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位於湖州市之東,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現在的南潯,相對於烏鎮、西塘、周莊等水鄉來說,名氣不算大。但在這座歷史悠久的魅力古鎮,仍然擁有著眾多的美景,以及秀色可餐的美食。
太湖蟹
太湖蟹最好的吃法就是清蒸,這樣可以完全保留蟹肉的那一份清鮮,選殼硬肚白,腿上毛長、拈去比重大的那種肯定不會有錯。佐上一碗姜醋,再來一壺潯酒,古鎮自產的黃酒帶著勁兒,卻是甚香醇的,今夜就宿在古鎮。
南潯臭豆腐
南潯臭豆腐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乾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乾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乾。臭豆腐乾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用南潯人的話來說,這是「純正的南潯風味」。
粉絲千張包
千張包是湖州傳統名點,清光緒八年由丁蓮芳創製,「丁蓮芳千張包zi」是湖州「四大名點」之一哦。小小千張包,內陷真是別具匠心,有香菇雞肉的、肉末蝦仁的、蟹肉的等等。薄而韌的外皮裹著餡心,香濃汁鮮,外皮不會破裂,鮮味牢牢地被裹住。粉絲採用綠豆製作,獨取粉絲頭下湯,久煮不糊,柔軟入味。
南潯小餛飩
南潯小餛飩的包法很是講究,每個要包成這般的四方中空需要費點時性兒,這小餛飩燒出來吃起來麵皮不會粘實,漂撒在碗裡,白嫩細膩,光潤晶瑩,皮面兒就象是一朵朵的花兒綻著,純粹新鮮的肉餡足夠勾起舌尖的美妙體驗。
南潯繡花錦
據傳,越王勾踐將西施送給夫差,西施途經吳越交界地南潯東柵借宿,曾在河邊將臉上的胭脂香粉洗去後重新上路。沒想到,西施洗過胭脂的水被當地農夫用來澆青菜,結果青菜「變異」,長出了花紋。
炒來吃,竟滿屋的香氣,口感特別鮮嫩糯軟,吃完皮膚也變得格外光潔細嫩。後人就把這菜取名為「繡花錦」。用沒用美容功效就不知道啦,但看著像雞毛菜,吃起來略不同,還是很好吃的。
三碗茶
南潯古鎮的三碗茶也很有特色:第一碗是甜的,也叫風枵茶,是糯米蒸熟碾壓取結結的鍋巴衝泡而成,甜糯潤滑;第二道燻豆茶,鹹香,把青豆用鐵絲網在炭火上烘乾,在放在石灰窖裡,鮮幹又不糊,配上桔皮,胡蘿蔔絲,芝麻,蓖麻子,醃蠶豆各種輔料,阿姨說有九種之多,秘方的,代表長長久久。
入口鹹香,所有配料都可以下肚,衝泡出來也煞是好看;第三杯才是上圖中的青茶,一般都會是安吉白茶。這三碗茶,甜、鹹、香吃完了才是圓滿。
南潯鎮建於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名人輩出,以及擁有一項世界級的農業遺產——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我國東、南部水網地區人民在水土資源利用方面創造的一種傳統複合型農業生產模式。其辦法是將水網窪地挖深成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養蠶,蠶的排洩物用以餵魚,而魚塘中的淤泥又可用來肥桑,通過這樣的循環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實踐儒家「天人合一」生態文明倫理的碩果,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樣板。
除此之外,南潯還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如馳名中外的文化寶庫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佳構小蓮莊;獨具江南風情的沿河居民建築群、明代百間樓;號稱「江南第一宅」的張石銘舊居和民國元老張靜江故居以及穎園、絲業會館和大小古橋等。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