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還有多少父母是《孩奴》?

2020-08-27 楓鈴YZ

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 —— 《孩奴》,字如其名,《孩奴》講述了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始終遙遙領先於他人,而不惜花費重金送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不斷的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重壓之下離家出走,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好在劇中的父母最終認清現實,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生活。


電視劇《孩奴》劇照


我在思考,當代中國有多少父母像《孩奴》中的父母一樣:施加給孩子繁重的學習壓力而忽視他們心理的健康。是什麼原因致使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到近乎癲狂的狀態?作為新生代的父母又該如何平衡孩子的學習與放鬆,使孩子快樂的成長。


補習蔚然成風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補習蔚然成風,而且補習的領域涵蓋了各個年齡段和各個領域。比如,學齡前兒童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開始咿咿呀呀學習英語;小學階段的孩子開始接觸高難度的奧數知識;初中階段的孩子為在中考體育中取得好的成績開始接受體育輔導;高中階段的孩子在各科上全面開花,有的科目甚至要報2個以上的補習班。從這些現象中不難看出,一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愈加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今孩子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

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求勝」心態以及從眾心理導致了補課成風的現象。我們潛意識裡總是不自覺的認為給孩子報的補習班越多,孩子的學習就會愈發優越,就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殊不知,這種想法可能會在初期發揮出它的效力,孩子的學習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可是放在長久來看,重壓之下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頻出,學習也會大不如前。就拿《孩奴》來說,劇中的孩子因忍受不了來自母親給他的壓力而最終離家出走。


全家齊上陣,只為孩子學習


繁重的課業讓孩子痛不欲生


功利心理

有的父母將教育看作是光耀門楣的一個途徑: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各種途徑使得孩子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取得優異的成績。為達此目標,孩子的時間被各種課外補習班所佔據,沒有一點個人空間,一切都要按照父母預設好的路線前進。

另一方面,近乎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家長更加傾向於補習。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自己孩子沒有報補習班,成績肯定會下滑。因此,別的孩子有的補習班自己孩子也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補習班,自己孩子依然要有。就如《孩奴》展現的那樣,劇中的父母為使自己孩子報上和他人相同的補習班,不惜託關係和花費重金加塞讓自己孩子進到補習班。這就是功利心理在作祟,惟成績論使得孩子整天處於和他人競爭的環境中,長此以往,心理健康會大打折扣。


孩子的成長

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適當」鬆綁「,給孩子以合適的空間去放飛自我。摒棄攀比心理,讓孩子重新做回自我。此外,父母應該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將孩子扔給各種補習班。上學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全部,因此我們不應當將繁重的、額外的學習強加於孩子身上,來取代孩子原有的探索生活、發現生活的興趣。

