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這一112歲阿婆,生活自理不在話下,還能穿針引線做手工

2020-12-25 騰訊網

112歲老人還能自己做飯打理生活起居,平日裡愛穿針引線,做點小手工送給鄰居、親戚,這位令人稱奇的老壽星叫林累,來自南安向陽鄉卓厝村。近日,南安市民政局發布《南安市民政局關於2020年百歲及以上老年人花名冊的公示》,截至2020年7月1日,南安共有百歲及以上老人122位,其中女性109位、男性13位,最長壽的老人便是這位出生於1908年的林累阿婆。

令人驚嘆

百歲老人五代同堂 穿針引線愛做手工

昨天記者驅車來到海拔800多米的南安向陽鄉,尋訪這位神奇的老壽星。

「你們來了,快進來坐一坐,喝口茶。」林阿婆聽到門外有人來訪,自己從屋裡走出來,一邊精神抖擻地招呼記者一行入座,一邊手裡還拿著東西,準備做手工活,看上去一點不像100多歲的老人家。

據悉,林累出生於1908年,年輕時曾幹過地下工作,至今每個月仍享受政府補貼。她育有三男三女,至今子孫後代有70多人,已是五代同堂。

「這個手工要用12條棕枝一起編,少一條都不行。這個硬幣用彩線包裹出來的,叫『錢寶』,給小孩子戴上,就會吉祥平安。」老人家拿出一隻微型編織袋告訴記者,年輕時她學過織布,「就是用棕條打煙包(裝土菸絲),我老家那裡,大人小孩都會這門手藝」。

平常,林累的兒孫都會採一些棕枝,煮好晾乾後,讓老人自己折騰,「她閒不下來,一有空就做些棕扇子、錢寶什麼的小手工,送給鄰居、親戚」。

老人在閒暇之餘總會做些手工藝品,送給鄰居、小輩。

一個插曲

去年111歲掛念女兒 徒步兩三公裡回娘家

「按閩南風俗算,老人家今年虛歲已是113歲了。目前,她就是耳朵有點背,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好。如果我們不在家,她也能自己做簡單的飯菜!」老人的小兒子姚泰山透露,母親一直很健康,除了偶爾小感冒,「身體比一些年輕人還要棒!」老人感冒後,喝一些自己調理的中草藥,很快就恢復了,「山上能採到的草藥,像薄荷、石蘭、香薷什麼的,主要是清熱解毒的」。

林阿婆的娘家在永春外山鄉雲峰村,與向陽鄉毗鄰,距離兩三公裡。去年5月份的一天,大清晨家人發現阿婆突然不見了,「樓上樓下,還有鄰居家,找了好久,她已經111歲了,當時全家都急死了」。

後來,二兒子姚壩打電話到老人的娘家,才知道老人家掛念嫁到外山的女兒,竟然自己走路回娘家了,「從我們這兒到雲峰村雖然都是水泥路,但也有兩三公裡遠,老人家整整走了一個多小時,還好虛驚一場!」

長壽秘訣

早睡早起飲食清淡 菸酒不沾常年喝茶

112歲的高齡,一日三餐能自理,甚至還能穿針引線做手工,精氣神十足,這其中有何秘訣?

到現在,老人還能夠自己煮飯

「早睡早起,飲食清淡,菸酒不沾,常年喝茶!」談到老人家的長壽秘訣時,姚泰山一下子就總結出這12個字。他說,老人三餐一般喝稀飯,配的青菜也都是自家種植的,「動物油都不碰,像一些雞鴨的皮,她都要剝乾淨了才吃」。

他說,向陽鄉由於海拔達800多米,雖然已經通上自來水,但是仍有不少村民飲用山泉水,「植被茂盛,空氣清新,這種環境下生活,十分舒適。」老家人還有一個嗜好——喝茶,「茶葉都是自種自採的,每天她起床後,拿一小撮茶葉,往壺裡一放,就可以喝一整天了」。

