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也有形象?壁畫與浮雕|唐朝葡萄紋樣是如何承載文化元素的?

2020-12-24 廟堂風雲

葡萄紋藝術飾件

唐代藝術文化的光輝與對外文化的交流與吸收外國文化密不可分,而葡萄文化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葡萄文化是指來源於葡萄植物主體的藝術文化,區別了葡萄文化中的葡萄意象和葡萄紋樣及其相互關係,並說明唐代文化中的葡萄意象沒有太大的區別,以及該地區以外的文化。同時大多數情況下是指葡萄果實的圖案,由於其良好的含義,它已從宗教中逐漸融入世俗生活。

繼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唐代有著豐富的葡萄文化,各種葡萄形象和各種葡萄圖案。而且唐代開放的外交政策和外國文化的包容態度,造就了唐代文化藝術的輝煌成就。在此期間,外國文化湧入中國,並成功地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導致了中國藝術文化的空前發展,故大量異國藝術品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葡萄

一、葡萄文化概述

葡萄文化應該有兩個定義: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講,葡萄文化涵蓋了文化的四個層面,即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思想文化,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個主要領域。從狹義上講,它僅指精神文明的水平,例如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領域,反映了與葡萄有關的藝術形象,葡萄文化的價值和發展。因此,葡萄栽培的研究內容圍繞著主要的葡萄,如葡萄的引進與發展。與葡萄有關的文學和手工藝;與葡萄有關的飲食文化。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葡萄的種植和釀造從中亞轉移到了西部地區,並在西部地區發展良好。

葡萄畫作

到了漢代,《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中記載"漢使採葡萄、目宿種歸", 即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並從西域帶回了"蒲陶"。"葡萄"即葡萄,也被記載為"蒲桃"、"蒲萄"、"葡桃"等。實際上,葡萄存在於原始時期,如唐朝年間嘉湖遺址的所在地,楊莊遺址和良渚文化時期遺址。我們提到的葡萄文化中的葡萄是從西部地區進口的葡萄,與中國原始時期的野生葡萄有很大的不同。

葡萄是從漢代以外傳入的,並在唐代用於大規模的種植和裝飾。葡萄文化進入唐代發展的鼎盛時期的原因是由於大量外國人定居於此。在唐代的穩定發展中,出臺了一系列擴大人口的政策。許多外國人藉此機會進入中國進行貿易,傳教甚至定居。他們帶來的異國藝術文化使葡萄文化吸收了更多的養分,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葡萄紋樣的器具

唐代外國人的和平與幸福為葡萄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如果外國葡萄文化想要發展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則必須與其自身價值相關。由於葡萄栽培是在主要葡萄植物周圍發展的,因此其價值自然與葡萄本身的價值密切相關。

就其本身的食用價值而言,葡萄新鮮時飽滿而圓潤,汁液甜美可口。葡萄乾幹柔軟而甜美,是唐代人們非常喜歡的水果之一。以葡萄為原料的葡萄酒也使唐代人回味悠長,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從這些詩來看,無論是文人,將軍還是普通官員,都喜歡這種果酒。唐代人喜歡喝酒,尤其是馬奶酒,因此唐代的釀酒業也應運而生。葡萄酒的流行是基於葡萄可以在該國大量種植的事實。因此,這也使唐代的葡萄產業繁榮起來。

葡萄紋樣

《史記》中記載:"西域如大宛、龜茲諸國之葡萄酒, 漢魏以來,中國即已知之。唯在中土用西域法仿製之西域酒,要當始於太宗耳"。

因此,唐代酒文化已成為唐代葡萄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釀造技術的廣泛傳播和成熟,唐代人開始追求更高程度的精緻釀酒工具,這與葡萄形象的裝飾價值聯繫在一起。許多酒具都裝飾有葡萄圖案,例如唐代的銅鍋和雙耳葡萄。這樣巧妙的裝飾,不僅可以暗示玻璃杯中的葡萄酒是葡萄酒,而且可以使單調的葡萄酒具有獨特的異國情調。無論是紡織品,黃金和銀器,還是壁畫,陶瓷,都可以看到葡萄圖案的痕跡,並且葡萄圖像的裝飾價值自然可見。

器皿中的葡萄紋樣

葡萄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價值觀念使葡萄文化能夠利用唐代開放的文化交流,並成功地與唐代的審美心理相吻合。在唐代,外國葡萄文化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本土葡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唐代藝術文化中的葡萄形象

