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建大型「深海空間站」 美媒:可助南海尋礦

2021-01-2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正在加快設計和建造深海載人裝備,以幫助自己在南中國海尋找礦產。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6月8日報導,中國科技管理部門稱,深海空間站將設在水下3000米深處。該項目已出現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而且在中國未來五年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項目名單中位居第二位。相關部門日前檢查了該項目的落實情況,並決定加快工作進度。

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高級研究員布賴恩·克拉克說:「在這一深度設立長期居住站是從未有過的嘗試,但這的確是可能的。載人潛水器多年前就已能下潛至這一深度。現在的挑戰是每次下潛的時間要長達數月之久。」

報導稱,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尚未公布關於該項目的任何細節,包括具體的時間表、設計圖或費用估算及可能的設置地點。中國仍在推進對南中國海的主權聲索。

儘管中國對自然資源的渴求仍是該項目背後的推動力,但中國的深海載人平臺將是可移動的,可以被用於軍事用途。IHS簡氏信息集團的分析人士稱,中國已計劃打造一個被稱為「水下長城」的傳感器網絡,以探測美俄的潛艇。

中國社科院亞太問題專家許利平說:「該項目將主要用於民用,但不排除它還具有一些軍事功能。很多國家都在研究此類深水項目。」

中國科技部前不久在其網站上稱,國資委組織召開了依託中國船舶重工公司七零二研究所組建的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方案論證會。

報導稱,中國當局尚未對該項目的建造成本作出任何估計,但布賴恩·克拉克說,其成本可能令人卻步,而且由於容易被發現,該項目在軍事用途上的吸引力可能弱於潛艇或無人設備。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一艘小船停靠在中國南海西沙群島水域。新華社發

