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餘杭區在北京大學召開就業宣講會,連過道都坐滿了人,不少學生現場遞交材料,表示非常期待到餘杭工作。
8月21日晚上10點,在杭州市餘杭區臨平街道,街道團工委副書記朱思婧梳理好辦公室的相關工作信息、整理全區創先爭優相關材料,腦子裡又復盤了老舊小區改造相關情況和進展,計劃好第二天的安排,才關閉電腦,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1993年出生的朱思婧是浙江金華人、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18年8月通過「清北」招聘,來到餘杭工作。
她說:「父母覺得在杭州的政府部門工作氛圍很好,生活環境很舒適,發展潛力也很大,希望我能發揮作用和價值。」
招引「清北生」,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是餘杭的一項常態化工作。自2017年起,餘杭就打破只從體制內選人的壁壘,著力開展地校合作,走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擺攤」吆喝,迄今已招錄102名「清北」碩士博士落地生根。
這些「清北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為僱員或進入事業編制,他們中有不少人走上鄉鎮街道的工作崗位,在基層一線幹事創業。
最近,網上流傳一張餘杭區招聘公示的截圖,在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些崗位還是街道辦事處。
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份擬錄用人員公示名單,並非今年的,而是2018年初招聘人員的公示名單。當時總共推出了100個崗位,最終有76人報到。
對此,有人讚許,高水平發展的確需要匹配高層次人才;另一種聲音則提出:基層街道工作真的需要招錄碩士博士嗎?
2017年12月30日,餘杭區迎來了首批前來面試的清華北大學子。
讓人才在基層成長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這些「雙一流」高層次人才在街道幹得如何?
1990年出生的浙江金華青年陳吉,是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電子與通訊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018年6月8日,他通過「清北生」招聘,來到餘杭閒林街道。在18個月內輾轉經濟發展、村社掛職、拆遷安置、黨政群團等崗位鍛鍊,得到了同事們的普遍認可:「腦子好使、思路清晰,給他布置一個任務,很快就有路徑反饋。」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閒林街道需要收集實時管理人口的出行情況。按照常規手段操作,需要發動網格員進小區「洗樓」、挨家挨戶收集信息,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陳吉提出:「是不是可以採取數位化手段?」他花了一個晚上,設計讓居民們掃碼填寫問卷,最後通過一枚二維碼,在3天時間內成功收集到10萬餘人的出行信息,為閒林街道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節約了大量人力時間成本。
由於陳吉對大數據領域有著獨特理解,特別是疫情期間破題基層治理的優異表現,目前他被借調到杭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專門從事「人才碼」方面的工作。
當初來參加「清北生」招聘的高祥榮,則是奔著餘杭鎮街來的。2018年春天,他離開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式入職餘杭街道。
「在高新區,我從事政府放管服改革工作,這讓我有機會看到全國各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餘杭『跑改』向基層延伸的經驗做法走了全國前列。」高榮祥說,這讓他堅定要來餘杭的念頭,所以當餘杭區面向「清北」招聘黨政機關儲備人才時,他抓住了這個機會。
到崗後的高祥榮開始全面參與街道群眾工作,還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參與餘杭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每天跟著街道同事走村入戶、夜訪群眾,讓高祥榮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
鑑於「雙一流」人才發揮的實際作用、結合全區發展態勢,今年5月,餘杭不再將目光鎖定在清北,而是面向全國「雙一流」高校和世界百強名校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畢業生,面向更廣領域,尋找更緊缺專業人才。通過資格審查、素質評價、視頻面試、現場考核,目前,新一輪的「餘杭緊缺專業人才」引進已進入體檢環節。
清華北大學子正在面試中。考生以小組為單位進入考場,針對試題依次進行個人陳述。
讓「清北生」在餘杭紮根
經濟發展需要匹配人才隊伍
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幹部培養體系中,對於新進人員,一般先到鄉鎮街道基層鍛鍊,再流轉到其他平臺崗位,「這很正常。」
這些人才來到餘杭後,如何讓他們安心紮根,是一個系統工程。餘杭對「清北生」的培養,從他們到崗報到時,就開始了——
為「清北生」提供生活導師和工作導師,開設「菁航班」定期開展主題培訓;用人單位根據人才特長、專業背景安排能夠發揮他們作用的崗位,制定符合他們實際的「一人一策」培養方案;到職一年之後,組織部門通過考察了解表現情況,還會根據個人意願、結合崗位匹配情況,作二次分配,根據專業背景和個人特長,不斷優化調整隊伍,人盡其才。
比如,一位英語專業人才,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調整到區外辦;一名熟稔德語、喜歡歷史的人才,從錢江經濟開發區調整到良渚遺址管委會任職;一名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從街道抽調掛職到區科協,專門服務院士專家和全區20餘家科技企業,從事供需對接,為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提供諮詢建議。
「2018年初至今,這些『清北』碩士博士狀態大都比較穩定,因為餘杭政策兌現到位、培養體系比較成熟。」這位負責人透露,第一批「清北生」來的時候,外界有一些質疑,他們內心也有點忐忑,「隨著培養政策的落實,很快這些質疑和忐忑都打消了。」
人才培育體系的推進,形成人才引進的良性循環。從2019年開始,陸續有這些「清北生」的學弟學妹來打聽:餘杭今年還招「清北生」嗎?一些在其他地方經歷過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碩士博士,也來報名應考。
「他們看中的,其實是杭州的整體發展和餘杭的環境優勢,年輕人也許不知道餘杭,但一定知道阿里巴巴。」
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餘杭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經濟環境、產業結構、人才生態等眾多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餘杭要發展,不僅需要吸引產業人才來創新創業,還需要從高站位和戰略眼光,引進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這位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