人們很容易混淆唐代藝術和文化中對葡萄圖案的分析。這是因為葡萄圖案也是基於葡萄圖像的裝飾圖案。然而,就分析對象而言,葡萄圖案更側重於裝飾效果,並且葡萄圖像更加關注作為外來植物的葡萄的造型特性。葡萄圖像中出現的大多數圖案都是裝飾圖案,只有少數壁畫上的葡萄圖案,只代表水果的意思可以作為葡萄圖像的設計對象,用來被分析。

古人種植葡萄

在北非文明地區的古埃及地區,葡萄的形象更早進入壁畫領域。古埃及的墓壁畫描繪了從葡萄採摘到釀酒的整個過程。由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集的亞述帝國北宮的浮雕直立板,上面塗有多種葡萄植物形狀。在西部地區,有高昌維吾爾王國的洞穴廟宇的壁畫和與葡萄有關的插圖。

儘管從現代的角度看待這些壁畫和浮雕,他們會感覺到它們的裝飾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從壁畫和浮雕畫的圖片內容來看,它主要是日常生活的敘事。對於當時的創作者來說,創作的目的可能是基於裝飾,而更多地強調現實生活場景的描述。從這些壁畫和浮雕中可以看出,用葡萄圖像分析的對象通常具有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在葡萄樹上具有植物含義的葡萄;另一種是在葡萄樹上具有植物的含義。

古埃及與葡萄

不管葡萄形象的形式如何,它都是多種水果的結合,並且水果是圓的和飽滿的。兩種表達形式之間的區別是:帶有植物含義的葡萄形象通常是一堆葡萄重重落在葡萄枝上,充滿了自然生長或收穫的喜悅。和水果通常將具有主要含義的葡萄形象放置在類似水果的容器中,並在容器中放置多束葡萄果實,給人以豐富而美味的感覺。它具有在不同描繪場合下奉獻與奉獻的含義。

幾百年來,葡萄一直被用作彩色緞子上外國裝飾的基本圖案,可以看出,唐代人一直將葡萄視為外來植物,代表著一種外來文化元素。之所以給人以奉獻與奉獻的感覺,是因為葡萄在國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並且經常與宗教和神靈聯繫在一起。

出土的葡萄紋樣

葡萄文化和宗教文化交織在一起,緊密相連。例如,在希臘文化中,葡萄常被用來表達與狄俄尼索斯有關的圖像。在佛教文化中,葡萄圖像通常用作裝飾圖案,以裝飾佛像,壁畫等。葡萄文化融入中國之後,葡萄果實的形象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這與中國提倡多子多福的觀念是一致的,這使葡萄的形象更加有意義。在繼承區域外葡萄形象的基礎上,唐代的葡萄形象幾乎沒有變化,仍然是現實的葡萄形象,偏向日常生活。這時,葡萄的圖像與多個水果串在一起,成為世界上常見的裝飾圖案上的圖像。

三、唐代藝術文化中的葡萄紋樣

沒有藤本植物,根莖和器物的葡萄形狀,並且沒有描述日常場景的內容,可以歸類為要分析的葡萄圖案的對象,可見,這種葡萄圖案也更具裝飾性。由於葡萄圖案是基於葡萄圖像的裝飾圖案,因此其特徵自然包括葡萄圖像的特徵。任何清晰可辨的葡萄圖案都會自然地包含葡萄果實的圖像,葡萄的藤蔓,樹枝和樹葉的圖案通常不會與水果的圖案同時出現。

儘管唐代的葡萄圖案包括葡萄果實圖案,藤蔓圖案和葡萄葉圖案,但是可以通過圖案命名識別的大部分圖案是葡萄果實圖案。葡萄樹中很少包括葡萄樹,葡萄樹枝和樹葉。原因是在唐代的藤蔓圖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草圖案和金銀花圖案

葡萄樹圖案

唐草圖案,又稱捲曲草圖案或藤蔓草圖案,是唐代發展起來的,因此常被稱為唐草圖案。唐草圖案的骨架呈現出S形的基本流動形狀。捲曲的藤蔓結構與現實生活中的葡萄藤非常相似。在邁錫尼,希臘和羅馬裝飾中,也有大量類似於唐草圖案的圖案,阿洛瓦·裡格爾將其命名為卷鬚圖案。

