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孩奴的焦慮

2021-02-07 清園居

一到這個季節,空氣裡就充滿了焦慮的氣味。

去往樓頂中考輔導班的學生,使得電梯突然緊張起來。擠在稚嫩面孔裡的老住戶,只好小心收緊身體,屏息與之共上下。這些準備考初中的孩子,寄身塔樓樓頂那幢複式結構房子,每日成群結隊活動。

他們一律戴近視眼鏡,身形歪斜,臉上很少映現少年的光澤,看人的眼神多是飄忽不定。他們吃住在輔導速成班裡,接受強化訓練,大人為他們交了數千元學費。住戶們一眼即可辨別出那些家長,因為他們眼裡寫滿了期待與惶惑。

去小區鞋屋擦皮鞋,四十來歲的老闆娘正在訓斥兒子:

「為你花這麼多錢,你還偷偷玩遊戲!你對得起誰?我擦一雙鞋才掙七塊五,你一小時就要三百。你算過沒有,我這雙手得擦夠五十雙臭鞋,才能給你請一對一老師。」

呆頭呆腦的五年級學生低頭不語。

這對來自保定的夫妻,租用一間二十平米的屋子,以擦鞋擦沙發謀生,他們已經紮根小區十餘年。原本是三人經營,丈夫上門擦洗皮沙發,妻子管店,妻子一個陰鬱而枯瘦的弟弟負責擦鞋。租金從九百元漲到三千元,養不起人,老闆娘只好讓弟弟出外打工。

我是看著他們的後代從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孩,一步步長成胖乎乎的眼鏡男,清澈的眸子一變而為遊弋、空洞的眼神。

「考不上好初中,就輸了。我們輸不起啊。」

她眼裡浮起南中國海般浩蕩的焦慮。

千裡外的老家,大弟為兒子學好奧數,高價請了研究生一對一輔導。么弟春節就託人為女兒補課,想讓女兒考上大學。或許是壓力過大,小時候活潑的侄女,一臉疙瘩,身子幾乎縮成熊貓狀。

一個在西部四線城市工作的朋友,女兒一個月後也將步入高考戰場。原本不用功的孩子,突然意識到機會的寶貴,逼迫母親為自己報貴族輔導班,每天三小時課程,收費六百元,一個十天短期班竟需六千元。夫妻倆一月的收入也就這麼多。

女兒平日上各種補習班,每年要花費一萬多元。值不值得花這麼多錢,一家人為此大吵一架,父女倆結成花錢同盟,掌管家庭財權的妻子只好認輸,她明白又要過一段苦日子了。

攥緊命運之手!決戰高考!

這是塗抹在無數高考工廠牆壁上的動員令。

許多家長明知道大學畢業也沒多大用,還得託關係找工作,但還是決意拼死一搏,將孩子和錢財送入產業化怪獸張開的饕餮大嘴裡。省吃儉用的血汗錢,就這樣被專橫的教育悉數吞噬。孩子毀了,父母累了窮了,這就是現實。

在中國,自一個生命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了不見盡頭的馬拉松比賽,直到身心俱衰,才有可能卸下這泰山般的重負。在現有教育制度面前,家長們如同一頭頭被點著屁股的鬥牛,日復一日進行痛苦的狂奔——澆在尾巴上的汽油,足夠燒十幾年而不竭。

漫山遍野的孩奴,遮蔽了太陽的光輝。

這是一場人為設定的亂局。

就業、任用對文憑的要求,規定了教育的根本屬性——提供繳費者所需要的標準證書。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中國式的教育,只是為了龐大的證書需求而存在。

畸形發展的產業化教育製造了天量證書,文憑的貶值自然不可避免。本來各有所用的文憑,依次輪番貶值,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每一個為了謀取較好收益的個體,不得不傾力參與瘟疫式的文憑升級拼搏,專升本,本升研,研升博……專科賤,本科不值錢,研究生滿街走,博士帽隨風飄揚。

因為權力和人情的腐蝕作用,用人單位最後大都採用惟文憑是舉的錄取原則。在外人看來,這恰恰是其唯一公平的地方,因而更加熱衷於參與文憑競爭。

在洞悉此國秘密的人眼裡,文憑只是個道具,它僅僅抬高了準入門檻。因為同級別文憑競爭背後,就是赤裸裸的關係博弈:誰擁有或能撬動權力關係,以及誰支付的賄賂價碼(含最管用的性賄賂)更具有競爭力。官後代富後代貌似也參與文憑大戰,其實只是走個過場,運用權力或金錢獲取所需要的證書,然後一路暢通進入上升快車道,最後高調標榜「能力之外的資本為零」,以此摧毀無權無勢者的自信心。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混蛋兒滾蛋。他們要告訴社會的就是這個顛撲不破的血統定律。半個世紀前,熱血青年遇羅克就是為了挑戰這個新中國的主體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權貴拿走盤子裡的蛋糕之後,剩下的碎渣子由烏泱烏泱的百姓爭搶。

