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人的廚房中,都有金龍魚的食用油,或者金龍魚的大米和白面,而且我們也經常聽到關於金龍魚的產品宣傳,可以說這個品牌已經被人們熟知。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龍魚這三個字表面上看起來是中國名字,但實際上這個品牌是一個外國品牌,每年可以從我們身上賺走1500億。
金龍魚的母公司就是新加坡著名的豐益國際,這家企業是全球500強之一,二十多年以來,一共賣出了50億瓶食用油,背後的老闆就大名鼎鼎的郭鶴年。1998年,郭鶴年在中國創辦糧油加工廠,後發展成為益海嘉裡。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益海嘉裡推出很多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比較著名的有海皇、金味、胡姬花等十幾個品牌。郭鶴年還在中國20多個省市成立三百個糧油加工廠,每年壓榨油籽達到1千萬噸以上,成為我國首屈一指的糧油企業。
在糧油行業,益海嘉裡在我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國10大糧油加工企業之一,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益海嘉裡的全年銷售額達到1500億元,收入比茅臺還要高。
益海嘉裡背後的巨頭就是豐益國際,而金龍魚就是出自這個公司,這家企業幕後的大佬就是97歲高齡的郭鶴年,他是馬來西亞首富,還被外界稱之為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而金龍魚的收入就成為了郭鶴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郭鶴年在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的產業,那就是北京國貿,在80年代的時候,北京需要成立貿易大樓來應對外貿事務,國內外很多財團都想拿下這個項目,但是卻遇到了種種困難。而郭鶴年知道了這件事,他決定無論花多少錢,遇到什麼困難也要拿下這個項目。
其實郭鶴年是一個愛國企業家,雖然他是一名華裔,但是他卻一直對中國有著很濃厚的感情,因此他即使拿出全部身家也要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國貿中心。這棟大樓建成後,成為北京地標建築,郭鶴年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40億元,如今這棟大樓每年的租金就達到幾十億。
其實不只是金龍魚,有一個乳酸飲料品牌也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它就是日本的養樂多,喝過這款飲料的人都知道,養樂多的口味和包裝始終如一,從來沒有改變過。
1930年,日本醫學專家田稔利用技術成功培養出益生菌,後來養樂多就利用這種技術發明了乳酸飲料。十幾年前,養樂多剛進入中國市場就受到了追捧,每分鐘能夠賣出5千瓶,憑藉獨特的口味和親民的價格,養樂多在中國市場逐漸站穩腳跟。
其實,無論是金龍魚還是養樂多,這兩種產品都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或許是因為它們的品牌名字比較「中國化」,因此才會被誤認為是國貨。那麼,當你知道這兩個品牌是外國貨的時候,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它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