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中區關廟鄉橋咡店村是市中區生豬養殖戶最集中的村之一,去年開展環境整治以來,橋咡店村在大力推進環境治理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產業升級轉型,從源頭上根治環境汙染,帶動村民走上致富新路子。
今年10月中旬,橋咡店村的的致富帶頭人劉有洪在自家流轉的幾十畝土地上蓋上了稻草,種下了現在正流行的一種食用菌——大球蓋菇。「這個菌絲已經長滿了,開始吃土了,這個菌絲長的相當不錯的,過個十幾天就可以吃了,一直要採到明年4月中旬的樣子。」劉有洪翻著自家地裡的菌絲對記者說。
劉有洪原本是村裡的養豬大戶,養豬十來年,他家的豬場最多的時候同時養過好幾百頭豬,養豬為劉永洪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但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養豬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同時也為了減輕養殖業給村裡環境帶來的壓力,劉有洪決定逐步縮小養殖規模,將發展重心放在果蔬種植業上來。目前,劉有洪共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其中40畝種植了大球蓋菇,5畝種植了冬草莓,5畝準備種植蘆筍,其餘的50多畝山地,他準備配合村裡發展鄉村旅遊的計劃將其打造成花果山。「現在我們這邊還沒有人搞這個東西,我想的是我先走一步,幹起來了後再帶動地方上的人一起發展,把我們這個村的產業發展大。」
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勞動力,如今,每天在劉有洪的蘑菇和草莓地裡幹活的村民都有10來個,到了採摘的時候會更是多達幾十個。劉有洪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這裡打工的人根據分工和勞動力的不同,每人每天能在這裡掙到50—80元不等,平均下來,每個月光是給工人發工資都要幾萬塊錢。
附近的閒散勞動力有了就近打工掙錢的地方,都很高興,幹起活來也是幹勁十足。不僅如此,村裡有的貧困戶也就近到這裡來打工,每月有了固定的一千多元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貧困戶宋茂東告訴記者,以前沒有這份工作的時候,平時的主要收入就靠自己種點小菜去賣,經濟比較緊張;現在每月在劉有洪這裡幹十幾天活,掙個一千多元,生活有了保障,吃的穿的也改善了,還能有點結餘。大家都希望劉有洪的種植業能擴大規模、紅紅火火,也希望村裡能多發展點這樣的產業,讓大家能長期有打工掙錢的地方。
對於像劉有洪這樣敢於創新、打破常規的養殖戶,村裡非常的支持。今年2月,橋咡店村就制定了發展規劃,將逐步推進產業轉型,以發展四季果蔬種植業為主,為老百姓尋找發展的新出路。(周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