為了讓參與者全情投入,教育食利階層設計了一款異常刺激的爭鬥遊戲。打個比方吧,本來大學每年招十人,橫豎都只有十人成為幸運兒。如果不加碼,遊戲就有些乏味,也無從攫取超額利益。於是,他們進行了高超的頂層制度設計,通過不斷提高考試難度,不斷改變錄取標準,讓每個人都惶惶不安,因為擔心自己被剔除,從而永不鬆懈地參與搏鬥。

在課堂教學之外,一整套標榜快速提高成績的教育培訓機構傲然挺立。這些戕害性靈、榨取錢財的吸血工廠,本身即是由權勢者開設,或由那些跟權力完成勾兌的人開辦。他們和教育當局聯手操縱遊戲進程,並攫取最大的利益。

在此龐然大物面前,家長和孩子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心。他們淪為可憐的奴隸,就像被毒蛇攝取了靈魂的老鼠,一跳一跳葬身於死亡之口。

教育主管部門每年煞有介事的減負,無不成為培訓機構斂財的契機和動力——他們所標榜的減負力度愈大,它們賺取的錢財愈多。貓鼠一家親,他們活色生香的表演,只是為了蒙蔽旁觀者,以此令入局者更加沉浸其中,這是貓鼠遊戲的本質。

這是一場政府主導的合法死亡遊戲。他們規定了每個家長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還塑造了可怕的國民性格。


