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道教三十六重天

2021-02-20 弘道暢玄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據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構想出來的神仙所處的空間。它為 學道成仙提供了教義依據。據宋代張君房編撰的《雲笈七籙》卷二十一「天地部」稱,道教構想的地上之天共 有三十六層:(一)太皇黃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 平育天,(五)元明文舉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稱為欲界。(七)虛無越衡天,(八)太極濛翳天,(九)赤明和陽天,(十)玄明恭華天, (十一)耀明宗飄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虛明堂曜天,(十四)觀明端靖 天,(十五)玄明恭慶天,(十六)太煥極瑤天,(十七)元載孔升天,(十八)太安 皇崖天,(十九)顯定極風天,(二十)始黃孝芒天,(二十一)太黃翁重天,(二十 二)無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樂天,(二十四)無極曇誓天,此十八天合稱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淵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寵妙成天,(二十 八)秀樂禁上天,此四天合稱無色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合稱為三界,共計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種民天:(二十九)無上常融天,(三十)玉隆騰勝天,(三十一)龍 變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賈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餘 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稱三清天。三十六為最高一層,稱大羅天,與 三清境合稱為聖境四天。三界、四梵天、聖境四天共計三十六天。道家著作中雖然已有了關於宇宙創造的論述,但均甚簡略。《道德經》述及「天」 的,大多指的是自然之意,如第九章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之類。第十章有「天門 開闔,能無雌乎」句,「天門」一詞,也並非實指天有門戶,一說其比喻鼻孔,一說為 心神出入之所,一說指天地間的自然之理。在道教創立前的中國古代宗教中,天一直是 指神所居之處,也是得道成仙者的居所。《楚辭·遠遊》有「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 之舊鄉」之句,並且認為天有九重;《九歌·大司命》就稱「登九天兮撫彗星」,但是, 在《天問》中,屈原又問: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①意思是天有九重,誰來管理它 和測量它呢?誰有力量製造它?誰是第一個造天的呢?西漢成書的《淮南子》以「氣」 的哲學思想,發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論,認為「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 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 十九隅,去地五億萬裡」。②但九野之分仍囿於中央和八方,對於天的內部層次並沒有 進一步的劃分。太平道在《太平經》中說的「天」僅指日、月、星,雖然稱天地之間「彌遠六極」, ③但並無對天的內部作進一步區分的經句。直到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真誥》中才有 了「三十六天」的說法。《真誥·運象篇》在說到「為書之本始」和「造文之既肇」時, 稱「五色初萌,文章畫定之時,秀人民之交,別陰陽之分,則有三元八會群方飛天之書, 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形成「六十四種之書」,「遂播之於三十六天,十方上下」。 在《稽神樞》中說到洞室時,自注稱「此洞既無所通達,正是地仙棲處,必非三十六天 之限也」。④儘管《真誥》有「三十六天」之說,但並無三十六天之名或「三界」之稱。 同為南北朝時編定的類書《無上秘要》,收有《三界品》。三界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 天,無色界四天,共計三界二十八天,各天的名稱以及三界劃分,全同於《雲笈七籙》 卷二十一。《三界品》稱「欲界,陰陽胎生,年積萬歲」,「色界,陰陽有色,與欲界 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積億歲,不夭不傷」,「無色界,陰陽有形,身長數百裡, 不以為累,能隱形入微,無複色欲,唯真相知,年歲積劫,雖不事學,而能行善,福報 所畢」。道教的「三界」及其解釋,明顯受到佛教教義的影響,但是界內諸天的名稱則 與佛教不同。另在《三界品》中釋「無色界」時,又稱三界之上,有「常融、玉隆、梵 度、賈奕四天」,⑤即「四梵天」,與二十八天合為三十二天。《無上秘要》稱《三界 品》所引出自《洞玄度人經》。現存《度人經》有二種,一種為六十一卷的繁本,另一種為宋代陳景元的《元始無 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和元代陳致虛《度人上品妙經註解》的簡本。以繁簡兩種版本作 比較,六十一卷繁本的第一卷和簡本的本文大致相同,可知,六十一卷本的大部分是後 代道士敷衍增添而成。據簡本所述,三十二天按東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並有天 帝名號。