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幾個大亂世,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十國,在這幾個大亂世之中,春秋戰國時代是精彩的,歷史上將其稱之為「百家爭鳴」,各種先進的思想在這個時代綻放,同時他也是中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社會的重要節點。
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相對而言則熟悉的人比較少,魏晉南北朝至少還有個三國時期至少也帶動了一波熱度,而五代十國真的是很少有人問津,那麼這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能讓人選擇性的忽視?毫不誇張的說,雖然五代十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可是其紛亂程度比起魏晉南北朝和春秋戰國可以說是有過而無不及,那麼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呢?
可以這樣說,這個時候的人很多都是無節操無底線,以至於歷史都不願提起他們:
無節操的五代十國,忠君思想在這裡被踐踏的體無完膚
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各大王朝治理民眾的主流思想,因為法家可以規避人們的行為,讓普通百姓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而儒家思想則可以教化民眾,就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可以讓當時的百姓培育出良好的三觀。
因為儒家思想主要講究的就是忠孝文化,在古代那個重視倫理綱常的時代,這是最有效的輿論宣傳方式,同時由於忠孝文化的深入人心可以更好的幫助統治者穩定朝政。
然而忠孝文化是基於盛世的基礎上的,一旦進入亂世,自保尚且困難,在危急關頭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呢?
而五代十國的亂世有一個就是因為這個時期這樣想法的人太多,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十朝元老」馮道,如果按照以前的思想來的話,這就是一顆牆頭草,是不被任何人所看重的,相反反而是被人鄙視的。
然而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只有像馮道這樣的人才能夠活下去,因為這是那個時代因素所決定的,在這裡忠君思想被踐踏的體無完膚,古代登基稱帝講究的是名正言順,可是五代十國亂世卻是強者為尊,誰要是實力夠強大,誰就是老大。
所以李存勖奪取後梁江山,石敬瑭奪取後唐江山,皇帝尚且如此走馬觀花般的更新換代,你要底下那些大臣何以自處呢?所以那個時代的很多人為了能夠活下去就經常只能如同馮道一般迅速改換門楣,儒家的忠孝文化在這個時代可以說被踐踏體無完膚。
大臣無節操,皇帝無底線
如果說五代十國時期的大臣是毫無忠君的節操的話,那麼五代十國的皇帝很多就是無底線的昏君,這也讓五代十國的政局一直處於動蕩之中,而這個時期也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天下大亂」。
比如後梁太祖朱溫,這個又是一個傳奇人物,早年間是黃巢部將,然而當看到黃巢這邊敗局已成定局之後,他就立馬改頭換面投靠唐朝,而朱溫也因此成為了唐朝一方節度使。
不過在五代十國那個亂世之中,像朱溫這樣的人真的甘心臣服於人嗎?不會,果不其然,在當時應唐昭宗邀請率軍進入長安平定宦官之亂,最終的結果是宦官之亂被朱溫平定了,可是唐昭宗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傀儡,他之後想要重新再造大唐江山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滿朝都已經是朱溫的人了,而唐昭宗之後也是死於朱溫之手。
而朱溫最無底線的事情而還不是這個,那就是朱溫荒淫的另一面,當時朱溫的幾個兒子為了太子之位私底下可以說是劍拔弩張,而為了取悅朱溫這群傢伙幹了什麼事呢?竟然肯主動將自己的妻妾送給朱溫,而朱溫也是當仁不讓的笑納了,所以如此不顧倫理綱常,也難怪歷代統治者不願提及了,因為太無底線,太亂了。
而朱溫的事情只是一個代表而言,事實上在那個時候還有許多奇葩的事,比如當時南漢,由於南漢皇帝自身並非順位繼承,所以他擔心宗室和他一樣會謀反,於是在位期間經常是大開殺戒。
不僅如此,他本人還尤為信任宦官和宮女,於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就在南漢出現了,當時南漢的大部分大臣居然都是由太監和宮女組成的,而這始作俑者就是南漢皇帝。
故而這也是為什麼五代十國鮮少有人提及的原因?比起魏晉南北朝還要亂,大臣無節操,皇帝無底線,所以歷史上很多統治者認為不利於教化,故而也是鮮少提及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