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本科狀元,畢業後大多都出國深造了?

2021-03-04 新東方前途出國

早期發布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其中高考狀元共1000多人,7成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後「銷聲匿跡」,職場難尋高考狀元的蹤影。那麼這些「銷聲匿跡」的高考狀元畢業後都去了哪兒呢?

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直接就業或創業的高考狀元比較少,大多數高考狀元選擇繼續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保守估計全國狀元中出國留學比例高達60%。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留學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社會趨勢,那麼大家一定想知道這些狀元出國深造最青睞的專業和大學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下。

最近10年來,全國高考狀元挑大學選專業與以往相比更理性、更重視個人職業長遠發展,覆蓋多種科目種類,2017年調查發現狀元最青睞的專業有工商管理,經濟學,電子信息類專業。我們來看下這些專業的最受歡迎的大學可供大家選擇的有哪些呢?

2018年USNews美國研究生高級工商管理專業大學排名

數據來源:USNEWS 官網

工商管理專業最大的就業方向就是進入各大企業,進行企業的管理和運營工作。美國的工商管理專業有多個分支供大家選擇,學校也都是美國乃至世界的頂尖名校,前三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都擁有較好的教學資源和設備資源,學費都在30萬元左右,另外學校也會提供獎學金的補助。

2017年THE經濟學專業世界大學排名

數據來源:THE 官網

經濟學可以說是歷來受到廣大考生歡迎的專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較好的就業前景,留學的孩子們也會更加願意選擇這個專業,這裡給出的THE發布的經濟學世界大學排名榜單,在前十名中,除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其餘被美國和英國大學佔領,英國大學雖然數量少但是牛津大學力壓群雄奪得了桂冠。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問題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聯繫方式:xdfqtbq@sina.com