阿洛瓦·裡格爾認為這種卷鬚圖案來自常春藤葉,但是常春藤葉與實際植物無關只有當我們不知道藝術家的原始意識是什麼時,有些裝飾形式才顯得尤為重要。但這當然不是說藝術家從未考慮過真正的常春藤植物。"阿洛瓦·裡格爾提到,在相關的記載中,某些植物圖案被視為葡萄和藤葉的產物。常春藤和葡萄藤都是葡萄藤。卷鬚裝飾的確吸收了這些藤蔓的形狀,但尚不清楚哪種藤蔓。

藤蔓圖案

另外,卷草紋是從金銀花紋和雲紋演變而來的一種植物紋。儘管金銀花圖案是藤蔓型圖案,但其葉形圖案的發展更為突出和顯著。金銀花圖案的葉片圖案受西方棕櫚葉圖案,覆盆子葉圖案和葡萄葉的葉片圖案的影響,其形狀最終形成於金銀花中,卷鬚來裝飾。

與金銀花葉圖案相比,葡萄葉圖案尚未得到廣泛的開發和使用,僅其形式就較少。因此,在唐代,金銀花的葉子圖案由於吸收了許多葉子圖案的特徵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葡萄葉子圖案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少且獨立地出現。

葡萄葉紋樣

正是因為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與吸收葡萄葉植物特徵的其他圖案太相似,但是影響並不像該圖案那樣突出,這導致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變得很明顯。清楚地標識和命名難度增加。因此,在命名葡萄和葡萄葉圖案時會故意掩蓋它們的名稱,並直接用葡萄圖案來概括葡萄果實圖案,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

在現有的名為唐朝葡萄紋的裝飾中,通常可以清楚地看到葡萄果實的圖像,但是很難區分葡萄紋和葡萄葉紋。因此,儘管唐代的葡萄紋包括葡萄紋,葡萄紋和葡萄葉紋,但在命名的實際應用中,很大一部分是葡萄紋。

杯子上的葡萄葉紋樣

在唐代,葡萄紋的形狀沒有很大變化,所有這些都是在葡萄紋中出現的葡萄果實圖像的簇,並且經常與器皿表面上的其他動植物形態結合在一起,例如如敦煌莫高窟葡萄石榴和葡萄藻。在7世紀初,葡萄圖案是高貴的,因為葡萄的形象經常與宗教和神靈的形象相關聯,因此葡萄圖案的應用僅限於表達神靈的宗教主題或人工製品。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加深,葡萄文化與唐代世俗文化融合在一起,葡萄紋也被運用到世俗日常生活的對象中,例如衣著葡萄的長皮帶,銀海狸一瓶唐代堅果葡萄卷,唐代海獸葡萄紋鏡等,促進了葡萄紋的應用和發展,也豐富了當地的葡萄文化。

唐朝葡萄文化受到異域影響

結論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難得的朝代,既善於傳承又兼收並蓄。唐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國家富強,人民在和平與知足中生活和工作。隨著與外國在貿易和文化上的頻繁交流,工藝品開始進入市場,並成為人們需要的實用商品和裝飾擺設。隨著裝飾藝術種類的不斷增加,裝飾風格也日趨成熟。

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傳統手工藝品在形狀和裝飾方面的創新,創造出斷枝,簇狀花朵,捲曲的草形圖案,葡萄圖案等裝飾圖案。在這種背景下,唐代和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化廣泛的交流為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唐朝女子葡萄紋樣衣服

可見,唐代以前,葡萄文化主要依靠外來文化的投入。唐代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開放,使外來葡萄文化在中原地區得以積極發展,並成功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了當地的葡萄文化。唐代的葡萄圖案驚人地美麗,儘管它跨越了不同的歷史時空,但葡萄紋在不同的時空受到了帝國統治者的青睞,這使人們感到疑惑。

拋開歷史的烏雲,人們會看到在這個不尋常的圖案雕刻背後隱藏著很多美麗的故事。中國葡萄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使唐代的藝術文化更加多元。這為唐代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對後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

