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國式家庭教育,重學習而輕思考!分裂了學習與思考

2020-11-03 認知框架

開門見山,不兜圈子了,中國的教育裡邊是重學習而輕思考,甚至把思考完全忽略了。

孔子曰、孟子曰,這些就是大部份中國人心智中可以作為永恆的正確前提。

寫文章時,我們可以引用前人的一句話,作為立足點,來證明我們的結論。

當然這一切,大都是無意識的。

最後對孩子來說,可以演變成

爸爸曰

媽媽曰

大多時候,我們習慣從他人或書上學習到的知識,就直接當真了。

大部份中國人比較擅長貫輸知識,也比較擅長象海綿一樣的吸收知識。

但大部份中國人不習慣對知識進行溯源追問,缺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意識。

老師講的,爸媽講的、書上講的,一股腦兒全塞進大腦。

缺乏了問一句為什麼,以及為什麼背後的為什麼,直至捅到底的那種思維的意識。

貫輸知識或學習知識,成為一種共有的認知。

對知識的懷疑與證偽,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所欠缺的。

家庭、學校、負責貫輸知識,貫輸各種各樣的觀念。

但對於知識之後的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是那樣的,缺乏了那種剝洋蔥式的層層追問。

對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向人,還是向書,還是其它方式的學習,往往處於一種比較盲目的狀態。

因此在這裡不妨提出一個問題,知識、觀念要怎麼去檢查其真假,要什麼去證偽它們?

重要的話強調三篇

  1. 知識、觀念要怎麼去檢查其真假,要什麼去證偽它們?
  2. 知識、觀念要怎麼去檢查其真假,要什麼去證偽它們?
  3. 知識、觀念要怎麼去檢查其真假,要什麼去證偽它們?

這是個人認為在家庭或學校的教育之中,都要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相對「比較突出」。

通過學習,知識會變成大腦裡的認知,如何對心智中持有的認知進行證偽呢?

學習只是負責把知識塞進大腦變成自己的認知,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呢,這些「對知識的認知」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假的呢,我們啥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我們有沒有方法知道它是真的。有沒有一定的思考技術可以用來判斷某個認知的真假呢?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會「強塞」各種各樣的知識,但對知識的真假,卻缺乏某種意識去繼續探究。

很多人把塞進大腦裡的知識,直接就認為是真的,很少持有懷疑。萬一是假的,會有啥後果,如果是假的呢,啥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又啥知道它是真的。

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抬出【爸爸曰、媽媽曰、老師曰、孔子曰、孟子曰】。

好象只要是【爸爸說的、媽媽說的、老師說、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就一定是真的似的。

在這裡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那有啥辦法,可以分辨出大腦裡認知的真假,並把大腦裡為假的認知,給剔除掉呢。

或者說要剔除掉大腦裡假的認知,需要哪些思維領域的知識層呢。在這裡就會引出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

一談起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好象有那種【科研人員】專用的感覺。

一談起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好象有那種【不適合小孩子】使用的感覺。這種意識要不得,這些思維的知識,把它設計成小孩子能懂的形式,就可以教會給小孩。當然,要是直接拿出一本針對【大人編寫的邏輯學的書】給小孩子看,當然是看不懂的。

只要設計,設計成小孩子能懂的形式,是可以把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這些思維的知識,教會給小孩。

小孩子也是可以學習這些思考的技術的。但遺憾的是,確實很少看到學校或家庭在教這些思考的技術。

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系列的思考工具,當然不止於思考工具,也是一套邏輯思考的技術,利用這套邏輯思考的技術,來幫助自己,有方法有序的證偽大腦裡假的認知。

只有這樣子,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準確。因為假的已經被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剔除掉了。

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這些思維工具可以用來證偽知識和觀念的。

一旦知識或觀念為假時,要有一套思考的技術把它們給篩選出來。

有一天,你想自己診斷自己心智中持有的一些認知,這些認知到底不沒有【假的臥底】,

而邏輯思考的技術,就是去偽存真的不二之選。

我們每天學習知識,塑造大腦裡的心智認知,這一點大家都做得一個樣。

做的不一樣的地方,有的人直接選擇了相信這些知識及大腦裡的認知。有的人具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他會用邏輯思考的技術來挑戰【大腦裡這些認知】的真假。