相關焦點

  • 本科畢業是選擇就業還是選擇繼續深造
    今天在中國教育在線上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裡列出了很多雙一流大學高校2019年的本科畢業生深造情況,包括國內考研跟出國留學各方面的情況,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我感覺可能對大家有用,所以轉載一下。據教育部消息,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比去年增加40萬人。而畢業季招聘必然受到疫情的影響,應屆生的壓力可想而知。
  • 考研還是出國?山東省本科畢業生深造去向
    一般來講,本科高校的畢業生的去向無非是就業、待就業、深造與三種。本科高校開展高等教育,就業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刨除就業與待就業的畢業生,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成為不少學生與家長心目中理所當然的選擇。而本科畢業生深造,又包括兩個方向的選擇:國內升學和出國(境)留學。本科層次的國內升學,即由本科升格為研究生教育,俗稱&34;(含保研)。
  • 清華本科生1/4出國深造!大多選擇美國!網友:我支持
    2019年清華本科畢業生有四分之一出國深造,並且大多選擇了美國,但還是有一些網友有不同的觀點:我支持!清華大學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吧:清華大學去年共畢業了2836名本科生,其中有699名選擇出國深造,不用多說,這699
  • 北大狀元回憶:我們那屆18個省狀元都選擇了出國
    當年本科去香港和出國的風氣還不興盛,北大清華基本就平分了全國的高考狀元和金牌得主。北大的狀元們畢業時,出國讀書的佔了1/3,有18人。國內保研(大多數在本校)的13人,約1/4。直接工作就業的有10人,約1/5。另外有12人,沒有收集到信息或延期畢業。
  • 高考狀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 成績中等學生最有出息
    然而,早在2007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推出了我國首個針對高考狀元職業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在考查了1977年~1998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後,有關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大學期間學習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國留學成為畢業首選,但是,高考狀元職業發展並不理想,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 浙江高考狀元十年調查 被哪些學校錄取,偏愛哪些專業
    【出路】  一成狀元本科畢業直接就業  狀元升入大學後,社會的關注度開始下降。在156位狀元裡,我們只搜集到了49位被追蹤過的狀元。  這之中,只有7名狀元(14.3%)在本科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默契的是,他們都是金融專業出身。
  • 專科畢業也可以,出國留學讀本科,兩年拿本科還可連讀碩士
    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通常為一年一次,學fei也與普通本科生的學fei相同,學習期滿,各科成績合格,由本科院校頒發普通本科畢業證書,畢業後學生的第一學歷為本科學歷。但隨著我國普通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統招專升本的錄取率卻始終處於10%左右的尷尬境地。
  • 清華畢業生出國留學人數下降
    清華畢業生出國留學人數下降碩士博士出國人數降幅最大,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吸引力加大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3-12-13 雷嘉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獲悉,清華學生畢業後出國留學的比例近年來持續下降,其中研究生下降最明顯
  • 保送浙大讀研、出國深造……杭州中職學生很霸氣
    初中三年,他們往往默默無聞,甚至因為文化課上的薄弱一度灰心喪氣,走路、上課都低著頭。但進入職高后,因為有了興趣而有了信心,他們努力奮發,通過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磨鍊,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一切教育的「落腳點」都在學生身上。
  • 37所名校本科畢業生大部分繼續深造,華南理工為何就業最多?
    文|劉冷絲欄目|絲說大學校園國內第三方機構統計了2016到2017年37所名校畢業生去向數據,這37所高校也是在各種排名中最為靠前的大學,其中,清華大學81.7%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出國留學的佔據到27.5%
  • 美女高考狀元石悅,清華本科,北大研究生,卻在畢業後投身直播
    考上清華或者是北大可以說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也絕對是同學心目當中的學霸人物,一般而言這樣的人在進入大學以後,也是會努力奮進,畢業後然後找一家知名企業或者是政府機構的工作,再或者是選擇繼續深造,總是有著很光鮮的未來。
  • 那些選擇了港大的「狀元」們
    01、香港大學向來是高分考生「收割機」1998年,香港高校本科課程開始招收內地生,開啟內地高中生赴港「求學之門」。那些年赴港讀本科的內地高分學生扎堆,曾掀起港校搶奪內地高考尖子的話題,也為香港本地生帶來良性競爭的衝擊。
  • 那些選擇了港大的「狀元」們
    01、香港大學向來是高分考生「收割機」1998年,香港高校本科課程開始招收內地生,開啟內地高中生赴港「求學之門」。那些年赴港讀本科的內地高分學生扎堆,曾掀起港校搶奪內地高考尖子的話題,也為香港本地生帶來良性競爭的衝擊。
  • 軟科出行:2019屆本科畢業生出國深造率排行榜,清北不是第一
    在我國,出國留學成了高學歷人才的代名詞了。現在我國出國留學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了,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我國的留學生們,這也是一種祖國的驕傲吧,世界各地都有著中國人才。現在我國有很多那些跟國外大學合作的大學,所以我國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也是逐步增加。最近,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有一個「2019屆本科畢業生深造率排名」,可以很好的看出來我國哪些大學出國留學深造的學生多。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 奔湧吧,後浪!溫州肯恩大學舉行畢業典禮,近200人出國深造
    溫州肯恩大學舉行畢業典禮,近200人出國深造 2020-06-07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華大學本科就業率僅20%,名牌大學畢業去哪?出國是第一選擇
    屆本科畢業生實際就業人數僅僅佔17.3%,那其他人都去哪裡了呢?清華學子一個個都是學霸,可是他們都覺得只讀一個本科學位都不好意思出來工作,碩士的情況剛好相反,扣除國際委培生後共博士的情況是,選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比碩士畢業生大幅上升,達到了33.6%,已經是博士了仍然有這麼高的比例要去深造。博士不是最高學位嗎?怎麼還能夠深造呢?他們深造都去哪了呢?
  • 熱議:985本科生畢業都哪去了?出國讀研你去不去?
    經常有朋友在一起討論:985本科生畢業都哪去了?雖然沒去過國外,但對國外讀研的優點略知一二,發表在這裡供大家分享交流討論之用:學術沒有國界,近幾年,出國留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對於對於出國留學利弊的爭議持續不斷,有的人認為出國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有的人認為出國依然利大於弊。那麼,對於已經大學畢業的同學來講,出國讀研究生到底好不好呢?出國讀研有哪些優勢呢?
  • 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都去哪了?施一公痛心疾首:為美國做嫁衣!
    一般情況下,只有各省份內最出類拔萃的考生,才有機會進入這所大學求學,比如高考狀元。幾乎每年,清華大學都能招收幾十名高考狀元,那麼,這幾十年裡,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都去哪了呢?針對這個問題,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表示:從清華大學畢業的那些天之驕子,有三分之一都去了美國繼續深造。
  • 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屆本科生畢業 繼續深造學生超過八成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彭詩韻)「我們終於畢業了,四年走過,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心智成長,在國科大這樣一所年輕的大學裡,我們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提到自己的母校,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級本科畢業生劉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 觀點||那些選擇了港大的「狀元」們
    01 香港大學向來是高分考生「收割機」1998年,香港高校本科課程開始招收內地生,開啟內地高中生赴港「求學之門」。那些年赴港讀本科的內地高分學生扎堆,曾掀起港校搶奪內地高考尖子的話題,也為香港本地生帶來良性競爭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