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 —— 《孩奴》,字如其名,《孩奴》講述了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始終遙遙領先於他人,而不惜花費重金送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不斷的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重壓之下離家出走,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好在劇中的父母最終認清現實,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生活。
電視劇《孩奴》劇照
我在思考,當代中國有多少父母像《孩奴》中的父母一樣:施加給孩子繁重的學習壓力而忽視他們心理的健康。是什麼原因致使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到近乎癲狂的狀態?作為新生代的父母又該如何平衡孩子的學習與放鬆,使孩子快樂的成長。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補習蔚然成風,而且補習的領域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和各個領域。比如,學齡前兒童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開始咿咿呀呀學習英語;小學階段的孩子開始接觸高難度的奧數知識;初中階段的孩子為在中考體育中取得好的成績開始接受體育輔導;高中階段的孩子在各科上全面開花,有的科目甚至要報2個以上的補習班。從這些現象中不難看出,一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愈加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今孩子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
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求勝」心態以及從眾心理導致了補課成風的現象。我們潛意識裡總是不自覺的認為給孩子報的補習班越多,孩子的學習就會愈發優越,就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殊不知,這種想法可能會在初期發揮出它的效力,孩子的學習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可是放在長久來看,重壓之下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頻出,學習也會大不如前。就拿《孩奴》來說,劇中的孩子因忍受不了來自母親給他的壓力而最終離家出走。
全家齊上陣,只為孩子學習
繁重的課業讓孩子痛不欲生
有的父母將教育看作是光耀門楣的一個途徑: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各種途徑使得孩子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取得優異的成績。為達此目標,孩子的時間被各種課外補習班所佔據,沒有一點個人空間,一切都要按照父母預設好的路線前進。
另一方面,近乎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家長更加傾向於補習。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自己孩子沒有報補習班,成績肯定會下滑。因此,別的孩子有的補習班自己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補習班,自己孩子依然要有。就如《孩奴》展現的那樣,劇中的父母為使自己孩子報上和他人相同的補習班,不惜託關係和花費重金加塞讓自己孩子進到補習班。這就是功利心理在作祟,惟成績論使得孩子整天處於和他人競爭的環境中,長此以往,心理健康會大打折扣。
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適當」鬆綁「,給孩子以合適的空間去放飛自我。摒棄攀比心理,讓孩子重新做回自我。此外,父母應該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將孩子扔給各種補習班。上學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全部,因此我們不應當將繁重的、額外的學習強加於孩子身上,來取代孩子原有的探索生活、發現生活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