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居住生活。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能耕能織並能繡。貴州是苗族聚居區,同時也是苗族刺繡最豐富多彩的地方。在黔東南一帶,刺繡以花卉紋樣最聞名的有凱裡,臺江、雷山、劍河、黃平、施秉,麻江、丹寨等縣(市)。幾千年來,各地都有很大變化和發展,繡法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平繡、縐繡、辮繡、絨繡、布貼、綾疊、編織、挑花等,體現在服裝的裝飾、被面、背帶、掛包、童帽、手帕、帶子、鞋幫和-些定情物上,圖案紋樣有龍、蝶、花、鳥、魚、獸及果木等。造型富於想像,手法誇張,形象生動,色彩和諧。這些紋樣的組織變化及色彩與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係,富有濃厚的生活意趣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貴州清水江流域凱棠一帶的苗族刺繡和其他地區大同小異,這裡的圖案紋樣以花卉紋樣為主,幾何紋樣為輔。花卉紋樣採用的大多為花、鳥、獸、蝶、魚、蝦等自然形態。花紋布置非常嚴謹,以簡練誇張的表現手法,採取均衡對稱形式構成主紋,用花果小蟲、幾何圖形作為四周的陪襯,形成豐滿嚴謹的畫面。圖案紋樣的顏色以紅、綠、藍、紫、白為主,黃為點綴。衣飾上的圖案紋樣多以紅、綠兩色較常見。在配色方面,用色比較大膽,對比鮮明,有素有彩,素不簡,彩不繁。常見有以紫底起花,也有藍、黑、青底起花者。
服裝上圖案紋樣裝飾位置是:前襟、前領、後領、兩袖、兩肩,其主要紋樣在兩袖。衣角裙腳紋樣- -般以織為多見。也有加繡為點綴者。服裝上採用的圖案形式具有一定象徵意義,特別是蝴蝶及龍的紋樣,有很動人的傳說:古時候,楓香樹有一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經鴝鵒3年的孵化,歷盡艱辛,才孵化出大自然的龍、雷公及人類的始祖一姜央。苗家姑娘把這個蝴蝶和鳥的形象刺繡在衣服上、帽子上和一些定情物上,表示對祖先的崇敬,蝶、龍、鳥是大自然的象徵,也是苗家兒女興旺發達的象徵。
在前襟的圖案裡、花卉以對稱圖案紋樣為主,延伸至前領,後領的圖案多為二方連續紋樣。也有在後領大綾疊圖案紋樣的,前領、前襟因為有銀飾裝飾,故紋樣略簡於其他地方,而在兩肩兩袖上就極為豐富了。花卉紋樣的構思、構圖、形態、線條、色彩都很精緻,構圖常運用對稱手法和二方連續形式。色彩以紫為底,紅綠間繡,用白統一全局肩上的圖案組成,主要紋樣有五塊(也有七塊或九塊等)。
常見的五塊圖案紋樣,其中間一塊是其餘四塊的對稱軸,兩邊圖案相互對稱,常規多採用花卉紋樣,也有繡織幾何圖案的。 兩袖上的圖案紋樣布局極為講究。上 下共分三層(有的分上下兩層,下層以幾何紋樣裝點,菱形圖案多見),上方的一層有九個方塊圖案,中央大塊為中心軸,向兩邊延續發展,兩邊圖案以中心點相對稱,花卉是主要紋樣。中間層是一個左右對稱的圖案紋樣,中心軸有一蝶形的花卉,左右兩邊各繡一隻鳥,鳥的造型手法形似於繪畫中的「橫向轉移」,它大頭衝向中心,兩隻大翅膀,一上一下,兩腳兩尾都是並列安排,造型生動、樸實。鳥的後面及空白處,由各種不同的大小花卉組成,巧妙地利用空間。
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後,迫使人們去尋求創造比自然更美的造型規律和手段。下層紋樣的作用主要是修飾以上兩層,以達到美的和諧。它也是以蝶和花為主,向兩邊延伸並對稱,在這一組紋樣裡,所佔面積小於中間層的二分之一,雖然面積小,它所起的作用是和上面兩層是一致的。在三層之間,每層上下都有一個「邊飾」,它如同繪畫中的邊框一樣,起襯託裝飾的作用。
在「邊飾」上所 花的工夫是相當可觀的,有的是織,有的用「綾疊」,然後繡上一些幾何紋樣,儘管是點綴主題,但同樣構思巧妙。整個花卉圖案的色彩以紅、綠兩色為主,紅色表現花卉,綠表現葉、藤。綠葉環繞或延伸,把所有的紅花串聯起來,形成圍繞中心的二方連續帶狀紋樣。
這些自然物經過繡花女們按其所共有的特徵規律總結出了今天這樣的紋樣。因為她們掌握了每一一個形象的普遍和特殊特徵,她們有著很敏銳的觀察能力,經過深入的研究、比較,從中找出了這些規律,並將其用刺繡揭示出來。花、鳥、龍、蝶不受約束,看上去似乎變形,但抓住了主要特徵加以誇張,用極其簡練、概括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既樸實又引人人勝。
刺繡中的幾何紋樣,多體現在一般便服和童裝上(在雲南、貴州西南部、湖北等地則以幾何紋樣為主),大多數為方形、三角形、菱形。三角形:它有一種穩中向,上的感覺,加上倒裝的三角形,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正方形,飽滿莊重。整個刺繡由無數的大小三角形組合而成,間繡花卉和三角形形成對比。形似於繪畫中的蔬密對比,這樣鹼掉了瑣碎機械的感覺,使整個圖案紋樣統一在一起。
在這種裝飾紋樣上,基本骨架是三角形。大三角形中套有無數小的三角形,為了統一,用一根軸串聯起來,其中還有用色彩組織的方形,色彩紅、綠見多。幾何圖裡套有花卉紋樣,有各種不同的花紋,這些花紋的造型形似於蝴蝶形,大多是對稱的,有紅底起花,也有青、藍、紫底起花的,這些極為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給人們美的感受。
一件苗族刺繡服裝的完成,是苗家姑娘歷經漫長時間的辛勤勞動,運用她們的智慧,花費許多心血結出來的碩果,是苗家刺繡的結晶。苗家姑娘為了能互相交流技術和展現自己的作品,往往要等到「吃新節」、「三月三」的爬山節,五月二十八的「龍船節」,還有各地的十月年、冬月年、春節等,身穿著自己親手繡織的衣服,佩戴各種圖案的銀花帽、手圈、項圈或銀衣,由不同地方匯集在一起,採用各種不同的社交形式進行交流。青年男女遊方,互相贈送禮物,妨往往將自己親手繡的、也是自己最滿意的禮品送給男方。這不但可以表示愛情、顯示手藝,同時也是傳播剌繡技術的一種渠道。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