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教育衝撞:"中國式課堂"英國實驗的另一種思考

2020-12-11 新華教育

  近日,5位中國教師「接管」50名英國中學生,開展為期4周的「中國式教學」的實驗,引起了大家極大的關注。BBC(英國廣播公司)以「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為題,拍成了紀錄片,8月4日才播出第一集,英國媒體、社交網站就沸騰了;在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以《中國課堂「經典場景」搬入英國課堂:看教育的衝撞》、《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調教「熊孩子」》等為題連續發表4篇文章,估計,討論的熱潮還會繼續。

  我不是追逐新聞和時尚,只是說幾句自己想說的話,因為,這一實驗引發了我們太多的思考;我也不只是有感而發,而是覺得中外教育的比較一直若明若暗,今天這一報導似乎給我們送來了真實信息,明晰了一些問題。這些都與我們的課程改革密切相關。

  「中國式課堂」實驗大致的情景是:早上7時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著統一校服、輪流打掃教室;50人大教室、上課安靜記筆記、一天11小時學習、夜自修;中國孩子的數學水平領先英國同齡人3年以上,中國老師只用15分鐘就把所有公式講完了……BBC對中國式教育特點的總結是:「超長的課時、嚴格的紀律要求、慘烈的競爭」;英國《衛報》說:中國老師「登陸」,佔領英國課堂,勇敢的英國佬要奪回教室……如此等等。

  細看報導,大家討論的話題幾乎都聚焦在教育的衝突上,這沒錯,不過,中英教育的差異,乃至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異,存在著衝突,早已形成共識,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可以再往深處討論。中國式課堂的優缺點,我們大體上也心中有數,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也已形成共識。因此,我們的討論,僅僅聚焦於差異、衝突上,是不夠的;中國式課堂經典場景搬上英國課堂,蘊含著諸多可供開發的元素。我們完全可以從差異、衝突,從誰優誰劣、該堅持什麼、放棄什麼,來產生新的問題域,換個角度,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課程改革走向更深處。

  我以為,至少有以下問題可以作些討論。

  其一,課程改革與建設應當置於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格局來觀察和思考。英國的弗裡德曼那本極有影響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明確地告訴我們,合作高於競爭,人們要跨越國界、地界的隔閡,走到一起來,共同締造「平」的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那份國際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提醒我們,教育正呈現著共同的走向,世界的今天與明天是所有國家共同創造的。回顧20世紀教育改革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改革已從世界裂變中的教育改革走向對峙雙峰的教育改革,繼而走向多極世界中的教育改革(陸有銓著《躁動的百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改革的世界格局已基本構建起來了。如今,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兼,則可達濟天下。BBC的這次的實驗並不出人意料。最近兩年,英國向中國教育「取經」的步子越邁越大,包括去年年底,英國教育大臣邀請中國數學老師到英國「支教」,也包括英國計劃引進中國數學教輔材料《一課一得》。這不僅說明英國教育界的謙遜、好學,更說明當今這個時代的教育需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交流,要學會分享、學會比較、學會借鑑、學會改變。可見,英國教育界的舉動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彰顯了一種戰略思維,因而是一種大智慧,這很值得我們學習。世界教育是一個坐標體系,我們的教育要從這坐標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晰自己的身份,知道要從哪裡出發,走到哪裡去。「坐標意識」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其二,課程改革與建設應當進行最真實的實驗。據稱,BBC與5名老師有項重要約定:把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尤其是與英國教育對比強烈的搬來英國。他們在與中國老師溝通時反覆強調這一點。可見,這是一種教育實驗,是真實性極強的跨國教育實驗。教育改革需要實驗,那種止於淺表層的所謂差異、衝撞應當通過實驗來驗證,從經驗走向實驗,從想像走向實證,才能客觀地重新認識那些所謂熟悉的問題,從熟悉中發現陌生,從而從陌生處發現規律,教育改革才會真正走在科學化的道路上。這項實驗又基於一些背景的思考:「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這些排名榜(主要指PISA測試)上始終表現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創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那麼,中國式教育對英國的部長們為何如此有吸引力呢?」《衛報》特約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的這番話,不只是他個人的,幾乎是全英國的,同時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提問中深藏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而真實驗才可能有真答案。儘管這些問題不是通過一次實驗就能解決的,但它絕對是一次良好的起步。中國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需要這樣高品質的實驗。