「老人家愛看電視,特別是古裝片、戰爭片什麼的。」二兒子姚壩說,母親沒有上過學,不識字,每天打開電視,也只能看裡面的動作,「雖然是這樣,她還是很滿足」。

■東南早報記者 林福龍 吳嘉曉 通訊員 黃瑜鵬 施新麗 文/圖

相關焦點

  • 南安102歲阿婆自編30首閩南語歌謠 唱出百年人生
    童謠唱著唱著,黃阿婆笑了  閩南網12月6日訊 家住泉州南安梅山鎮埔仔村的黃算娟,1911年出生,今年102歲了,不識字的她卻能出口成「歌」,她自編了30多首閩南語歌謠,大多是源於自己的生活兒孫滿堂歌謠一:「小弟3歲讀幼兒園,二哥9歲上學堂,大哥參軍守國門,保家衛國做英雄。」  黃阿婆鶴髮童顏,穿著一件紅色的中式夾襖,顯得十分喜慶。現在跟三兒子戴建昌一家住。見我們來,阿婆直問「這是誰啊?」
  • 永生花開引人來 花藝DIY點燃南安的親子手工熱情
    15時許,在大人的協助下,孩子們穿針引線做花盆、細心填充棉花泥、搭配花色入盆,手中的兒童盆栽DIY作品逐漸成型,鍛鍊了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對色彩美感的認知度。兒童盆栽手工,小姑娘穿針引線,萌翻了
  • 海賢老和尚世壽112歲,在他100多歲時依然身體硬朗自食其力
    海賢老和尚世壽112歲,在他100多歲時依然身體硬朗自食其力。老和尚在寺裡種了些玉米,一天下午他在玉米地附近散步,突然發現一位村民在玉米地裡偷玉米,而村民也剛好也看到了老和尚。村民很不好意思,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和尚慈祥的笑著擺擺手說:「莫著急,你要掰就揀大的掰。」
  • 玩遊戲還能治病?真的有人因此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這裡有這麼一群人,「中風」的不幸,使他們一側身體不受控制,喪失了生活最基本的能力,連最簡單的洗臉、自己吃飯、穿衣都難以實現,生活自理成為了他們最大的願望。這個時候,要教病人們「不務正業」的作業治療師該出場了。 什麼是作業治療?
  • 「做手工包包 還能減減壓」
    「一開始以為很難,沒想到也完成了。」居民張女士拿著做好的包包開心地向大家展示。8月11日上午,蜀山區蜀山社區手工編織班開課,專業手工老師姚燁用一上午的時間向數十組親子家庭分享了手工編織的樂趣。 8月11日上午,在蜀山社區黨員活動室裡,姚燁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手工作品,有大象、袋鼠造型的毛線胸針,復古的包包,還有毛線鉤織的小裙子等,居民們看得都不敢相信,「原來手工作品也可以這麼精美。」 接下來,姚燁介紹了鉤織的一些針法,還有拼布的做法,「今天我們都是零基礎,所以先從簡單的口金包做起。」
  • 粗茶淡飯與人為善 109歲獨居老人生活自理身體硬朗
    近年來,村內居住的一位109歲高齡的老人更是讓這個小村子遠近聞名。  記者趕到老人家中時,王譚氏正在燒火煮麵。眼不花,耳不聾,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自己穿衣做飯,自己穿針引線縫縫補補,更令人驚訝的是,本是滿頭白髮的她竟然慢慢生出黑髮,越活越年輕。
  • 照顧病女67載每天擦身餵飯 南安百歲阿婆走了(圖)
    她是南安東田藍溪村人,女兒洪火莓7歲時患上腦膜炎,從此無法行走,在床上一躺就是67年。這些年,王算一直貼身照顧女兒,直到自己成為顫顫巍巍的百歲老人,依然為女兒擦身餵飯。2013年,王算老人入圍了中國文明網舉辦的「中國好人榜」評選。
  • 瀏陽103歲老人,穿針引線都是「小意思」!
    但你要知道,湯桂華已經103歲了!頭腦清晰、身體健康,愛說愛笑、愛湊熱鬧,湯桂華憑實力穩坐家中「團寵」首席。能做家務,還能穿針引線走進巖前新村,只見山巒起伏,山道蜿蜒,空氣清新舒適。到達目的地時,湯桂華正在地坪裡掃地。
  • 上海108歲男壽星迎來第九個"本命年" 不戴眼鏡也能穿針引線
    (視頻截圖)  2016年是農曆丙申年,即十二生肖的猴年,108歲的秦萬巨將迎來人生中的第九個「本命年」。目前他是上海排行第三的男壽星,老先生有個絕活———不戴眼鏡也能穿針引線,還能拉著扶手一口氣做10個下蹲動作。
  • 「80後」男生愛上針線活 手工製作布包上街賣
    阿肯正在繡手提包□早報記者許奕梅文/圖  女人穿針引線不是什麼稀奇事,要是男人也拿起了繡花針,並且功夫了得,那可不簡單。27歲的阿肯是南安人,美術專業畢業,平常除了會畫畫,還會用針線繡出一個個別致小巧的手工布包。  「哇,一個大男生竟會繡這些!」前日下午,在市區文廟廣場邊上,一群女生好奇地圍著一個戴黑框眼鏡的男生,只見長相清秀的他蹲坐在地上,正認真地用針線縫製著一個藍色條紋的手提包。在他面前還擺放著不同款式的手工布包。  這些布包都是阿肯自己一針一線做出來的。
  • 94歲「花婆婆」:當年種百種花 如今「民俗花事通」
    「花婆婆」曾毛治在中心市區西街附近賣花62年,雖然已經94歲高齡,但依然耳聰目明,進貨、串花環,都不在話下。她說,兒孫孝順是自己長壽的秘訣。昨日,曾阿婆堅守花攤62年背後的故事一經報導(《94歲「花婆婆」 堅守花攤62載 兒孫孝順是長壽秘訣》),引發市民廣泛關注,不少市民特意前往買花。記者也再次探訪曾阿婆,了解如何買花用花。
  • 109歲依然愛美,104歲還能做家務!翔安這些老壽星,長壽的秘訣就是……
