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紋藝術飾件
唐代藝術文化的光輝與對外文化的交流與吸收外國文化密不可分,而葡萄文化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葡萄文化是指來源於葡萄植物主體的藝術文化,區別了葡萄文化中的葡萄意象和葡萄紋樣及其相互關係,並說明唐代文化中的葡萄意象沒有太大的區別,以及該地區以外的文化。同時大多數情況下是指葡萄果實的圖案,由於其良好的含義,它已從宗教中逐漸融入世俗生活。
繼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後,唐代有著豐富的葡萄文化,各種葡萄形象和各種葡萄圖案。而且唐代開放的外交政策和外國文化的包容態度,造就了唐代文化藝術的輝煌成就。在此期間,外國文化湧入中國,並成功地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導致了中國藝術文化的空前發展,故大量異國藝術品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葡萄
一、葡萄文化概述
葡萄文化應該有兩個定義: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講,葡萄文化涵蓋了文化的四個層面,即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思想文化,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個主要領域。從狹義上講,它僅指精神文明的水平,例如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領域,反映了與葡萄有關的藝術形象,葡萄文化的價值和發展。因此,葡萄栽培的研究內容圍繞著主要的葡萄,如葡萄的引進與發展。與葡萄有關的文學和手工藝;與葡萄有關的飲食文化。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葡萄的種植和釀造從中亞轉移到了西部地區,並在西部地區發展良好。
葡萄畫作
到了漢代,《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中記載"漢使採葡萄、目宿種歸", 即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並從西域帶回了"蒲陶"。"葡萄"即葡萄,也被記載為"蒲桃"、"蒲萄"、"葡桃"等。實際上,葡萄存在於原始時期,如唐朝年間嘉湖遺址的所在地,楊莊遺址和良渚文化時期遺址。我們提到的葡萄文化中的葡萄是從西部地區進口的葡萄,與中國原始時期的野生葡萄有很大的不同。
葡萄是從漢代以外傳入的,並在唐代用於大規模的種植和裝飾。葡萄文化進入唐代發展的鼎盛時期的原因是由於大量外國人定居於此。在唐代的穩定發展中,出臺了一系列擴大人口的政策。許多外國人藉此機會進入中國進行貿易,傳教甚至定居。他們帶來的異國藝術文化使葡萄文化吸收了更多的養分,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葡萄紋樣的器具
唐代外國人的和平與幸福為葡萄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如果外國葡萄文化想要發展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則必須與其自身價值相關。由於葡萄栽培是在主要葡萄植物周圍發展的,因此其價值自然與葡萄本身的價值密切相關。
就其本身的食用價值而言,葡萄新鮮時飽滿而圓潤,汁液甜美可口。葡萄乾幹柔軟而甜美,是唐代人們非常喜歡的水果之一。以葡萄為原料的葡萄酒也使唐代人回味悠長,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從這些詩來看,無論是文人,將軍還是普通官員,都喜歡這種果酒。唐代人喜歡喝酒,尤其是馬奶酒,因此唐代的釀酒業也應運而生。葡萄酒的流行是基於葡萄可以在該國大量種植的事實。因此,這也使唐代的葡萄產業繁榮起來。
葡萄紋樣
《史記》中記載:"西域如大宛、龜茲諸國之葡萄酒, 漢魏以來,中國即已知之。唯在中土用西域法仿製之西域酒,要當始於太宗耳"。