  其三,課程改革與建設需要深入研究兒童。兒童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課程的背後是人,是兒童。李希貴曾經說:「我們學校教師不是教學科的,而是教人的。」他的意思絕非是對學科教學的否定,而是強調人才是目的,學科教學不能只見學科不見人。BBC的這次實驗,暴露出來的問題都聚焦在學生上,尤其是學生的學習上。當英國學生脫下緊身衣,穿上校服的時候,當英國學生不理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時候,當英國學生在老師們講解理化知識時,一個學生用口技打著節奏,更多學生自顧自聊天、打鬧的時候,課程內容在哪裡?課程標準在哪裡?知識在哪裡?能力在哪裡?愛莉諾·達克沃斯把皮亞傑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成果成功地運用於教學,提出「教學即兒童研究」,明確揭示了教學改革的重要走向。因此,中國教師如此重視課堂紀律不無道理,但僅此又不夠。深處的問題是,要研究兒童究竟是怎麼學習的,學習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無論是中國式課堂,還是英國式課堂,都必須緊盯學生,緊扣著兒童研究展開。當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提出,教育開始轉型,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在我看來,學生不是「熊孩子」,而是教育與課程往往「熊」了,所以讓學生站在課程的正中央是必然的。

  不只是教育的衝撞,「中國式課堂」的英國實驗,我們應當深度關注與研究。(成尚榮 作者系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相關焦點

