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病從口入 筷子也要講衛生

2021-01-08 央廣網

中國人的餐桌離不開筷子。俗話說病從口入,在大家對食材精挑細選的時候,有注意過同樣要頻繁與口腔接觸的筷子嗎?要保證飲食衛生,筷子的使用必須得講衛生:一是要定期更換,二是要正確清潔。

一雙筷子每次經過搓洗,都將在其表面留下裂痕,裂痕裡就會藏汙納垢。使用時間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所產生的微生物也會更多,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旋桿菌出現的概率越大。如果筷子上出現非木頭本色的斑點,表示筷子已發黴變質;出現彎曲、變形,表示已受潮或擱置時間太長;顏色發生變化,表示材質本身性質發生了變化;聞起來有明顯酸味,則是受汙染的信號。以上情況一旦出現,就不可繼續使用。我們建議,家庭中使用的筷子3個月到6個月更換一次為宜。

正確清潔筷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就餐完畢及時清洗餐具。一些人吃完飯習慣把碗筷放一邊或泡上水,過幾個小時再洗,這樣最容易使細菌在筷子上泛濫,甚至侵入到筷子內部,難以清除。

2.用流動水仔細清洗筷子後,應瀝乾水分,筷子頭朝上放進專門收納筷子的器皿中。最好是選擇底部及周圍有鏤空設計的器皿,擺放在通風處,不要放在不透氣的櫥櫃中。同時,經常清潔收納筷子的器皿,避免細菌生長。

3.保證每周一次高溫消毒。在100℃沸水中煮筷子10分鐘至15分鐘,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殺菌效果。(宣武醫院閆麗平)