例如:東方八天之一,太黃皇曾天,帝鬱監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陽天, 帝理禁上真,等等。三十二天和三十二天帝君,仍按方向橫向配置。同佛教「三界」按 垂直配置的方法不同。北齊嚴東在注《度人經》簡本時稱「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 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羅其上」,此三天指黃天、蒼天和青天,因此「凡有三十五 天,各有分野」,基本上仍是按方向配置。但是嚴東在注「色界」和「無色界」時,又 使用了垂直配置的方法。⑥隋唐和宋代間,《度人經》曾經是道士諷誦各經之首,並且 一度成為道士考試的主要經典,加上佛教三界說的普遍流行,垂直配置的天界說逐漸代 替了橫向配置。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稱「三十五分者,三十五天分界也。三界有二十八天」, 上為四種民天,「最上三天曰玉清、上清、太清天是也」。⑦唐代李少微又注稱「三界 之上猶有四梵、三清,然後至於大羅」。⑧這大致上就是三十六天垂直配置的完成過程。 唐代初年唐高宗曾召見道士潘師正,問及天尊名號。據《道門經法相承次序》記載,潘 師正答稱:「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則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則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下,欲界, 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無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復有四種人天, 合有三十二天。從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猶未免於三災劫壞。從無色界以上,則三災 所不及,劫會所不幹。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則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此三清三 界各有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屬極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羅天彌復三清之上。合三清、 大羅、三界等為三十六天。」潘師正還稱「初從凡學,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則名系仙 錄」,開始入靈山洞府,然後逐步「進道」,登上諸天,最後登上大羅天,「與道同真, 常湛極樂」。

相關焦點

  • 道家三十六重天,道教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據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構想出來的神仙所處的空間。它為學道成仙提供了教義依據。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說不在五行中,就是講不再受五行運化主宰,尚書「水曰潤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就是說萬物在五行運化中循環,水潤木生火至頂,土得這一循環,到金由生轉死,復成另一循環之滋養,即再成水潤。成仙了就不再受五行運化制約,不再有壽元耗盡身體被滅的限制而死。
  • 道教神仙:臘月初九,東鬥星君、翊聖元帥、酆都大帝同時降臨凡間
    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道教,在春節期間也會舉行各種法會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既有代表大道的先天尊神,也有自然界的風雨雷電等自然神,同時還吸納了許多民間俗神。到了臘月以後,居於天界的眾神陸續下降到人間,考校世間的善惡之事。
  • 四大部洲和三十六重天:孫悟空老巢花果山究竟在哪裡?
    文:大紅少(作者原創授權)《西遊記》裡確實有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但是有沒有八荒卻沒有說。《楚辭·九歌》中有「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楚辭·離騷》中則有「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 易宏:金龍驛傳,上達九天 ——道教投龍簡儀源流略考
    注釋:[1]本文初稿曾以《道教投龍簡儀由來淺識》為題,於2007年秋作為課程論文提交給恩師王卡先生,獲好評。後經修訂和補充成為作者博士學位論文《六朝隋唐道教科儀研究——以敦煌文獻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第七章唐代投龍簡儀考論」之第一節。後加唐後素材,改題作《道教投龍簡儀源流略考》,於2011年6月在成都「紀念王明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交流。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孫悟空說了一句話:「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得長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壽與天齊,至於為何還會被寫入生死簿,暫且不表,本期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中的「三界」是什麼。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範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
  • 關於道教,一些不得不說的事!