相關焦點

  • 家庭項目式學習為勞動教育探路
    《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家庭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同時突出強調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今年春季,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項目團隊研發了一套適合中國3-15歲孩子的家庭項目式學習活動操作指引,即「家庭項目式學習六步驟」,並分學段提供相關活動主題供家庭選擇。
  • 說謊的兒子,放鞭炮的父親:「喪偶式教育」的思考
    我想聊聊的是父親的鞭炮聲,回家後我細細一想,感受到這個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是缺乏了解的,至於為什麼不了解我不知道,也有待後續的報導,但我看到了一些缺失。接這個話題,今天想聊的是一種叫做「喪偶式教育」。什麼是「喪偶式教育」,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因為婚姻的問題,或是因為經濟需要的問題,或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孩子絕大部分是由夫妻一方來撫養和教育,其中大部分是母親在承擔這個角色,而父親忙於生計。聊這個話題,首先我聲明我來討伐這位父親的或是其他的爸爸們,只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討學習。因為每一個父親都不容易,也做不到完美全面,一定會有不足的地方。
  • 關於合作學習的思考
    關於合作學習的思考文/小希摘要:在現代社會裡,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養。因此,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重個人能力的培養,忽視集體觀念的教育;重學生獨立思考,忽視群體之間的合作;重師生的縱向交流忽視學生之間的橫向溝通。
  • 不學習思考的家長想讓孩子學習進步可能嗎?
    這讓我想到中國糟糕的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現狀。為什麼是每天陪孩子做作業?為什麼不能是每天陪孩子們玩呢?做作業有那麼重要嗎?對於一個太小的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留的作業知識對他本不重要,現在家長在做本末倒置的事。其實,我挺深惡痛絕這一點。中國式家庭教育從學前教育就開始留作業,學校是為了考試成績,家長們更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不只是教育衝撞:"中國式課堂"英國實驗的另一種思考
    「中國式課堂」實驗大致的情景是:早上7時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著統一校服、輪流打掃教室;50人大教室、上課安靜記筆記、一天11小時學習、夜自修;中國孩子的數學水平領先英國同齡人3年以上,中國老師只用15分鐘就把所有公式講完了……BBC對中國式教育特點的總結是:「超長的課時、嚴格的紀律要求、慘烈的競爭」;英國《衛報》說:中國老師「登陸」,佔領英國課堂,勇敢的英國佬要奪回教室……如此等等
  • 教育思考: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
    教育思考: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教育隨筆:對學習過程的「賞識」是教育成功的支點作為教師,面對學生的學習或實驗成果,有時候我們只能看到這一「成果」本身的價值,不能透過這一「成果」的背後,看到學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永不滿足的精神,而後者通常又是最為寶貴的。因此,賞識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態度比賞識良好的效果更為重要,良好的效果固然值得表揚和讚許,而學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更需要得到老師的呵護和賞識。
  • 我對「自主探究學習」的再思考
    我對「自主探究學習」的再思考  天津市和平區新華南路小學 張靜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運用,並顯示了其諸多優勢,逐漸成為數學課堂中的「時尚」。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自主探究學習」似乎僅僅是「為了時尚而探究」,不僅達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還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縱觀當前課堂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存在有這樣一些現象。  現象一:「萬能鑰匙」式的自主探究學習  表現為有的教師只重形式,根本不考慮內容是否需要,每節課都要安排幾次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顯然,這是不妥當的。
  • 鄭朝暉:對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思考
    上海市建平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鄭朝暉不少家長向我抱怨,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督促孩子學習在很多家庭裡就是一出迪士尼動畫片《貓和老鼠》的活報劇。這讓我對於學習動力問題產生了一些思考。一方面是欲望越來越容易得到滿足,一方面是物質欲望越來越有限,要想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恐怕真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其次,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原本的家族、家庭意識也在逐漸地淡化。我們自然不能認為原本的宗法社會有多麼好,但是在培養孩子對於他人(當然這樣的他人意識,在宗法社會中也只局限於家庭與家族而已)的責任感方面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 一個兒童拉杆式書包引發的教育思考…
