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即便在歲月中泛黃,卻會一次次為我們還原出人生最本真的模樣。
新學期開始了,現在的課本修訂,有刪改、有保留、有年級上的調整……可無論教材怎樣變化,那些經典的課文都已成為一段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
當年那個在語文課上懵懂的少年,也終於在長大成人之後,讀懂了文中的人生。
1.朱自清《背影》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年少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朱自清的這聲嘆息是多麼的沉重。
更會明白,講臺上那個長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師讀到這裡的時候為何雙眼通紅,熱淚盈眶。
後來當我讀到龍應臺的《目送》中的話:「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
我猜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我深有感觸。
我相信最初的我們,都曾自信滿滿地許下過「孝」的誓言,以為來日方長,我們可以從容盡孝。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裡描述的,他後來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他以為一別後很快能見到父親,卻不知整整過去兩年,還是不得見。
那種悵然傷懷,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子欲孝親尚待,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2.魯迅《社戲》
魯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但是讀過《社戲》的人都知道: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
後來,我們終於明白,原來有樣東西,你會永遠記住它的好。
那就是,童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我們學會了口是心非,學會了世故圓滑,學會了裝腔作勢,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那份純真,沒有了真正的快樂。
《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曾經說過: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喧鬧著,躁動著,聽不到靈魂深處的聲音。
時光流逝,童年遠去,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帶走了許許多多的回憶,也消蝕了心底曾今擁有的那份童稚的純真,我們不顧心靈桎梏,沉溺於人世浮華,專注於利益法則……
我們把自己弄丟了;我們該把自己找回來了。
人到中年以後,你會發現我們越來越喜歡懷舊。
可我們真正懷戀的也許並非舊時光,而是曾經那個真誠美好的自己。
我們註定留不住童年,但是比失去童年更可怕的,是我們丟掉了童心。
3.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寫道:「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
有人說,人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不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的確,經歷的越多,你越發明白,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出身,比如機遇,比如天分。就連王安石這樣才華蓋世,位極人臣之輩,都無法完成夢想的藍圖,更別說這個世界平凡的大多數了。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自嘲道:「我拼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不出意外,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將平平無奇,甚至有的人還沒有走完人生歷程,就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既然如此,那麼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高曉松也曾問過李宗盛一個類似的問題,他說:「大哥,人生究竟該怎樣選擇?」
李宗盛回答道:「生活呢,就這麼兩個事兒,一件事兒呢叫做熬,一件事叫做拼,可是呢,你熬來熬去你會發現最終還是要拼,那還不如早一點拼了。」
通往夢想的路很長,拼命前行,就算無法到達終點,也總能離夢想更近一步。有時候努力看似沒有多大效果,但它確實如水滴石穿般影響著我們的人生。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拼盡全力,無論成功或是失敗,你才不會等到人生而立,去埋怨曾經那個「本可以」的自己。
4.魯迅《少年閏土》
「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卻在見面時,「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對於那個帶著銀項圈,月下刺猹的勇猛少年,為何最後會變成呆板木訥小心翼翼的中年人,我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心生厭惡。後來才發現,自以為是「迅哥兒」的我們,都活成了閏土。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少年時期自我認知的驕傲。那時,我們都會以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只要想做,便沒有做不到。可真正的長大,是從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開始的。就像羅曼羅蘭的那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以後仍然熱愛生活。」
中年閏土養著八口人,靠著種地,靠著地主家的照顧才能堪堪生存。他難道不希望回到那個和迅哥兒漫山遍野奔跑的青蔥歲月嗎?只是成年人肩上的擔子太重,他不敢對迅哥兒有任何的不尊敬,害怕自己的錯誤會帶來一家人的痛苦。
這是不是像極了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職場上謹小慎微的中年人。
生活磨平了稜角,讓我們變成了當年自己最討厭的人。但是,我們卻也從沒有放棄屬於自己的責任。
人到中年,踩著鋼絲,帶著鐐銬,我們也許再也無法像少年人那樣翩然起舞,可生活的每一步,都變得堅實而可靠。
5.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
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曾有記者追問史鐵生:「為什麼寫作?」
史鐵生回答道:「為了活著。」
這是他那位歷盡磨難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給他的人生寫下的註腳。
有些人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盡。
如果年少的時候有人對我說這句話,我一定不屑一顧。直到我看到颱風天裡,那個用生命守護汽車的貨車司機;看過那些暴雨中,為了一單外賣,奮力狂奔的快遞員;看過那位蹲在雪地裡接活,一邊泣不成聲,一邊吞咽著食物的父親……
我終於相信:世間萬物,沒有什麼能苦過生活。能夠活著,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
二十一歲癱瘓,四十八歲開始靠腎透析維繫生命,在苦難的生活中史鐵生足足支撐了59年,用一支筆點亮了短暫又璀璨的人生。
很喜歡崔健歌曲裡的一段歌詞:
「現實像個石頭,精神像個蛋,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是啊,生活就像那堅硬的石頭,即便無比艱難,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和前進的方向。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
時光,不再是少年錦時。
我們,也不再懵懂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