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一直以為,小時候課本只是傳播知識的載體,長大後才發現那些人生哲理,竟藏在這些課本的故事裡。
80後是幸福的一代,物質貧瘠卻不足以影響我們快樂的童年生活,都說少年情懷最珍惜,再次翻開小時候的課本,感慨萬千。
小貓種魚
小貓效仿農民伯伯把玉米種在土裡繼而大豐收,就把魚種在土裡希望能長出好多好多魚。可是到了豐收的時節,魚兒卻死光了。於是小貓才知道要把魚兒餵養在魚缸裡,才能繁衍出更多的魚。
小時候覺得小貓傻得可愛,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不要像小貓一樣學習別人的經驗決不能死搬硬套。長大了,應該辯證地看待小貓。
小貓種魚作為童話體裁,我們知道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編寫適合於兒童欣賞的故事。童話具有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的特點。
孩子豐富的想像力並不完全是天生的,它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獲得的,體驗越豐富,想像力就越豐富。而童話,正是孩子的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媒介。
小貓種魚的故事,重點在於強調小貓熱愛勞動,勤於觀察,想像力豐富,小貓由於經驗不足,而忽視了事物之間的規律,最終釀成了笑話。
但因此嘲笑小貓死搬硬套,並不是全對的,歪曲了小貓的形象,勢必泯滅少年兒童大膽嘗試的天性和銳氣。
小猴子下山
一隻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
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
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
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長大後,慢慢也懂了:人有無窮的欲望,如果不知道滿足,便會什麼得不到,在失去的時候,才開始幡然醒悟。
人有無窮的欲望,如果不知道滿足,便會什麼都得不到。有得必有失,想得到所有好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世間沒有絕對的完美,只要試著滿足,試著去接受自己所擁有的,時間久了,便是完美的,不可或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要是給孩子講這個故事時,不要忘了教育孩子不要亂摘別人的東西。
背影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讀這篇文章時,那時候還在念初中,並不能體會作者的這聲嘆息是多麼的沉重。更不會明白,講臺上那位平時很兇的老師為何讀到這裡的時候總是熱淚盈眶。
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說:
「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
我猜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
總以為來日方長,可以從容盡孝。於是等,等我工作掙錢了給父母買,結果月薪3000還不夠自己在大城市裡消費,等我月薪過萬了,等我……
卻忽視了時間的殘酷。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裡描述的,他後來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他以為一別後很快能見到父親,卻不知整整過去兩年,還是沒見得。
那種悵然傷懷,只有經歷過才真正懂得。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子欲孝而親尚在,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