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兒科主任醫生集團/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陸長東 主任醫師原創
寶寶在做兒童保健或者看診過敏性疾病時,醫生總是會詢問:「寶寶出生時第一口奶是母乳嗎?」看似公式化簡單的一句詢問,實際上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與寶寶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寶寶出生時第一口母乳真的很重要!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第一口母乳,有著雙重的含意。第一層含意確確實實指的就是第一口母乳,第二層含意泛指初乳及其後面源源不斷的母乳。
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第一口奶是開啟正常菌群在腸道安營紮寨(定植)的鑰匙
新生兒出生 10 min 後即可出現覓食反射,且在出生後 20~30 min 時覓食反射最為強烈。當因嬰兒吮吸媽媽乳房時,首先接觸媽媽乳頭上的需氧菌,繼而是乳管內的厭氧菌,接著才是乳汁。
此時母乳中含有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等多種菌群。這種生理的母乳餵養過程促進了寶寶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而這一過程就起始於第一口母乳。配方奶粉由於其菌群較母乳相對繁雜,不利於腸道菌群的定植。
2、 第一口奶幫助寶寶避免出生初始時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的風險
寶寶出生初始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腸道黏膜細胞排列稀疏,具有很大滲透性,不能有效阻擋大分子蛋白質(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進入血液。
直白的講,即小寶剛剛出生時,其腸道細胞結構不夠緊密,容易漏,要過些時候這些才會被封閉掉。
若出生後第一口是配方奶粉時,容易造成大分子的牛奶蛋白漏過不成熟的腸道屏障「篩孔」,進入腸壁血流,導致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倘若寶寶出生於過敏性遺傳家族,當然更為高發。
初乳對寶寶的胃腸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初乳像是給新生寶寶的胃腸道加塗了一層膜,封堵了腸壁上的孔隙,從而防止外來物質侵入,防止寶寶對媽媽攝入的食物而有可能產生的過敏,所以第一口母乳非常重要。
3、早期頻繁吸吮使才能確保母乳餵養成為現實
沒有第一口,何來此後連綿不斷的許多口?
經過寶寶早期頻繁吸吮可以刺激乳腺中泌乳素受體的增加,可以結合更多的泌乳素,才能使得乳腺不斷持續泌乳,同時使乳腺管得以疏通。
一般在產後十天,乳汁分泌就會由激素調控期過渡到自分泌調控期,如此下來就能確保母乳餵養這一重要哺餵方式的建立。
1、含有最純正的初乳
初乳通常指分娩後 7 天內母體分泌的乳汁。初乳也就幾茶匙量(量不多),但為新生寶寶提供了豐富的濃縮營養。因富含β-胡蘿蔔素的緣故所以呈淡黃色,看似稀薄但內在的營養非常豐富,千萬要珍惜。
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 A,有利於新生兒的視力發育。
較成熟乳含有更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生長因子等,可全面促進寶寶生長。
初乳中富含 SlgA等多種抗體,是構成局部免疫機制的重要環節,稱為嬰兒的「第一劑疫苗」。
初乳中富含的各種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低聚糖、細胞因子、酶、核苷酸以及大量免疫活性細胞,對預防相關疾病、促進腸道正常菌落生長至關重要。
初乳可促進寶寶排胎糞,帶出過量膽紅素,從而預防黃疸的發生。
2、促進寶寶免疫系統的建立
初乳尤其是第一口母乳中存在由乳腺內免疫系統提供的母源性抗體,即免疫球蛋白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後者可達 10 mg/mL,是局部免疫機制的重要構成。
通過母親與其嬰兒的皮膚接觸,母體還可能產生針對院內病原體的特異性抗體。