相關焦點

  • 「潮汕印記」彩繪牆,展示形象傳文化
    這一街頭牆繪畫卷以「潮汕印記」為題,位於大學路與潮汕路交界處,長約200米,高2.7米至3米不等,取材於潮汕非遺文化和汕頭新八景,由汕頭市廣播電視臺組織創作。我們這次是採用了汕頭的非遺元素和汕頭新八景來作為主要元素,希望把牆繪營造成為一個展示汕頭文化風採的主題藝術牆。
  • 浮雕主題雕塑,浮雕藝術魅力欣賞
    校園浮雕以前很少見到,某校有兩塊校園浮雕,是學校文化底蘊的象徵,現在國家經費充足,號召發展校園文化的建設,作為校方,求之不得,如何建設好的、值得傳承的校園浮雕文化牆,可能很多人就沒底了。校園浮雕很多時候是一所校園的「臉面」,不重視,哪能行。
  • 中華傳統紋樣之花鳥昆蟲紋樣
    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反映出不同時期的風俗習慣。從原始社會簡單的紋樣到奴隸社會簡潔、粗獷的青銅器紋飾,再到封建社會精美繁複的花鳥蟲魚、飛鳥走獸、吉祥圖案紋樣,都凝聚著相應時期獨特的藝術審美觀。 下面和我一起欣賞令人驚嘆的花鳥昆蟲紋樣!
  • 古墓發現精彩壁畫,一對人首鳥身獸展翅翱翔,專家:它有宗教含義
    北齊高洋墓雖然被嚴重盜過,但是幸好墓內壁畫沒有遭到破壞;這是讓所有人震驚的完美畫作;從墓道開始,就有宮廷儀仗隊舉著翅葆、華蓋,前呼後擁;由於墓道延伸至地面,所以兩側的壁畫漸漸消失;而越往下走,壁畫則漸漸清晰,像是走向另一個世界;到達墓室門口的時候,墓內建築突然複雜起來,兩側有祥雲樣式的浮雕石,在石後有青龍白虎引路,兩對人馬嚴陣以待,氣勢恢宏;壁畫和建築結構一起表現的是
  • 文物與歷史:古代西域生活中的希臘神話元素
    但也有肌肉健碩的持劍勇士,正背披披風,頭戴桂冠。這類形象來自於古希臘文化。該青年男子被部分人判定為愛神阿芙洛蒂忒的兒子,小愛神厄洛斯。誰中了厄洛斯的金箭或魔杖,就會獲得愛情。誰中了他的鉛箭,就會失去愛情。
  • 中國傳統文化,絲綢織錦,北朝紋樣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北朝時期絲綢織錦出土自阿斯塔那古墓,是考古工作者再次發掘的北朝時期織錦。它不僅色澤豔麗,且圖案紋樣千姿百態,為世人所矚目。
  • ...查永玲《隔岸相望—17至20世紀外銷工藝品紋樣解讀》
    本文試圖通過對外銷工藝品的題材、工藝的分析,解讀這些紋樣的產生背景及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一 外銷工藝品的中西文化藝術背景 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從攝取異國元素開始。
  • 彩繪散樂浮雕:大音希聲傳唱唐韻風流
    前室四壁所嵌入的十二時辰浮雕,與頂部的天象圖緊密毗連,構成一幅天象與時辰渾然相合的天文圖。這種設計雖源於唐代墓葬傳統,但將石雕像嵌入墓室與壁畫相結合的方法,應是五代時期本地域墓室藝術的創新。該墓的壁畫內容與石雕形象相互配合,平面圖像與立體浮雕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奇特的造型藝術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刺繡紋樣的特點
    圖案紋樣的顏色以紅、綠、藍、紫、白為主,黃為點綴。衣飾上的圖案紋樣多以紅、綠兩色較常見。在配色方面,用色比較大膽,對比鮮明,有素有彩,素不簡,彩不繁。常見有以紫底起花,也有藍、黑、青底起花者。在前襟的圖案裡、花卉以對稱圖案紋樣為主,延伸至前領,後領的圖案多為二方連續紋樣。也有在後領大綾疊圖案紋樣的,前領、前襟因為有銀飾裝飾,故紋樣略簡於其他地方,而在兩肩兩袖上就極為豐富了。花卉紋樣的構思、構圖、形態、線條、色彩都很精緻,構圖常運用對稱手法和二方連續形式。
  • 讓文體設施承載更多深圳文化元素
    原標題:讓文體設施承載更多深圳文化元素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圳市文體設施規劃建設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報告》顯示,今年深圳將新建100個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場所,2020年底將完成街道、社區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 中國傳統紋樣在現代商業中的應用
    在傳纖絲紋樣上的體現就是傳統的文字紋樣應用到標誌上。特別是一.些傳統的老字號,大多為文字標誌,如酒鬼酒、江南張小泉等。 圖開必鑫標誌是常用的標誌設計形式,取材廣泛,具象形象、抽象的形象都可以作為標誌設計的題材。伶文徉自身的題材與主題樣式繁多才雜統紋樣具有吉祥的象徵寓意,是具有民族特徵標誌的首選圖形元素。