因此,唐代酒文化已成為唐代葡萄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釀造技術的廣泛傳播和成熟,唐代人開始追求更高程度的精緻釀酒工具,這與葡萄形象的裝飾價值聯繫在一起。許多酒具都裝飾有葡萄圖案,例如唐代的銅鍋和雙耳葡萄。這樣巧妙的裝飾,不僅可以暗示玻璃杯中的葡萄酒是葡萄酒,而且可以使單調的葡萄酒具有獨特的異國情調。無論是紡織品,黃金和銀器,還是壁畫,陶瓷,都可以看到葡萄圖案的痕跡,並且葡萄圖像的裝飾價值自然可見。
器皿中的葡萄紋樣
葡萄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價值觀念使葡萄文化能夠利用唐代開放的文化交流,並成功地與唐代的審美心理相吻合。在唐代,外國葡萄文化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本土葡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唐代藝術文化中的葡萄形象
人們很容易混淆唐代藝術和文化中對葡萄圖案的分析。這是因為葡萄圖案也是基於葡萄圖像的裝飾圖案。然而,就分析對象而言,葡萄圖案更側重於裝飾效果,並且葡萄圖像更加關注作為外來植物的葡萄的造型特性。葡萄圖像中出現的大多數圖案都是裝飾圖案,只有少數壁畫上的葡萄圖案,只代表水果的意思可以作為葡萄圖像的設計對象,用來被分析。
古人種植葡萄
在北非文明地區的古埃及地區,葡萄的形象更早進入壁畫領域。古埃及的墓壁畫描繪了從葡萄採摘到釀酒的整個過程。由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收集的亞述帝國北宮的浮雕直立板,上面塗有多種葡萄植物形狀。在西部地區,有高昌維吾爾王國的洞穴廟宇的壁畫和與葡萄有關的插圖。
儘管從現代的角度看待這些壁畫和浮雕,他們會感覺到它們的裝飾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從壁畫和浮雕畫的圖片內容來看,它主要是日常生活的敘事。對於當時的創作者來說,創作的目的可能是基於裝飾,而更多地強調現實生活場景的描述。從這些壁畫和浮雕中可以看出,用葡萄圖像分析的對象通常具有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在葡萄樹上具有植物含義的葡萄;另一種是在葡萄樹上具有植物的含義。
古埃及與葡萄
不管葡萄形象的形式如何,它都是多種水果的結合,並且水果是圓的和飽滿的。兩種表達形式之間的區別是:帶有植物含義的葡萄形象通常是一堆葡萄重重落在葡萄枝上,充滿了自然生長或收穫的喜悅。和水果通常將具有主要含義的葡萄形象放置在類似水果的容器中,並在容器中放置多束葡萄果實,給人以豐富而美味的感覺。它具有在不同描繪場合下奉獻與奉獻的含義。
幾百年來,葡萄一直被用作彩色緞子上外國裝飾的基本圖案,可以看出,唐代人一直將葡萄視為外來植物,代表著一種外來文化元素。之所以給人以奉獻與奉獻的感覺,是因為葡萄在國外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並且經常與宗教和神靈聯繫在一起。
出土的葡萄紋樣
葡萄文化和宗教文化交織在一起,緊密相連。例如,在希臘文化中,葡萄常被用來表達與狄俄尼索斯有關的圖像。在佛教文化中,葡萄圖像通常用作裝飾圖案,以裝飾佛像,壁畫等。葡萄文化融入中國之後,葡萄果實的形象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這與中國提倡多子多福的觀念是一致的,這使葡萄的形象更加有意義。在繼承區域外葡萄形象的基礎上,唐代的葡萄形象幾乎沒有變化,仍然是現實的葡萄形象,偏向日常生活。這時,葡萄的圖像與多個水果串在一起,成為世界上常見的裝飾圖案上的圖像。
三、唐代藝術文化中的葡萄紋樣
沒有藤本植物,根莖和器物的葡萄形狀,並且沒有描述日常場景的內容,可以歸類為要分析的葡萄圖案的對象,可見,這種葡萄圖案也更具裝飾性。由於葡萄圖案是基於葡萄圖像的裝飾圖案,因此其特徵自然包括葡萄圖像的特徵。任何清晰可辨的葡萄圖案都會自然地包含葡萄果實的圖像,葡萄的藤蔓,樹枝和樹葉的圖案通常不會與水果的圖案同時出現。
儘管唐代的葡萄圖案包括葡萄果實圖案,藤蔓圖案和葡萄葉圖案,但是可以通過圖案命名識別的大部分圖案是葡萄果實圖案。葡萄樹中很少包括葡萄樹,葡萄樹枝和樹葉。原因是在唐代的藤蔓圖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草圖案和金銀花圖案。
葡萄樹圖案
唐草圖案,又稱捲曲草圖案或藤蔓草圖案,是唐代發展起來的,因此常被稱為唐草圖案。唐草圖案的骨架呈現出S形的基本流動形狀。捲曲的藤蔓結構與現實生活中的葡萄藤非常相似。在邁錫尼,希臘和羅馬裝飾中,也有大量類似於唐草圖案的圖案,阿洛瓦·裡格爾將其命名為卷鬚圖案。
