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顏連海正在餵牛。 吳婷婷 攝
中新網西寧12月15日電 題:柴達木盆地蓮湖村:讓致富村民生活「牛」起來
作者 孫睿 吳婷婷
「哞……哞……」一大早,走進柴達木盆地深處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犛牛養殖基地,便聽到一陣陣渾厚的牛叫聲。
「顏師傅,我去把水槽洗乾淨,給牛娃們灌滿水」「好!祁師傅,那我給它們餵草料」「我去清掃一下牛棚……」一頭頭犛牛正在牛棚裡悠閒地啃食飼草,工人們正在忙碌著,打掃牛棚、準備飼料、給牛添食……
柯魯柯鎮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把所有鎮上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戶如期實現脫貧致富,每個村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蓮湖村的犛牛養殖、烏蘭乾溝村的青稞種植、金源村的花卉種植、安康村的集體土地租賃……」說起特色村的特色產品,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黨委副書記哈斯代青信心滿滿。
圖為顏連海正在打掃牛棚。 吳婷婷 攝
「在脫貧鞏固提升工作中,我們有機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今年,效益好的村集體經濟收益能達到20—30萬元,此外,通過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一些邊緣戶以及低收入戶一起致富。」哈斯代青說,「村集體收益是我們採取有效的措施,按照『4+3+3』的模式來分配,即收益的40%用於村級產業後續發展,30%用於村級基礎設施建設,30%用於醫療、養老教育等村級公益事業和各類評選活動獎勵。」
如何利用好扶貧資金?如何發展產業?如何帶動村民致富……一連串的問題擺在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黨支部書記、柯魯柯鎮蓮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法人石得文的面前。如今,在脫貧攻堅中,蓮湖村按照「一村一品」發展產業思路,發展養牛產業,讓村民邁上持續增收致富的「牛步子」,過上幸福的「牛」日子。
犛牛養殖基地今年6月動工建設,9月正式投入使用。
「我們整合鄉村振興項目、國家扶持和財政扶貧等資金771.5萬元,投資建設了犛牛養殖場,有6名村民在這裡幹活。」石得文說,「目前,基地裡有310頭犛牛,年前出欄60頭,剩下的牛明年4月陸續出欄,明年我們要擴大養殖規模,再多養300多頭犛牛,讓更多村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賺錢,真正讓養牛產業成為富民強村的『牛』產業。」
村民顏連海以前到處打臨工,沒有穩定工作和工資,如今,他成為養殖基地的一名工人,在家也養過牛羊,有一定的經驗,為此對養殖基地的犛牛們也格外細心照顧。一大早,顏連海便早早起床,收著著打掃衛生、餵草料、水槽注水……
「養牛要細心和用心咧,我們都把這些牛好好『伺候』著,要給他們吃好餵飽,還要給他們一個好的居住環境,這樣他們也長得快。」顏連海說著說著,不時看看牛棚裡的犛牛,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近年來,青海省海西州通過綠色發展促進生態農牧業轉型升級,柯魯柯鎮以產業富民為目標,緊緊圍繞「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布局,突出地域特色,注重多元化富民產業培育,積極落實產業扶貧相關政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特色養殖產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協調,村級主導產業在促農脫貧增收、鞏固脫貧成效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一村一品,為村民鋪就了一條脫貧奔小康的致富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