初乳中含有的胰酶抑制劑,能保護新生兒的消化道,作用於胃腸道上皮細胞以及間充質細胞促進其增殖,對新生兒胃腸道的生長發育以及損傷修復至關重要。
此外,初乳及母乳餵養還可降低嬰兒糞便菌群中致病菌的比例,顯著降低腸道內大腸桿菌感染的機會,減少因腹瀉等相關疾病給寶寶帶來的風險。
腸道微生物是人體「隱形」器官。在寶寶生命的起始階段,微生物群的建立非常重要。剛出生的嬰兒擁有的微生物群非常少,它們會在嬰兒時期逐漸豐富起來,而這個逐漸豐富和建立的過程則與第一口母乳及其此後源源不斷的母乳密切相關。
近期《Nature》期刊同時發表兩篇文章,揭示嬰兒腸道微生物的發展與母乳餵養的關聯密切。提出生命初期,嬰兒腸道菌群生成會經歷3個重要階段,在此期間母乳餵養很關鍵。
這兩篇文章由美國、瑞典、芬蘭、德國6個臨床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了10年,是迄今為止在嬰兒身上進行的最大規模的臨床微生物學研究之一。
最新研究揭示,母乳可以直接為嬰兒胃腸道輸送細菌,幫助寶寶搭建早期腸道菌群。無論是純母乳,還是部分母乳,有利於寶寶腸道擁有更多的短雙歧桿菌、兩歧雙歧桿菌,這兩種在生命早期普遍存在的有益菌,均來源於母乳。
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一旦停止母乳,嬰兒體內的雙歧桿菌會迅速減少。與此同時,嬰兒體內的微生物群落也會迅速變化,大部分雙歧桿菌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厚壁菌(一種典型的成人微生物群)的增加。
此外,母乳中含有雙歧因子,為雙歧桿菌合成細胞壁所必需,故可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
母乳中含有乳鐵蛋白,相當於自然被動免疫,具有控制腸道桿菌促進雙歧桿菌繁殖的功效。
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的研究小組對加拿大健康嬰兒縱向發育研究出生隊列中的近400對母嬰進行了母乳微生物檢測,發現使用吸乳器間接餵養,會影響母乳微生物的組成,母乳泵出餵養會帶入大量風險菌種,使雙岐桿菌顯著減少,故提倡直接母乳餵養。
臨床工作中經常問及寶媽,寶寶為什麼沒有第一口吃到母乳?為什麼沒有堅持母乳餵養?回答種種不同,但都令人遺憾。
許多新生兒在出生後的 1 小時內都未能得到母乳餵養,其實很多情況下也許可以努點力是能夠實現母乳餵養的。
做兒科醫生的最知道,寶寶有初乳和母乳餵養打好基礎,此後的健康成長以及生長發育將會受益良多。
1、新生兒錯過初乳的原因主要有兩類:
(1) 餵給配方奶粉、其他食物或飲料
常常的做法是給新生兒餵食嬰兒配方奶粉或糖水等特定液體。最常見的原因是:一些寶媽或家人沒經努力輕易斷言沒有奶;哺乳疼痛;顧及休息;顧及寶媽塑形;覺得配方奶粉比母乳不會太差。
(2) 剖宮產的增加
一項針對 51 個國家的研究指出,剖宮產出生的新生兒早開奶率明顯較低。自然分娩的嬰兒有 39% 出生後 1 小時內得到了母乳餵養,而剖宮產的嬰兒中,這個比率僅 19%。我國剖宮產率高達 46%,早開奶率的下降可想而知。
2、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有時家裡人看到產婦很累、很困,就擅自做主用點奶粉衝餵小寶;
有時是小寶吭哧吭哧吸了一陣挺吃力的,有可能是因為寶媽乳頭和小寶小嘴銜接位置不好;
有些情況是家人看到產婦還沒什麼乳汁,就急著衝奶粉去了,產婦也認為是這麼回事兒。
殊不知只有通過小寶早期頻繁的吸吮,才能開啟產婦大腦中樞接受產生乳汁的指令,此後才能逐漸呈現源源不斷的乳汁分泌。
不要擔心小寶吃不飽而急著去追加點奶粉,要知道小寶初生時的奶量本身就很小,小到每頓奶量只有玻璃球大小的容量就能滿足。奶量前三天玻璃球大小,後三天核桃大小,一周左右桌球大小。
所以凡事要細緻觀察,多加分析,及時糾正,不要輕易放棄母乳餵養。
想要母乳餵養一開始就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離不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人支持包括給予輕鬆穩定的家庭氛圍,力所能及的幫助和輔助,尤其是不加評判、不給壓力的認可,這樣才能使寶媽放鬆心情去努力產乳。
這篇文章完全出自於本人臨床實際工作中的有感而發,在明天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即將到來之際,我支持「支持母乳餵養,守護健康地球」的主題。
祝福所有的寶寶:出生時能得到的第一口奶就是母乳。期望母乳餵養能夠伴隨每一位寶寶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