阿洛瓦·裡格爾認為這種卷鬚圖案來自常春藤葉,但是常春藤葉與實際植物無關只有當我們不知道藝術家的原始意識是什麼時,有些裝飾形式才顯得尤為重要。但這當然不是說藝術家從未考慮過真正的常春藤植物。"阿洛瓦·裡格爾提到,在相關的記載中,某些植物圖案被視為葡萄和藤葉的產物。常春藤和葡萄藤都是葡萄藤。卷鬚裝飾的確吸收了這些藤蔓的形狀,但尚不清楚哪種藤蔓。
藤蔓圖案
另外,卷草紋是從金銀花紋和雲紋演變而來的一種植物紋。儘管金銀花圖案是藤蔓型圖案,但其葉形圖案的發展更為突出和顯著。金銀花圖案的葉片圖案受西方棕櫚葉圖案,覆盆子葉圖案和葡萄葉的葉片圖案的影響,其形狀最終形成於金銀花中,卷鬚來裝飾。
與金銀花葉圖案相比,葡萄葉圖案尚未得到廣泛的開發和使用,僅其形式就較少。因此,在唐代,金銀花的葉子圖案由於吸收了許多葉子圖案的特徵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葡萄葉子圖案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少且獨立地出現。
葡萄葉紋樣
正是因為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與吸收葡萄葉植物特徵的其他圖案太相似,但是影響並不像該圖案那樣突出,這導致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變得很明顯。清楚地標識和命名難度增加。因此,在命名葡萄和葡萄葉圖案時會故意掩蓋它們的名稱,並直接用葡萄圖案來概括葡萄果實圖案,葡萄樹圖案和葡萄葉圖案。
在現有的名為唐朝葡萄紋的裝飾中,通常可以清楚地看到葡萄果實的圖像,但是很難區分葡萄紋和葡萄葉紋。因此,儘管唐代的葡萄紋包括葡萄紋,葡萄紋和葡萄葉紋,但在命名的實際應用中,很大一部分是葡萄紋。
杯子上的葡萄葉紋樣
在唐代,葡萄紋的形狀沒有很大變化,所有這些都是在葡萄紋中出現的葡萄果實圖像的簇,並且經常與器皿表面上的其他動植物形態結合在一起,例如如敦煌莫高窟葡萄石榴和葡萄藻。在7世紀初,葡萄圖案是高貴的,因為葡萄的形象經常與宗教和神靈的形象相關聯,因此葡萄圖案的應用僅限於表達神靈的宗教主題或人工製品。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加深,葡萄文化與唐代世俗文化融合在一起,葡萄紋也被運用到世俗日常生活的對象中,例如衣著葡萄的長皮帶,銀海狸一瓶唐代堅果葡萄卷,唐代海獸葡萄紋鏡等,促進了葡萄紋的應用和發展,也豐富了當地的葡萄文化。
唐朝葡萄文化受到異域影響
結論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難得的朝代,既善於傳承又兼收並蓄。唐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國家富強,人民在和平與知足中生活和工作。隨著與外國在貿易和文化上的頻繁交流,工藝品開始進入市場,並成為人們需要的實用商品和裝飾擺設。隨著裝飾藝術種類的不斷增加,裝飾風格也日趨成熟。
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傳統手工藝品在形狀和裝飾方面的創新,創造出斷枝,簇狀花朵,捲曲的草形圖案,葡萄圖案等裝飾圖案。在這種背景下,唐代和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化廣泛的交流為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唐朝女子葡萄紋樣衣服
可見,唐代以前,葡萄文化主要依靠外來文化的投入。唐代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開放,使外來葡萄文化在中原地區得以積極發展,並成功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了當地的葡萄文化。唐代的葡萄圖案驚人地美麗,儘管它跨越了不同的歷史時空,但葡萄紋在不同的時空受到了帝國統治者的青睞,這使人們感到疑惑。
拋開歷史的烏雲,人們會看到在這個不尋常的圖案雕刻背後隱藏著很多美麗的故事。中國葡萄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使唐代的藝術文化更加多元。這為唐代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對後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