  • 壁上畫屏:從漢代壁畫裡的雲氣紋到清代的墨葡萄
    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墓墓主像西安理工大學墓壁畫屏風前的人物,刻畫的是墓主「永生」的狀態。這種題材在東漢以後發展出偶像式的墓主像。墓主像重在傳達死者理想化的容貌,而不是其個性特徵,人物的冠服、姿態,手中把持的物品(如漢代的便面和魏晉時期的麈尾),乃至上張的帷帳、懷中的隱几、環列的屏風,都成為塑造墓主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見上圖)。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陶瓷彩繪雕塑紋樣是表達社會文化觀念的又一載體,宗教、等級、審美、祈願等含義,使紋樣變得具體而豐富。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 主體紋樣,另一類是 輔助紋樣。主要的裝飾紋樣有龍、鳳、蟠螭紋、八寶紋、八吉祥、暗八仙、蝙蝠、梅蘭竹菊、福壽紋、松鶴紋以及明清時期的官員服飾上的補子紋樣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據有關專家考查,苗族服飾上形態多樣的龍形象,主要描述了三種意象:農業意象、生殖意象、祖靈意象。表現農業意象的主要依據是龍主水的本體意識的功能化、具象化。農業社會對水這自然力極為崇拜,苗族龍鮮明地表述了農業對水的依存。
  • 現代商業展示中中國傳統紋樣的應用
    近些年,從中國的商必囑示設計中可以了解到,對傳統紋樣或是中國元素的應用,出現了一種傳紋樣與現代設計之間緊密聯繫的趨勢,使中國傳統紋徉在現代設個中凸顯出來,現代商業展示設日一中融人傳紋樣和元素氣息,它既不是對傳統紋樣的純粹模仿和套用,也不是完全沉浸於傳統元素的設計中去,而是從內在本質上成為現代設計中有機的一部分。
  • 西方紋樣——茛苕葉
    在拜佔庭時期,裝飾藝術中最常見的元素就是茛苕卷鬚飾。這個時期的家具設計中,這種豪華的卷鬚飾浮雕裝飾隨處可見。富於生命力、韻律,節奏鮮明、活潑的文化意義蘊涵於拜佔庭家具之中。而在洛可可時期,不管是在室內裝飾,還是在家具造型上,到處都可以見到茛苕葉形,包括圓潤的C形、S形和渦旋狀茛苕葉紋飾等。
  • 傳統文化:古代繡品中的花卉紋樣
    刺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般用於裝飾服裝、被面、枕套、地毯、靠墊、裝飾畫等物品,是古代女性必備的手藝。至周代也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
  • 泛亞策展|市民的新式博物館——地鐵文化空間
    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線一表情,十線城市景一座城市的文化有抽象時間上的積澱,也有具象的空間上的拾遺。從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地上到地下面面可尋跡。地鐵站文化空間展示——市民的新式博物館,在地下的文化空間內閱覽城市百態。空間軸上環境&關係的延伸——藝術化設計,是緊密結合其地面的人文景觀情況而成,一般選取相同或者相似的元素,由地上文化向地下延伸。
  • 雕刻校園文化浮雕牆有什麼寓意
    校園文化浮雕作為表現校園文化內涵,濃縮學校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所雕琢和反映的對象是對文化內涵深刻理解的彰顯。校園文化浮雕牆-凱巖石業校園文化牆的隱性教育功效體現在多方面,首先體現為對學生價值判斷的影響,這其中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時代的主導思想又表現得十分突出。
  • 楊青青談中國戲曲紋樣元素碼應用的新媒體視覺設計
    楊青青教授首次提出了以紋樣元素的信息管理技術與互動式遺傳算法及紋樣編碼數據作為設計的主要工具和靈感源的設計,創造動態化的、創新性的、超融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傳達,是關乎未來的設計。一、 戲曲服飾紋樣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中的媒體交互視覺設計虛擬實境媒體交互視覺的出現,仿佛是在當下打開了寬廣的穿越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