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黃土地貌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哪些?
答:
1 黃土地貌概述
□黃土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
黃土地貌是指黃土地區經流水長期侵蝕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廣泛分布在中緯度的半乾旱地帶,以我國的黃土高原最為典型。世界及我國黃土地貌分布圖。
□黃土的來源:
黃土是距今約250萬年以來形成的,我國黃土高原是由從西北荒漠地區吹揚過來的粉塵物質堆積而成的。
□黃土高原風成說的證據:
·不管地表起伏狀況如何,黃土覆蓋的厚度總是比較穩定的。
·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分布。
·黃土的礦物成分與當地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地區的戈壁、沙漠礦物成分相似。
·黃土高原自西北向東南的黃土顆粒逐漸變細,呈現出「沙黃土帶—黃土帶—黏黃土帶」逐漸過渡的分布規律。
2 黃土地貌形態及其成因
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原始堆積形成的平坦黃土高原面被溝谷切割,形成塬、墚、峁等小地形,使黃土高原地區呈現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黃土塬指範圍較廣頂部較平坦的殘留黃土高原面。黃土墚指長條形的黃土高地。黃土峁指孤立的黃土丘。
(黃土塬: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為溝谷所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黃土墚:頂部有黃土覆蓋的長條狀黃土丘陵。黃土峁:外形呈穹隆狀或饅頭狀的黃土丘陵。)
由塬到墚再到峁顯示了黃土地貌的發育過程。黃土塬高原面較完整,黃土墚流水侵蝕,形成溝谷,黃土峁溝谷加深,高原面破碎。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景觀圖。
3 黃土的性質
°黃土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持水性好,富含鈣、磷、鉀等礦物。這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黃土高原成為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繁榮的重要舞臺。
(土壤持水性:土壤保持水分的特徵。)
°黃土易遭流水侵蝕,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這與土質關係密切。
黃土有溼陷性,由於黃土質地疏鬆,在一定壓力下浸水時,結構迅速破壞,產生明顯沉陷。
4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因素:
·地形: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坡陡谷深,丘陵溝壑區每平方千米的溝壑長度達3-7千米,溝深達100-300米,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
·降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為150-750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且年內分布不均, 7、 8、 9三個月的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 以上,暴雨頻發,導致土壤侵蝕嚴重。
·植被:黃土高原植被稀疏,覆蓋率低,天然林和天然草地面積很小。
·土質:黃土高原黃土層深厚,垂直節理髮育,土質疏鬆,多孔隙,遇水易崩解,極易被暴雨衝刷。
°人為因素:
人類不合理的開墾加劇了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主要體現在陡坡開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及不合理採礦、工程建設等方面。
□危害:
被衝刷的黃土順著大小支流注入黃河並在黃河下遊沉積,淤塞河道,導致洪災。
□治理:
對黃土高原的流失進行綜合治理。一方面要加強水土保持,包括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以此為基礎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另一方面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專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