你認為應該給孩子壓力嗎? 單選
0
0%
不應該
0
0%
應該給予適當的壓力,但同時給予他們合適的空間
0
0%
應該給予重壓

相關焦點

  • 「孩奴」心裡有本帳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錢?
    而「孩奴」也成為繼「卡奴」、「車奴」、「房奴」之後的又一熱門名詞。不少年輕父母把新生兒接回家,第一筆花出去的錢就是請月嫂。「我去找的時候,就剩倆月嫂,一個5100,一個4800,我選了便宜的那個。」一名爸爸無奈地說,「這倒好,我這個月的工資原封沒動都給月嫂了。」而高額的奶粉錢也愁壞了父母,連明星也四處聲稱,要為孩子努力賺奶粉錢。
  • 《孩奴》收官 胡可成功塑造新一代「虎媽戰歌」
    電視劇雖已結束,但由「孩奴」引發的各種討論還在繼續:「孩奴」究竟是不是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現象,為了孩子是否應該義無反顧當孩奴,不同的人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奴》從怎麼教導孩子說起,但故事核心仍然是婚姻家庭的種種,其中有『閃婚閃離』、『非誠勿擾』、『隔代孩奴』、『虎媽』、『學區房』等社會熱點,也會有段子,更少不了犀利的臺詞。」葛衛東坦言,「『孩奴』表面是各種家庭問題,其根本上是社會問題,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社會下,逐漸凸顯的異形化的教育,教育的背後還有人性深層面的思考。」
  • 「孩奴」一族日漸增多 生活艱辛只因孩子(組圖)
    ,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忙碌、掙錢,從而失去了自我價值。當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孩奴」現象空襲80後,涉及60、70後,一項針對年輕家庭的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自己是「孩奴」。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剛畢業,拒絕做孩奴,我錯了嗎
    01.22歲姐姐拒養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在熱搜上看見這樣一個話題,一個22歲的女生拒絕撫養自己2歲的弟弟,被他們的父母狀告了,最後父母勝訴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要賺錢來養弟弟,就算是自己,有了特別愛的男友,一心想結婚的那種,畢業後就結婚,也不可能直接生孩子,年紀輕輕做起了「孩奴」吧,現在就這樣堂而皇之地被迫成為「孩奴」了。自己都不願意做自己孩子的孩奴,拒絕做父母的「孩奴」,難道她錯了嗎?
  • 半歲寶寶月花銷超4000元 年輕父母甘做"孩奴"
    隨著「75後」、「80後」開始為人父母,原本注重生活品質的他們把愛傾注到孩子身上,帶動了母嬰經濟的繁榮。姜先生和絕大多數年輕父母一樣,希望能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即便為此貼上「孩奴」的標籤。
  • 測測你有「孩奴恐懼症」嗎?
    以上的5個小項,打的勾越多,說明你的「孩奴」病況越深。1~2項:你的人生因為孩子的到來而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如不及時調整,不良因素將在家庭內部堆積,導致夫妻失和,經濟失調,易引發家庭矛盾。3~4項:說明你的孩奴程度,已經給你和家庭帶來了不少的問題,靠身體自身的機能已經很難使你的身體得到恢復,進一步發展就會引發很多婚姻和家庭的慢性疾病。5項全選:說明你正在「孩奴」的現狀中痛苦不已,不良因素已經嚴重危害心理。最好去醫院檢查下是否患有「抑鬱症」。
  • 養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要50萬 巧用理財告別孩奴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奴一詞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一些年輕人因為害怕當孩奴而選擇丁克。很多家長在網上撰文曬出了自己的養兒費用,幼兒園:三年花費超過6萬元;中學:六年花了15萬;大學:一年掙的剛夠兒子花的,家長們以此來宣洩當孩奴的苦衷。去年,更有研究機構精確地計算出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孩子從出生到30歲,家長平均要花掉49萬元。
  • 你是孩奴,很累很苦,卻養不出好孩子,到底為什麼呢?
    還有媽媽說孩子不愛讀書,就愛玩。所謂「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給他塗上什麼顏色。不同教育方式會養出性格不一樣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也截然不同。看看下面的行為你有沒有?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教孩子嚴謹,讓孩子去體驗挫折,常常會說:「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是孩奴,很累很苦,卻養不出好孩子,到底為什麼?
    孩子成為別人的參照物,也成了父母攀比的砝碼,漸漸的通過身教,孩子也把只把眼睛盯著分,不知為何學,更不懂學以致用。    ◆◆◆不能「富養」自己,更談不上「富養」孩子  孩奴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熱詞」,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
  • 孩奴12年,揭開真實的名校"精英"之路
    他背負沉甸甸的愛努力前行,也為犧牲個人生活、背負財政挑戰的父母心疼不已。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但從這篇娓娓道來的坦誠講述中,你會看到一個孩子對父母深切的疼惜。本文授權轉載自「創知路教育幫」(id:czljyb)
  • 老愚:孩奴的焦慮
    孩子毀了,父母累了窮了,這就是現實。在中國,自一個生命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了不見盡頭的馬拉松比賽,直到身心俱衰,才有可能卸下這泰山般的重負。在現有教育制度面前,家長們如同一頭頭被點著屁股的鬥牛,日復一日進行痛苦的狂奔——澆在尾巴上的汽油,足夠燒十幾年而不竭。漫山遍野的孩奴,遮蔽了太陽的光輝。
  • 當代家長真危險,一不小心就淪陷為奴
    要說當代家長累不累,那當然是累啦。因為上班工作壓力大,上有領導下有員工全圍著你轉,半點小差不能開。下了班還得被一大堆事扯著,比如不說別的,單單監督孩子這一環節,一個不用心就得淪落為孩奴,你樣樣都精心為他準備,孩子心智永遠長不大還累人。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大師榮格1你有沒有感覺到,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喪失了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孩奴」,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為孩子「安排」一個美好人生。但遺憾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結果,離你的期待總是差了那麼一大截,「問題出在哪裡呢?」讓人不明事理。
  • 當代父母煩惱之「焦慮式育兒」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在新時代育兒理念的引導下,很多父母都堅信「贏在起跑線」的人生信條。他們會覺得周圍的人都這樣,如果不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長大後拿什麼跟別人比?如果不從或成績不好,冷暴力對待、打罵伺候等等……也許這些父母並不會想到,現在的小孩真的太累,承載了父母的太多期望。
  • 幼兒園漲價,80後"被孩奴" 硬撐還是讓孩子棄學?
    隨著春節長假的結束,各大幼兒園陸續報名開學,「漲價」一事就攤在了家長們的眼前,原來每月400多元的收費漲到700多元,讓初為人父母的80後們倍感生存壓力。   選擇1   在家「自學」   家長心聲:誰說在家不能學東西?
  • 大學生活費多少合適?1500是標準,看看當代大學生要生活費的方式
    畢竟大學生上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嘛,還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的生活費還是要靠父母來支持的,來滿足大學生的日常開銷。那麼,現在的大學生的生活費多少合適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論一下關於大學生生活費的那些事兒以及當代大學生是通過哪種方式向自己的父母索要生活費保障金的。
  • #顧佳當媽的修行#引熱議:當孩奴,不如給予孩子榜樣的力量
    很多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後,便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完全捨棄自我,成為實打實的「孩奴」。這樣的付出可貴嗎?自然可貴!可是這樣的付出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不見得。
  • 一部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從上課到睡覺,父母從不知道的事
    一部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從上課到睡覺,父母從不知道的事。新生開學前,家長為孩子買手機的,買電腦的,不能說比比皆是,但絕對是出門就能遇到的那種。上了大學,該不該買手機,要不要買電腦。小欣在這裡可以肯定的說,手機一定要買的,電腦可以看個人需求。
  • 當代青年的人生價值觀?為什麼活著?
    她卻說「就是因為有父母,我才說什麼地震,颱風之類的。」然後我沉默了。回到公司,我沒有立馬工作,只是進去了沉思,我當時就想,是她自己一個人的思想還是當代90 00後的普遍思想。一個20來歲的小姑娘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感覺,沒有任何價值觀,沒有自己的主導想,是這世界發生了變化還是當代青年的心靈扭曲。
  • 當代青年的一份自我評價報告
    我是一個典型的當代青年,一周五天,朝九晚六,這應該是當代社會青年們的普遍現狀了吧,周一到周五兩點一線,起早早趕地鐵上班,下班一回家,鞋子一脫,襪子都懶得脫直接累的扎沙發上,開始刷手機,晚點吃飯洗個澡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