相關焦點

  • 國內衛星現場圍觀,解放軍南海驅逐美軍艦,美媒:中國仍技高一籌
    根據福克斯新聞的說法,當晚一名美軍官員承認「麥凱恩」號在行動期間,有一艘中國軍艦一直形影不離的跟著,幾乎監視了一整天。美媒認為若是這位美軍軍官說出的是實情,那麼意味著12月22日在南海的這場博弈中,中國仍表現得技高一籌。
  • 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建所...
    1月8日至9日,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南海海洋所建所60周年作出批示,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同時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批示中指出,南海海洋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美媒:中國打破深潛紀錄 繪製深海「藏寶圖」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媒:打破深潛紀錄,中國繪製深海「藏寶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11日文章,原題:在獲取深海資源的競爭中,中國打破其在馬裡亞納海溝載人深潛的國家紀錄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中國載人潛水器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約10909米深處,打破了該國的深潛紀錄
  • 2049年中國什麼樣?美媒:南海是否成中國內湖?
    2049年中國什麼樣?美媒:南海是否成中國內湖?讓我們把目光穿越未來幾十年,將發現怎樣的中國和世界——在2049年?其間有許多問題需要提出並回答:  一、中等收入或高等收入的中國?過去半個世紀來,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可謂鳳毛麟角: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中國大陸屆時能如願以償嗎?  二、人口挑戰?隨著中國社會快速老齡化,勞動力供給逐漸枯竭。中國能成功應對其令人畏懼的人口挑戰嗎?
  • 來自深海的美味傳說—說說南海的深海魚
    答應大家的貴陽美食的文章,因為圖片的問題可能要晚一點,還有一些經典的店面都沒有去探訪留照,所以要稍微晚一點。年後我儘量寫出來。另外求關注,求打賞,你的支持是我挖掘樂子的動力哈哈哈。 從古到今,一直以來海鮮都是我們飯桌上最令人期待的事情。
  • 美媒:雙航母編隊軍演後,美軍裡根號航母編隊進入中國南海
    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19日公布了美國海軍據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11月19日報導稱,在結束了於菲律賓海海域舉行的雙航母編隊聯合演習後,美軍「裡根」號航母編隊已經進入中國南海海域執行任務,「裡根」號和「斯坦尼斯」號雙航母編隊據美媒報導稱,美軍兩個航母打擊編隊將繼續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行動,其中「裡根」號航母已經在「米利厄斯」號驅逐艦和「安提坦」號巡洋艦、「錢瑟勒斯維爾
  • 美媒:中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們的南海中平白多出個「新城市」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越來越迅速了,並且在世界上也佔據了更大的重量,其實老實說,中國能夠有這麼快速的發展,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中國大力發展基建事業,中國的基建實力可以說是冠絕全世界,這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資格反駁,這就是中國基建的強大統治力。
  • 海洋學家談南海科考收穫
    記者呂寧 通訊員黃艾嬌5月16日凌晨,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由同濟大學主導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圓滿完成科考任務。此次科考執行了什麼任務,有哪些發現,取得了怎樣的成果?《中國海洋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11月10日,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該所「西沙—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綜合調查研究」「華南港口工程水文和泥沙回淤研究」、《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集》和「珍珠貝人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4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南海北部和北部灣表層海流的分析研究」、《南海地形圖》(1:100萬)、「珍珠貝的實驗研究」「廣東紫菜品種培育」「LC-Ⅱ型超聲浪潮儀」5項成果獲中科院重大成果獎,為完成南海區域海洋學中心任務提供了可貴經驗和基礎。
  • 日本潛艇將停靠菲港口 日媒:意在南海牽制中國
    資料圖:菲律賓軍方重啟蘇比克灣軍事基地用途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 日媒稱,從日本防衛省相關人士處獲悉,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計劃於4月停靠面臨南海的菲律賓蘇比克灣。日媒稱這一舉動「有牽制持續進入南海的中國的意圖」。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3日報導,蘇比克灣是軍事要塞,在1992年之前擁有美國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基地。美軍1月也有核潛艇在此停靠。海上自衛隊潛艇靠港的另一個目的是展示日美合作。不過,這不同於美軍艦船在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人工島12海裡以內航行以對抗中國主張的「航行自由作戰」行動。
  • 印尼構想在南海納土納群島建潛艇基地 日媒臆測:牽制中國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6月30日報導,印度尼西亞政治法律和安全事務統籌部長盧胡特29日向媒體透露了在南海南端的納土納群島建設潛艇基地的構想。日媒報導稱,一旦潛艇基地建成,印尼的海洋警備機制將得到大幅強化,會對持續在納土納群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船形成牽制。盧胡特是佐科總統親信中的親信。
  • 《深海迷航》中後期簡單攻略助你通關
    《深海迷航》中後期簡單攻略助你通關 《深海迷航》是一款深海主題沙盒生存建造遊戲,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
  • 「蛟龍」南海1100米深處獲取新鮮玄武巖
    沿海山繼續向山頂前進,在420米至頂部可見珊瑚、海百合、海葵、海膽、海星,以及鯊魚等大型魚類。」楊剛表示,這些樣品和數據對開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鏈成因、南海構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蛟龍」號30日的下潛,最大潛深1101米,水中時間8小時,海底作業6小時28分鐘。
  • 向深地深海深空和土地科技進軍
    我們組織了一系列找礦會戰,很快取得一批重大找礦成果。其中,找油突破最令國人振奮。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打破國際權威「中國貧油」的論調,提出陸相成油理論,預測了我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三個區域。後來大慶、大港、勝利等油田相繼發現,有力證明了這一科學預見。我們聯合攻關,在廣東仁化和南雄發現了大型鈾礦床,為「兩彈一星」作出了重大貢獻。
  • 海軍專家:蛟龍號所獲突破可用於研製深海潛艇
    47年前,毛澤東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壯語,今天已全部變為現實!6月19日上午,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6965米的深度創下中國海底深潛的最新紀錄。此前兩天,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並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 日媒:日本潛艇將停靠菲港口 意在南海牽制中國
    【環球軍事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3日報導,從日本防衛省相關人士處獲悉,日本海上自衛隊潛艇計劃於4月停靠面臨南海的菲律賓蘇比克灣。潛艇將配合護衛艦的定期航海訓練,是15年來首次停靠菲律賓港口。日媒稱這一舉動「有牽制持續進入南海的中國的意圖」。蘇比克灣是軍事要塞,在1992年之前擁有美國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基地。
  • 南海浪花礁一座新建築悄然出現 未來中國還將建4座!
    易評君在指出這座新設建設實為2017年起中國建造的五座南海環境監測站之一後,美智庫專家於12月10日再次對浪花礁人工建築重新進行了分析。作者J.中電科開發了至少兩種類型的海洋平臺,旨在建立並擴展中國南海諸島和前沿哨所的通信網絡與信息收集能力。中電科從2017年公開了其研發的「島礁信息系統」(Island-Reef Information System),幾乎可以肯定浪花礁出現的無人固定平臺就是該系統。這座海上平臺被固定在水10米深的無人珊瑚礁上。浪花礁出現的海上平臺是中國在南海部署的第一個海洋電子監測站。未來中國還將部署更多的此類平臺。
  • 「深海一號」暨蛟龍號抵深 將參加2020中國海博會
    原標題:「深海一號」暨蛟龍號抵深 將參加2020中國海博會   2020中國
  • 《深海之尋》:與李健一起環保海洋吧
    《深海之尋》是李健由李健填詞、作曲、演唱的一首環保的歌曲,是世界海洋日暨中國海洋公益日的宣傳曲。在近幾年來,我們的海洋環境受人類影響被破壞,而這首歌曲的宣傳,顯然,成效也是明顯的。當時,李健以表演嘉賓的身份,出席「深海蛟龍千噚傳奇」主題晚宴暨2014 Blancpain寶珀漢斯·哈斯五十噚大獎頒獎典禮上,因彼此一致的價值觀和認同感,寶珀與李健的情誼日漸深厚,雙方都希望以一首歌做好一件事,通過歌詞和MV來互相分享彼此的理念和成果,喚醒對海洋保護的意識,就這樣,《深海之尋》應運而生。李健用他溫暖的歌聲感染著我們,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大海的深邃中尋找自省,尋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