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不兜圈子了,中國的教育裡邊是重學習而輕思考,甚至把思考完全忽略了。
孔子曰、孟子曰,這些就是大部份中國人心智中可以作為永恆的正確前提。
寫文章時,我們可以引用前人的一句話,作為立足點,來證明我們的結論。
當然這一切,大都是無意識的。
最後對孩子來說,可以演變成
爸爸曰
媽媽曰
大多時候,我們習慣從他人或書上學習到的知識,就直接當真了。
大部份中國人比較擅長貫輸知識,也比較擅長象海綿一樣的吸收知識。
但大部份中國人不習慣對知識進行溯源追問,缺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意識。
老師講的,爸媽講的、書上講的,一股腦兒全塞進大腦。
缺乏了問一句為什麼,以及為什麼背後的為什麼,直至捅到底的那種思維的意識。
貫輸知識或學習知識,成為一種共有的認知。
對知識的懷疑與證偽,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所欠缺的。
家庭、學校、負責貫輸知識,貫輸各種各樣的觀念。
但對於知識之後的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是那樣的,缺乏了那種剝洋蔥式的層層追問。
對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向人,還是向書,還是其它方式的學習,往往處於一種比較盲目的狀態。
因此在這裡不妨提出一個問題,知識、觀念要怎麼去檢查其真假,要什麼去證偽它們?
重要的話強調三篇
這是個人認為在家庭或學校的教育之中,都要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相對「比較突出」。
通過學習,知識會變成大腦裡的認知,如何對心智中持有的認知進行證偽呢?
學習只是負責把知識塞進大腦變成自己的認知,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呢,這些「對知識的認知」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呢,我們啥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我們有沒有方法知道它是真的。有沒有一定的思考技術可以用來判斷某個認知的真假呢?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會「強塞」各種各樣的知識,但對知識的真假,卻缺乏某種意識去繼續探究。
很多人把塞進大腦裡的知識,直接就認為是真的,很少持有懷疑。萬一是假的,會有啥後果,如果是假的呢,啥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又啥知道它是真的。
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抬出【爸爸曰、媽媽曰、老師曰、孔子曰、孟子曰】。
好象只要是【爸爸說的、媽媽說的、老師說、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就一定是真的似的。
在這裡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那有啥辦法,可以分辨出大腦裡認知的真假,並把大腦裡為假的認知,給剔除掉呢。
或者說要剔除掉大腦裡假的認知,需要哪些思維領域的知識層呢。在這裡就會引出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
一談起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好象有那種【科研人員】專用的感覺。
一談起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好象有那種【不適合小孩子】使用的感覺。這種意識要不得,這些思維的知識,把它設計成小孩子能懂的形式,就可以教會給小孩。當然,要是直接拿出一本針對【大人編寫的邏輯學的書】給小孩子看,當然是看不懂的。
只要設計,設計成小孩子能懂的形式,是可以把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這些思維的知識,教會給小孩。
小孩子也是可以學習這些思考的技術的。但遺憾的是,確實很少看到學校或家庭在教這些思考的技術。
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系列的思考工具,當然不止於思考工具,也是一套邏輯思考的技術,利用這套邏輯思考的技術,來幫助自己,有方法有序的證偽大腦裡假的認知。
只有這樣子,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準確。因為假的已經被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剔除掉了。
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這些思維工具可以用來證偽知識和觀念的。
一旦知識或觀念為假時,要有一套思考的技術把它們給篩選出來。
有一天,你想自己診斷自己心智中持有的一些認知,這些認知到底不沒有【假的臥底】,
而邏輯思考的技術,就是去偽存真的不二之選。
我們每天學習知識,塑造大腦裡的心智認知,這一點大家都做得一個樣。
做的不一樣的地方,有的人直接選擇了相信這些知識及大腦裡的認知。有的人具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他會用邏輯思考的技術來挑戰【大腦裡這些認知】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