    如今小學生背的書包,早已不是當時的單肩或雙肩背包,而是拉杆式的箱子。一次經過某小學門口,小編發現許多小孩子背上早已不見了以往的雙肩包,而是改為一個個拉杆式書包。驚訝也僅僅是一瞬間的事,就反應過來這該是當下教育壓力的外在體現,孩子幼小的身軀實在背不動書包了,沉重的負擔寫在孩子們的臉上,而教育的負擔則體現在孩子們那沉重的書包裡。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職業教育在線學習思考
    其實,這些質疑歸根結底在於對在線教育在職業教育中「角色定位」的質問,究竟要讓在線教育成為補充式教育還是類型化、常態化的教育?「賈伯斯之問」的原因在於未將信息化手段真正與學生學習、學科教學、教師發展融為一體,在線教育僅僅被定義為一種應急式的補充教育手段,這也暴露了我國在拓寬學習領域、提高學習效果過程中的缺陷。
  • 清華爸爸教路|桌遊式學習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輕!松!」圍棋、中國象棋、麻將、撲克的各種玩法(請注意撲克本身只是一種道具)都屬於經典的桌遊,但反過來將桌遊和前面這些遊戲等同起來就過於狹隘了。事實上,世界權威的桌遊信息網站已經收錄了11萬款桌遊,其中家庭桌遊1000款,兒童桌遊2000款。其實它對兒童類桌遊的收錄非常不齊全,對單人闖關智力桌遊(對這類產品的界定有爭議,常被歸類到玩具)幾乎沒有收錄。
  • 赴浙大學習的思考與感悟
    赴浙大學習的思考與感悟陽信縣第三實驗中學張海珍培訓正值杭州高溫天氣,但學習的絲毫未減。浙大繼續教育學院的領導們把學習教室放在植物園裡,環境優雅美麗極了。在浙大學習期間,對於教育理論和科學常識,涉及面廣,既有一般教育理論,如課程論知識、德育教育、學校文化建設,也有如何依法治校、特色發展、提升教育領導力等內容,讓我們從理性的高度審視自身的做法。
  • 思考力與學習力
    抽象思維也稱之為思考。抽象思維具有嚴密性、科學性,有人將其視為思維的高級形式,稱之為「科學思維」。人的大腦擁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和無限的創造能力。不斷加強想像力與思考力訓練,推進「全腦革命」,大腦就會越來越靈光,越來越具有創造性。前文已經就想像力與學習力進行了討論,本文專門討論思考力與學習力。人腦的右半球被稱為「藝術腦」。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寬鬆教育」這個詞,其實是一個政策語言,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語言,有點相當於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去是應試教育,而後提出素質教育是為了應對應試教育。 北京師範大學的高益民教授解釋到。「寬鬆教育」這個詞怎麼提出來的?是因為過去叫做「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育」。一個箱子一個容器給它灌滿滿的,一點縫都不留!這是日本填鴨式教育。
  • 教育思考:聽課學習感悟
    1.育人思考課,是來源於不同經歷後的教學產物,包括學生的生成內容。一個人教學初期的成長對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有莫大的關係。一個老師初期就走上了自我成長的道路,他的職業生涯就可能充滿挑戰,更充滿未來,如果一個人的職業初期充滿懈怠,充滿安逸,那麼他的教育生涯也就充滿穩定,在未來的挑戰中可能會缺少膽量。人而為師,絕大部分人人都是良師(但大家決不能因為一個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但在良師的醞釀中,釀造的教育度數卻不盡相同,有的人看到未來,有的人看到當下,有的人看到學生的綜合體等。
  • 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
    《當代教育心理學》第十四章《教學設計》闡述了「合作學習」及「小組教學
  •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所以學和思不可以偏廢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學習時,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所獲。學習是為了繼承前人的成果,也只有學習,思考才有基礎。人類的知識寶庫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充實的過程。離開了學習,脫離了現實的思考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學習浙江新高考的幾點思考
    學習浙江新高考的幾點思考陽信縣第一中學劉香一思考一:高考為什麼改革站在原來的立場,感覺到高考改革,越改越亂,導致學生的負擔越改越重,學校的教學形式越改越複雜,由原來的文理改成了6選3的20種組合,導致對教學無的放矢。
  • 學習思考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持續行動第24天「學習任何一個領域,都應把它看做思考的鏡子,我認為這是學習思考的最大價值:學習如何思考」。成甲老師在他的《好好學習》裡,引用了賈伯斯曾說過的上面這句話。這句話如同醍醐灌頂,給了我莫大的啟發。
  •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水平思考》的前言,向讀者介紹了水平思考的特點,並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進行了比較。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垂直思考,而較少涉及水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