「政教合一」制度下的教育壟斷,正在無情地窒息中國的生機。

相關焦點

  • 當代還有多少父母是《孩奴》?
    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 —— 《孩奴》,字如其名,《孩奴》講述了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始終遙遙領先於他人,而不惜花費重金送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不斷的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重壓之下離家出走,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
  • 測測你有「孩奴恐懼症」嗎?
    以上的5個小項,打的勾越多,說明你的「孩奴」病況越深。1~2項:你的人生因為孩子的到來而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如不及時調整,不良因素將在家庭內部堆積,導致夫妻失和,經濟失調,易引發家庭矛盾。3~4項:說明你的孩奴程度,已經給你和家庭帶來了不少的問題,靠身體自身的機能已經很難使你的身體得到恢復,進一步發展就會引發很多婚姻和家庭的慢性疾病。5項全選:說明你正在「孩奴」的現狀中痛苦不已,不良因素已經嚴重危害心理。最好去醫院檢查下是否患有「抑鬱症」。
  • 《孩奴》收官 胡可成功塑造新一代「虎媽戰歌」
    電視劇雖已結束,但由「孩奴」引發的各種討論還在繼續:「孩奴」究竟是不是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現象,為了孩子是否應該義無反顧當孩奴,不同的人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奴》從怎麼教導孩子說起,但故事核心仍然是婚姻家庭的種種,其中有『閃婚閃離』、『非誠勿擾』、『隔代孩奴』、『虎媽』、『學區房』等社會熱點,也會有段子,更少不了犀利的臺詞。」葛衛東坦言,「『孩奴』表面是各種家庭問題,其根本上是社會問題,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社會下,逐漸凸顯的異形化的教育,教育的背後還有人性深層面的思考。」
  • 「孩奴」一族日漸增多 生活艱辛只因孩子(組圖)
    假期家長陪孩子學公益製作  新聞提示  「孩奴」,是一個流行網上的新名詞當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孩奴」現象空襲80後,涉及60、70後,一項針對年輕家庭的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自己是「孩奴」。
  • 「孩奴」心裡有本帳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錢?
    而「孩奴」也成為繼「卡奴」、「車奴」、「房奴」之後的又一熱門名詞。生產 比20年前漲了100倍幾年前,就有專家計算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養大一個孩子的花銷在48萬元左右,然而記者根據家長們曬的各項育兒花費計算,目前已經遠超這個數字,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不少80-90後表示,實在是要不起孩子,甚至稱自己患了「孩奴恐懼症」。
  • 是孩奴,很累很苦,卻養不出好孩子,到底為什麼?
    中國的一些父母,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則總是充滿焦慮,特別容易愧疚自責。  記得一個幼兒園的媽媽群裡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帶某樣東西,卻埋怨媽媽:「都怪你,忘了給我帶上,害我被老師罵!」受到譴責時,媽媽甚至連聲道歉:「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忘了,下不為例。」為的就是讓孩子少點愧疚感,不哭鬧,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抗。
  • 你是孩奴,很累很苦,卻養不出好孩子,到底為什麼呢?
    中國的一些父母,在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時,則總是充滿焦慮,特別容易愧疚自責。記得一個幼兒園的媽媽群裡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帶某樣東西,卻埋怨媽媽:「都怪你,忘了給我帶上,害我被老師罵!」受到譴責時,媽媽甚至連聲道歉:「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忘了,下不為例。」為的就是讓孩子少點愧疚感,不哭鬧,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抗。
  •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美兩國文化、資源投入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可以讓相當部分差別看來也算合理,唯有深深藏在中國中產父母背後的那份因制度而生的焦慮,卻難以靠這份對多樣性的寬容來抹平。  實際上,這份焦慮不僅僅烘烤著孩子在讀中小學的中國父母,也直接影響到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教育的首長和執行者。釐清其中制度安排與人們心態的互動,才可以讓我們能以更多平常心來思考調整之道。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剛畢業,拒絕做孩奴,我錯了嗎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要賺錢來養弟弟,就算是自己,有了特別愛的男友,一心想結婚的那種,畢業後就結婚,也不可能直接生孩子,年紀輕輕做起了「孩奴」吧,現在就這樣堂而皇之地被迫成為「孩奴」了。自己都不願意做自己孩子的孩奴,拒絕做父母的「孩奴」,難道她錯了嗎?
  • 養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要50萬 巧用理財告別孩奴
    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奴一詞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一些年輕人因為害怕當孩奴而選擇丁克。很多家長在網上撰文曬出了自己的養兒費用,幼兒園:三年花費超過6萬元;中學:六年花了15萬;大學:一年掙的剛夠兒子花的,家長們以此來宣洩當孩奴的苦衷。去年,更有研究機構精確地計算出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孩子從出生到30歲,家長平均要花掉49萬元。
  • 孩奴12年,揭開真實的名校"精英"之路
    不知道什麼時候,隨著一部《虎媽貓爸》,「孩奴」這個詞開始走進了眾人的視線。此劇熱播的時候,我已經在燕園裡度過了兩個春秋,每每臨睡前在寢室與母親聯繫,母親總津津樂道與此劇。可能是劇裡有她喜歡的大眼睛小燕子趙薇,但是我更可以確定的是母親從那個虎媽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說她本身也是這群像裡的一個縮影。
  • #顧佳當媽的修行#引熱議:當孩奴,不如給予孩子榜樣的力量
    很多女性在有了孩子之後,便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完全捨棄自我,成為實打實的「孩奴」。這樣的付出可貴嗎?自然可貴!可是這樣的付出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不見得。
  • 半歲寶寶月花銷超4000元 年輕父母甘做"孩奴"
    姜先生和絕大多數年輕父母一樣,希望能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即便為此貼上「孩奴」的標籤。     在嬰孩用品消費上,年輕父母們推崇「品質第一」,價格退居決定購買的次要因素:進口奶粉一個勁漲價, 300 多元一桶可是圖個「安心」,即使要提前幾個月預約,花比普通保姆高一倍的酬勞也要請個有經驗的育嬰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幼兒園漲價,80後"被孩奴" 硬撐還是讓孩子棄學?
    29歲的謝林是一名的哥,月入約2800元,他的老婆在沙區一家食品廠上班,月入1300元,在開銷上,3歲兒子讀幼兒園每月需要600元,按揭房款每月1400元,夥食費每月800元,通訊交通費每月300元,其它水電氣、買衣物等雜費500元,謝林感嘆,自己最大特點是,既是「月光族」,又是「房奴」和「孩奴」。
  •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麼這麼慘?
    文丨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熊劍輝   房價調控了,中年危機了,公司清退老員工了,清華北大畢業生買不起學區房了……天下之事,中產為何會莫不焦慮?  無焦慮,不中產  2017年伊始,一則《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 焦慮、焦慮,如何遠離焦慮?
    這也真是應了那句話,知道的越多,焦慮的也就越多!前幾天剛寫了一篇文章《焦慮,高血壓的另一個導火索!》,很多人都在不斷的尋找降低焦慮的方法!或許以下3點,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希望越大,焦慮越多。你對一件事越是耿耿於懷,這件事也就越會產生更多的焦慮。這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而是焦慮產生的根源,便是欲望。
  • 羅洛梅論焦慮:價值觀與焦慮
    例如,對於一個追求卓越,信奉精英主義價值觀的個體來說,考試未獲得超越他人的成績,會讓他感到焦慮;但是對於一個想要融入大眾,害怕因出眾而被孤立的個體來說,名列前茅反而會讓他焦慮。下面將從不同的領域來說明價值觀和焦慮的聯繫。一、性弗洛伊德也曾從性的焦慮論述了焦慮,他強調性壓抑和性活動不完全會導致焦慮。羅洛梅雖然也認為性這一領域很容易產生焦慮,但他持有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