相關焦點

  • 「健康」用筷子也要講衛生 正確清洗筷子的方法,請看這裡!
    宣武醫院 閆麗平中國人的餐桌離不開筷子。俗話說病從口入,在大家對食材精挑細選的時候,有注意過同樣要頻繁與口腔接觸的筷子嗎?要保證飲食衛生,筷子的使用必須得講衛生:一是要定期更換,二是要正確清潔。一雙筷子每次經過搓洗,都將在其表面留下裂痕,裂痕裡就會藏汙納垢。使用時間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所產生的微生物也會更多,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旋桿菌出現的概率越大。
  • 美的刀筷砧板除菌機 拒絕病 從口入,一鍵消除廚房煩惱
    中國人對「吃」非常講究,但卻缺乏對廚房衛生的關注,中式廚房通常「一塊砧板走天下」,砧板不生熟分開、刀具不專刀專用......這其實都是很不健康的烹飪習慣。未經分類的廚具相互接觸,食物攜帶的不同菌群極易交叉感染,老生常談的「病從口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國人沒有將廚房除菌消毒工作重視起來。
  • 筷子傳播B肝?應小心筷子帶來的5種病!謹記用筷3禁忌,助力健康
    日常接觸不會傳染B肝實際上,無論是急性B肝感染、慢性B肝攜帶者,亦或是大三陽、小三陽等等,B肝病毒均不會從口傳播!真正需要你小心的是,筷子帶來的這5種病!疾病1:幽門螺桿菌感染通常,導致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其感染途徑主要是口口和糞口傳播。
  • 不講衛生,小心蛔蟲、蟯蟲惹上身
    食物不潔,蛔蟲卵趁機而入  「蛔蟲繁殖得就是很快。」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趙旭東說,蛔蟲病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病,農村患病率比城市高。就我省來講,解放初時患病率最高,當時人群感染率在70%以上,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感染率降到41.64%,而目前,感染率最高的地方也在5%以下。
  • 當心病從口入,杜絕大人和寶寶共用碗筷
    老公還在一旁說我,讓她們抱會你也清閒點,我說她們用自己的筷子給寶寶餵飯不衛生,老公還說我挑三揀四的,事多!跟他們無法講通口腔概念這方面的!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有一節課文講的都是病從口入,雖然不刷牙只是病從口入的一種,如果不講衛生,口腔是最容易傳染疾病的!每天我們吃了飯,到了晚上不刷牙是特別不舒服的,而且牙還容易變黃,口氣特別難聞!
  • 臺灣婦人奉行「生機飲食」 病從口入吃出腦膜炎
    中新網12月18日電 吃「生機飲食」一定要注意衛生了,臺中一名五十歲女姓因罹患糖尿病奉行「生機飲食」,平日自己種菜生吃、生飲生水。沒想到病從口入,被蟲鑽進腦裡,並發斜視、囈語等症狀,住院55天才復原。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疾管局」相關負責人李翠鳳提醒,一旦被寄生蟲感染,如延誤治療死亡率很高。
  • 正確使用筷子,關乎一家人的健康!從選對、洗對、放對筷子開始
    從毛巾,臉盆,水杯到筷子,全都要用自己的。如果有的人不小心使用了他的東西,他會馬上生氣...或許有人覺得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很容易得罪朋友,但也正是這個習慣幫助他們遠離很多疾病,保證了健康。就拿筷子來講吧,你們知道家裡平時用的筷子有危險嗎?
  • 筷子別再只用洗潔精洗了,這樣洗的筷子既乾淨又衛生
    筷子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餐具,因為它直接和我們的口接觸所以它的衛生尤為重要。很多人平時只是用洗潔精隨便洗洗,甚至有的人只是用清水洗,這樣洗的筷子並不衛生,長時間使用的話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今天我就來教大家一個洗筷子的小妙招,這樣洗出來的筷子不僅乾淨而且衛生,快來學一學吧。
  • 開學了,家長要小心這個病...
    開學了,家長要小心這個病......也應立即洗手還要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還有一件事如果孩子不小心中招了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診外還要注意這些方面↓↓↓一定要與健康兒童隔離患兒所在居室要注意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要注意避免受風著涼。患兒常因張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劇,因此應給他們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軟食,忌食酸、辣、甜味過濃及幹硬食物。要多給患兒喝溫水,有利於退熱及毒素的排出。
  •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用筷子的講究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筷子最早起源於商周時期,在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它承載了中國人多少的記憶與情感。筷子的誕生關於筷子的誕生,有一個傳說。大禹受命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捨不得耽誤時間,便總是在野外煮食。
  • 筷子會傳染B肝病毒嗎?
    ,就更別說是身體觸碰,甚至使用相同的日常用品這些方式了 不從口入,從哪兒入? 如果要和B肝患者共同生活,記得去正規醫院或防疫站打B肝疫苗,並定期驗血檢查自己體內是否有對抗B肝病毒的抗體 了解了B肝病毒的傳染途徑,就不用擔心餐桌上的筷子會成為B肝病毒的傳播橋梁了 尤其是已經注射過B肝疫苗的人更不必擔心,因為體內的抗體會令人體更加安全
  • 頤卦:患從口出、病從口入,守正則吉!
    對於一些負面的評價,首先要反駁對方,然後要反思自己。就比如說屢次出現吃出來的毛病,純屬於人禍,也難怪某些外國人說三道四的。古人云:「苦節不可貞」!倘若真是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也顧不上在能不能吃這方面有所節制了,畢竟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 用筷子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夾斷!
    用筷子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夾斷! 說到魚火鍋,一定要提到的店就是 酸菜酸爽鮮脆, 薄薄的魚片即便煮熟後仍然晶瑩剔透, 吃起來順滑軟嫩,沒有一點腥味, 吃過的確很難忘得了。
  • 這東西靠譜不譜:紫外線殺菌筷子筒有用嗎?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除了告訴我們不要亂吃不衛生的食品之外,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得注意餐具的乾淨衛生。廣東人吃飯前,要用熱水燙一下餐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並不能完全消滅病菌,但是就是給人一個「安心」的感覺。那這款紫外線殺菌筷子筒會不會也讓你「安心」呢?
  • 國人用筷子有啥禁忌?使用筷子的9種小規矩,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
    第一種禁忌:「執箸巡城」,既不衛生又討人嫌 「箸」是筷子的文雅稱呼,「執」即手持筷子的動作,很多人聚在一起用餐的時候,如果拿著沾滿口水的筷子
  • 奶瓶也有保質期,小心病從口入!
    作者:寶寶知道 箜欞寶寶每天都要接觸奶瓶和奶嘴,因此要保持衛生。而寶寶經常啃咬也就容易被損壞和變質,那麼多久更換比較合適呢?奶瓶多久需更換?1、4-6個月寶寶使用的奶瓶最好4~6個月更換一次。4、凹痕或碎片如果使用的是玻璃奶瓶,當發現了凹痕或是碎片,繼續使用有可能會傷害到寶寶,應該要立即丟棄,以免發生危險。奶嘴多久需要更換?1、更換寶寶使用的奶嘴比奶瓶更重要,一般一至兩個月就應該更換。奶嘴使用過久容易變形,寶寶吸吮過久會影響口腔的發育。
  • 愛國衛生 | 愛國衛生運動宣傳小知識
    02「除四害」與「五講四美三熱愛」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剿滅「四害」(蚊、蠅、鼠、蟑)運動的高潮,這次運動規模浩大,全國6億人民參與其中。
  • 2歲多的孩子騎車摔倒,一根筷子貫喉而入
    孩子騎車摔倒,筷子貫喉而入意外發生在29日中午1點多,奶奶給2歲9個月的林林(化名)切了塊蘋果,怕孩子手髒,就用筷子插著給了林林。沒想到,奶奶轉身進屋拿個東西的工夫,林林就拿著蘋果騎著兒童三輪車出去了。突然,三輪車翻倒,林林從車上摔了下來,瞬間大哭起來。
  • 家用智能筷勺消毒機 廚電新寵 預防病從口入 「筷」消毒更健康
    話說今年最熱門的產品要數廚房家用消毒類設備,自疫情發生以來,紫外線殺菌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在各種產品上,消毒殺菌概念的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追捧。隨著現代人的對健康意識的逐漸加強,如今越來越多精細化的衛生消毒產品也進入到了家庭中,除了熟知的消毒櫃、消毒洗碗機外,還有刀具消毒機、筷勺消毒機等設備,這些都是年輕家庭的廚電新寵。
  • 小心毒從口入!這四種餐具千萬別給孩子買
    2.拒絕帶色彩的筷子  這種好看的筷子上面一般塗有油漆或類似油漆的物質,經過寶寶長期的咀嚼之後,油漆很可能會脫落,甚至直接隨食物進入到寶寶的腸胃裡面。油漆中含有大量的鉛,長期使用油漆極容易導致鉛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