    109歲的陳阿婆依舊愛美每天要梳妝打扮,還要穿金戴銀104歲的董阿婆思路清晰不僅能熟記農曆日期還會幫家人擇菜做家務她們的家都在翔安在翔安80周歲以上各年齡段的老人數量都位居全市第二位,僅次於思明100周歲以上戶籍老人多達28人老人們在這裡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晚年生活幸福快樂元旦前夕翔安區老齡辦攜手裕欣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慰問了翔安區大嶝街道和新店鎮的兩位長壽老人送去油、米等生活物資和新年祝福109歲阿婆陳蓉「十八村裡一枝花」
  • 銅山社區鄰裡中心開展「穿針引線」繡鞋墊手工動
    2020年7月22日下午,銅山社區鄰裡中心手工活動室開展了「穿針引錢」十字針法繡鞋墊活動,由於活動新穎獨特,所以吸引了很多感興趣的銅山社區居民參加。現場之前擁有縫紉技術的居民聽了講解後立馬明白了方法,戴上早已準備好的老花鏡開始穿針引線,繡起來得心應手。對於第一次接觸十字繡的居民,雖然有點手忙腳亂,但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邊討論邊刺繡也是格外的開心。一針一線包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大家經過一番細緻的投入,一雙雙精美的鞋墊呈現在大家眼前。
  • 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必要
    毫無自理能力的他甚至還曾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到天安門閒逛。然而,中科院的獨立研究模式依舊令他難以適應。被退學後,他幾乎崩潰,母親也後悔不及。可是,這又怪誰呢?一、當下孩子最缺乏的能力——自我管理我們這一代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吃過許多生活的苦,有了孩子後就不忍心讓他們像當初的自己一樣。
  • 南安眉山鄉觀山村:感受古厝魅力 體驗茶香之旅
    觀山村位於南安眉山鄉的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觀山村有兩大特色,即村裡的「閩南民居大觀園」和「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既能讓你感受到古厝的魅力,享受人文之美,又能親身體驗一趟茶香之旅。「中新厝」、「大墘居」、「頂新厝」、「豐墘流芳」,各具特色的大厝,這幾年吸引了許多畫家、作家及遊客前來觀賞。  而在這些古大厝中,格外醒目的就是那座兩層的「番仔樓」。西式風格的拱形廊柱搭配閩南特色的紅磚,富有韻味。如今,這座偌大的「番仔樓」裡,只住著80歲的石麗琴一個人。屋裡,石阿婆收拾得井井有條,一張圓形餐桌用白布蓋著。阿婆說,平時沒怎麼用,這樣不容易沾灰塵。
  • 無臂老闆蔡孫林 為70歲阿婆專設了一個穿線工作
    划船下湖,捉魚釣蝦,構成了蔡孫林幸福的童年生活。  聰明、調皮,水中長大的蔡孫林,討厭讀書。15歲那年,輟學做了篾匠。兩年後,又改行做了泥水工。  1984年10月,才做了5個月的泥石匠,可一場厄運卻向蔡孫林襲來。那時,蔡孫林所在的建築隊,正在給一家白水泥廠造房子。事情非常偶然,有點鬼使神差,上午9點多,蔡孫林在抬鋼筋時,鋼筋的另一頭觸到了頂上的高壓電源線。
  • 這禮物滿滿都是愛 83歲老人做手工掃帚送子女
    在浙江省浦江縣虞宅鄉橋頭村,83歲的陳奶奶家裡擺放著許多她今年剛做好的芒草掃帚。陳奶奶說這些掃帚都是自己為打發無聊時間做的,準備當做禮物送給子女們。(圖片來源:銳圖)陳奶奶今年83歲了,老伴幾年前走了,自己一個人在村裡生活。生活全能自理以外,還能額外做點農活。
  • 孩子自理能力差?很可能是家長忽略這一能力的培養,別錯怪孩子!
    期間有一個媽媽就問道關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問題,"我家孩子今年6歲了,其他方面對挺好的,就是自理能力不太好,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是啊,我家孩子也是這樣,不願意自己動手,很多同齡的小夥伴都可以做的很好,他偏偏就要依賴你的幫助,更過分的還是他根本就不動手就像交給你完成。""其實呀,就是你家孩子精細能力發展不夠完善,不願意動手的背後是做不到呀!""啊?
  • 自理能力對孩子影響非凡,家長掌握這3個方法,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自理能力的水平代表著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學家曾經對喜歡做手工的孩子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喜歡手工的孩子智力開發的程度會高於普通的孩子。那是因為孩子在做手工的過程中,大腦的運轉速度會高於平時,從而加強孩子大腦發育的程度。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勤動手。
  • 92歲老翁逆生長 穿針引線拒絕老花鏡
    40多歲時開始老花,80歲那年,不藉助放大鏡一個月內在12寸摺扇上寫下16000字的微楷唐詩三百首。如今已92歲,依舊天天練蠅頭小字,不用老花鏡能穿針引線做針線活。  他就是杭州市拱墅區真金帛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被稱為「運河書宿」的金玉琪。他把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一一變成了現實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