看完之後感慨:全是回憶啊!小貓種魚、挑山工、負荊請罪、刻舟求劍……相信每一個80後的人對這些故事都不陌生,甚至提到這些詞語就會聯想到小學課本裡的插圖。
  • 你小時候學過哪些「漏洞課文」?雖然內容很積極,但卻不符實際
    文/小佳說教育  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小時候,都會聽到一些非常勵志的課文。當我們聽到這些課文的時候,也會深深地受到這些課文內容的鼓舞。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做課文當中的那些人,或避免做課文當中的那些事。
  • 長大後再看小時候的課文,發現裡面全是人生!
    你還記得小學課本的那些課文嗎?再看小時候的這些文章,少了純淨簡單,卻因為人生的歷練,多了一些滋味。小時候覺得,刻舟求劍的人,真是個大傻瓜。長大後才發現有時人也一樣,明明人已走、茶已涼。卻還是抱著回憶的記號,執著等待著。我們有時,不也跟他一樣傻麼?02
  • 小時候我們想快點長大,長大後才發現遺失了童年!
    在孩童的時期,我們常常盼望著長大,期待著長大後的模樣,做大人們做的事情。可長大之後才發現還不如小時候的單純好。現在為了工作而發愁,為買房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為了每一天的三餐而苦惱。小時候會憧憬,長大後只會妥協。若無其事地對自己說句「好吧」,然後坦然離開。傷口是自己的,眼淚是自己的,但笑容是給別人看的。慢慢地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發現小時候和長大後所有的事情都是兩個概念。到底是我們小時候太天真,還是長大後太較真兒?不知從何時起,總是想起小時候。
  • 原來課文裡的故事就是我們的人生!還記得讓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嗎?
    每每想起,總是回憶起 學生時代那些美好又單純的日子 此前 微博上還有一個話題 #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 有人說
  • 原來課文裡的故事就是我們的人生!還記得讓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這些課本中的人物不僅讓我們學到知識還增添了不少學習的樂趣每每想起,總是回憶起學生時代那些美好又單純的日子此前微博上還有一個話題#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有人說小時候對於很多課文難以理解但是在長大後的某一刻忽然想起來當年的那些話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感情語文從來不是一門課程
  • 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小時候課本裡藏的全都是人生
    曾幾何時,我一直以為,小時候課本只是傳播知識的載體,長大後才發現那些人生哲理,竟藏在這些課本的故事裡。80後是幸福的一代,物質貧瘠卻不足以影響我們快樂的童年生活,都說少年情懷最珍惜,再次翻開小時候的課本,感慨萬千。
  • 小時候我們說過的「長大後就好了」長大後真的好了麼?
    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期盼過「快點長大」讀二年級的時候,很渴望讀三年級,因為三年級可以學英語可是讀了三年級才發現,三年級的同學放學後要留下打掃衛生,回家要晚,這樣玩耍的時間就少了很多。讀四年級的時候,又想著讀六年級,因為六年級可以住校,終於可以離開家獨自生活,那個時候每周的生活費就是自己的一小筆資產,專屬於自己的資產,那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買辣條,而且還可以避開父母的嘮叨。
  • 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 年少不知文中意 再讀已是文中人!
    來源:放牛班這些天,微博上出現了一個話題#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早已過了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欲語淚先流的年齡但看到評論裡的課文才發現幾乎句句一針見血。當年只覺得這麼長的課文也要背??瘋了吧??真的,建議全文背誦。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小時候看的《貓和老鼠》,是長大後才懂的人生!
    它更是一部成人童話,折射出不少長大後才看懂的哲理。有人說,「如果重溫《貓和老鼠》,你不再只是大笑,說明你長大了。」關於事業,關於愛情,關於友情,其中有哪些隱藏的「彩蛋」?長大後重看這一幕,會產生不一樣的感慨。有人說:「所有人都享受著大城市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略了它背後是什麼樣的心酸和壓力。」這集的最後,傑瑞連夜逃離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鄉。
  • 小時候我們詞不達意,長大後的我們言不由衷
    小時候,總想快快長大羨慕著比自己大的人等到了小時候羨慕的年紀卻沒成為小時候想成為的人然後我們一天天長大時間譁啦啦流下那時候可以玩泥巴過家家坐在地上看著小狗搖尾巴如今,遠去了玻璃珠和葫蘆娃還有紙飛機載著的初戀的她有人感慨小時候我們詞不達意長大後的我們言不由衷童年時光如水清澈、明亮掬起一捧放身上——清涼放心上——悠揚小的時候,看著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比自己高的爸爸媽媽,就特別想長大。
  • 人到中年,讀懂了《背影》,才讀懂了人生
    父親掐著時間盼著我來,那一刻我的心裡明白,那個挺立在我們面前堅強的父親,也有脆弱的一面,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遲到過,因為我知道父親在等我。少時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終於讀懂,原來父愛雖然不像水一樣觸手可及,卻像山一樣厚重無言。
  • 為什麼小時候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卻一般
    這也導致了有些孩子小時候很出色,長大後反而不那麼優秀了。01有多少孩子,小時候「被優秀」了很多時候,「優秀」是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給孩子貼的標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閨蜜的女兒甜甜一年級時就在培訓機構學習了英語,而學校是三年級才開始有英語課程的。
  • 周星馳7句經典臺詞:小時候以為是段子,長大後才明白是人生
    再看周星馳的經典臺詞,才發現小時侯以為的段子,是長大後才懂的人生。01做人如果沒有理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少林足球》對武術極度痴迷的阿星,雖然生活窮困潦倒,卻堅定的相信,只要堅持夢想,終有一天能將少林功夫發揚光大。
  • 尼格買提:做主持後才發現,小時候的話都憋著長大說了
    尼格買提小時候,父母送他去學習各種才藝,比如唱歌、跳舞、美術、英語、繪畫等等,現在孩子學的那些,尼格買提基本上全都嘗試過,也成了那個年代的「別人家的孩子」。不過父母這麼做,不是為了讓他有一技之長,而是希望能改變他的性格。▲小時候的尼格買提和父母。
  • 長大後,我們都成了父母的樣子
    父母的影響是有多深遠,長大後,連我表達的方式都和母親如出一轍。有些人,這一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深遠。小時候,我們很小,只知道父母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我們就也跟著做,跟著說,有樣學樣;長大後,我們很大,成為了孩童時代眼裡的父母樣子的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 小時候總想長大,卻沒想到長大後我們都成了這樣
    我們聊著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一起吐槽遇到的奇葩人類,說著最近熱播的劇,以及一些娛樂圈明星們的八卦。後來我問她,最近還好吧,和男朋友打算留在學校這邊工作還是去其他地方。過了很久她才回我,她說:「我們分手了。」
  • 小時候課本的故事,長大以後才看懂的人生哲理
    長大後,再次捧起小學的語文課本時,細細品讀,才發現書中不僅是插圖耐人尋味,書中的內容更是很現實的人生哲理。 - 01 -朱自清 | 《背影》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人過中年,回頭一看,才發現與父母孩子,早已是漸行漸遠。 兩鬢斑白的父母,離人生的終點越來越近;日漸長大的孩子,也離開懷抱,奔向自己剛開始的新人生,一如當初那樣。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人到中年,才知道這人生路,越走便越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