    最近發現有不少朋友對道教的一些事情非常感興趣,就索性整理一些關於道教的一些問題給各位聊聊!一、關於「鬼怪擾身」古往今來,鬼怪之說,深入華夏之民心。古多見野史小說,今又經電視網絡各種影視演繹。上言妖魅邪祟山魈精怪五行不正之精所擾人身,致之家宅不寧,六畜有礙,冤魂索命等等諸事。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天地恩」道教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道」衍化而來,《清靜經》有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所以道教對於天地的恩,也是對「道」的一種感念。道教名山青城山的天師洞道觀的三清殿外,書寫著一副對聯,上聯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玄學道教丨道教神器—金錢劍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
  • 道教法器,什麼是道教法器?道教的法器有哪些?看完長知識了
    法術說的基本原理即弗萊則(SirFrazer)《金枝篇》所稱交感法術,根據類似律或象徵律,以為凡相類或可互為象徵之物,能在冥冥中相互影響。因此「同類相治」的原則,即為道教法器以惡治惡,藉超自然法力以克制超自然的精怪、物魁等惡物。道教道教興起的六朝時代,正是精怪、物魁相傳最盛之世,因而道教特別強調其法術。
  • 易心瑩大師的道教宇宙觀和道教宗派觀簡說
    上聖仙真為世人傳授長生成仙之道,就是道門所說的道教的來由。對於道教的「道」字,易心瑩大師以「化理」二字(自注云:理字於修為一面,即君人南面之術,如《素書》所謂理身理家理國理天下)作解,即教化人群理身理世的意思。也就是說,以理身理世之道,教人即謂之道教(諸雜小教與大乘正真教)。他具體提出「其義有四「:(一)主善為師:即學為好人。
  • 《禪宗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我們現在要講的目的,偏重在秦、漢以後道家與道教的本身思想,所以對於這個專門的問題,不必多做說明,只是隨手舉幾個例子一談,做為講述道家與道教思想的開端。3.有關老子政治思想的誤解為了講道家與道教的思想,難免不先牽涉出老子的學說,雖在前面儘量節要地講過老子天與道及自然等觀念,還是覺得太過嚕嗦,因為老子只有五千言,我們講得太多,正不合於他所說的儉,以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道理。但是道家與道教,事實上,都上溯到他為宗主,所以不得不在他的環中打轉。
  • 道教符語常說,「急急如律令」,到底是什麼意思?暗藏什麼玄機?
    在現代人的認知中,總以為這句話是一個咒語,一般都是法師驅魔降妖的時候說的話,那麼這句話的出處到底在哪裡?這5字是什麼意思?道教常常引用它,又暗藏什麼玄機呢?首先,這句話最初並不是出自道家,也不是道家的咒語,原本是漢代公文常用的語氣詞,相當於古文中的「之乎者也」。一般放在文末,有語氣助詞的意思。
  • 道教法器你知道嗎?
    法器是道教齋醮法壇所需之器,一般在醮壇配合經韻及科儀使用,有些也可在專行法術時使用。帝鍾,也稱三清鈴、法鈴、法鍾,高約23釐米,口徑大小約9釐米,一般為黃銅所制;帝種配有手柄,柄端稱為劍,呈山字形,並列的三根突出物象徵三清,道教認為它有降神驅魔的作用。
  • 道教最高神——三清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
  • 道教傳人黃世真的"非常道":說英語收洋徒傳道學
    中新社鹿邑3月8日電 題:道教傳人黃世真的「非常道」:說英語、收洋徒、傳道學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學習英文、收「洋道徒」、傳道學……這是向海外傳播中國道教文化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有著「海外弘道第一人」之譽的黃世真做了10餘年。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他在此間依舊掛念著海外的道學傳播和「洋道徒」。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走近道教: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說一說道教的神仙三官大帝
    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是道教神祇水官大帝的聖誕日,它與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分別有不同的神職,道教《太上三官經》有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其次則是刊物,早在民國時期,我們道教先輩陳攖寧,在上海就已經創辦過弘道的刊物,仙學月報與揚善半月刊。中國道協成立以後,開始辦理中國道教刊物,其後全國各地也陸續辦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當道教,三秦道教,廣東道教等。但總體的影響性與流通性還是不廣泛,甚至可以說是狹隘與孤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