  • BBC展示中英教育的衝撞:當英國熊孩子遇到中國式教育
    中國式學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實驗期間,5名中國老師帶領50名九年級英國學生,組成「中國學校」,開展原汁原味的中國式教學。其餘學生仍由英國老師帶教。一個月後,兩組學生將同時參加英國當地的一項考試,以此檢驗中國式學校在英國試驗的成效。
  • ...BBC開播紀錄片探索東西方教學差別 當「中國式教育」遇上「英國...
    英國學生在上體育課。  本報布魯塞爾8月4日電(駐歐記者王鈺深)5位中國老師「接管」50名英國中學生,為期4周的「中國式教學」似乎帶來不小的文化碰撞。同年級的其他學生則繼續由英國老師教導,4周以後進行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測驗,實驗項目希望對東西方教學方法及其成效作一比較。英國廣播公司全程記錄並錄製成紀錄片。  「這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樣。」15歲的九年級生羅西表示,自己原本認為「實驗課堂」只是比平常多些作業、少些嬉鬧,但真正要做的卻是安靜聽講、記筆記。「我感到自己對課程沒有發言權,只需要聽老師講課就行。只要像個機器人一樣就行了。」
  • 英國小學生背九九乘法表 中國式教育要走向國際了?
    去年夏天,吉布在提案中要求一半以上小學必須採取「中國式數學教育」,因為亞洲學生數學成績一向十分出色。此前英國對於學生算術能力的缺乏重視,導致在最新的全球學生數學成績排行榜中跌落至16年來最低排名。但實際上這不是英國政府第一次提出乘法表教學的提案。2015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前任教育大臣摩根就已經在努力推廣乘法表了,然而顯然是遭到了媒體和民眾的牴觸。
  • 中國教材進入英國課堂 西式「寬鬆教育」顯弊端
    這套《真實上海數學》課本共36本,除了裡面的人民幣符號會被改成英鎊符號以外,其他內容完全一字不落地由中文翻譯成英語。早在2015年,中國的《一課一練》數學分冊就被翻譯成英文,迄今已被400餘所英國學校採用。同年,BBC推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該紀錄片通過讓中國老師前往英國教授英國學生的方式來反思英國的教育、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 中國式教育面對英國中學生,「叫家長」被打臉,結局意料之外!
    BBC曾經拍過一個紀錄片,叫做《中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內容是5位中國教師,空降英國某中學,進行為期30天的絕對「中國式教育」。對於中國式教育的理解,英國人大概歸納出「強度高,時間長,壓力大,重複性高」等特點。這些都是我們常說的「弊端」。
  • 英國小學生要背九九乘法表了 中國式教育要走向國際了嗎
    去年夏天,吉布在提案中要求一半以上小學必須採取「中國式數學教育」,因為亞洲學生數學成績一向十分出色。此前英國對於學生算術能力的缺乏重視,導致在最新的全球學生數學成績排行榜中跌落至16年來最低排名。  但實際上這不是英國政府第一次提出乘法表教學的提案。2015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前任教育大臣摩根就已經在努力推廣乘法表了,然而顯然是遭到了媒體和民眾的牴觸。
  • 中國老師教英國娃 是個不嚴謹但有意思的實驗
    這不能被叫做一個「實驗」,充其量只能是一次有趣的觀察。因為作為實驗,它有太多不嚴謹的地方。除了大家都提到的、作為被試的英國學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這一點之外,還存在一個問題:有能力全英文授課的老師,恐怕在全中國來說,鳳毛麟角。而這樣就會造成一個抽樣偏差,即中式教育中最優秀的老師並不能反映中式教育的平均水平。
  • 【文化觀察】英國人怎麼看中式教育?
    也有英國網友質疑:「這片子怎麼就把博航特中學描繪得像屎坑一樣?」英國校長被指責態度傲慢紀錄片中,博航特中學的校長尼爾·斯特洛格等人對中國老師的態度,也引起了許多英國網友的不滿。紀錄片中,校長尼爾·斯特洛格認為,英國教育制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而中國的填鴨式教育「麻木思維,單調無趣」。
  • 中國式教育真的來了 英國孩子足夠堅強嗎?
    推廣方法  中國式教學取代因材施教  在8000所小學推廣採用中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這一數字佔到英國小學總數的一半。不僅如此,英國還建立了35所專業數學教學中心,作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臺。但按照新計劃的要求,過去「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被取代,重複練習、板書習題將成為英國小學數學課堂的日常。  除了學生外,英國小學教師也將接受培訓,來適應使用新的教科書,學習如何採用中國式數學教學方法。為保障教學質量,英國每所小學將安排兩名教師受訓,通過專業書籍的學習和實踐,來體會「中國式數學教學辦法」。
  • 中英教育理念交鋒 英國老師管教中國學生又會怎樣?
    人民網北京8月7日電 (趙英梓)5名中國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BBC將此拍成《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國學校》紀錄片,穿校服,做早操,選班幹部,抄板書,晚自習,小測驗……一系列中國特色教育方式被應用於英國9年級的學生身上,中英教育差異在課堂上的正面碰撞,引發了媒體和網友對中西式教育觀點交鋒。
  • 探究式實驗設計|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冉冉新星
    高中化學實驗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僅起到配合作用,被動接受大於主動學習,探究性實驗旨在打破這一固定常態,將課堂還給學生,以獨具趣味和創新性的探究形式來進行化學實驗課堂的重組,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從觀察、學習、思考到設計完成的過程中掌握化學基礎常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和化學學科素養水平。本文將從探究式實驗的本質出發,對其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和闡述。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摘要]「填鴨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寬鬆教育」就值得提倡讚美,否則,英國人也不會想到要找中國老師取經,探討中國模式教育了。ChineseSchool),通過5名中國老師花一個月時間,在英國的中學實踐中國式教學,來對比東西方的不同教育模式。這種文化對比並發生衝撞摩擦的節目,通常容易吸引眼球,引人關注。看到網上討論熱烈,我也忍不住將這部三集紀錄片從網上翻出來全部看過一遍。說實話,還挺好看的。就連我家正上中學二年級的中學生,也跟著我一起看得很起勁。
  • 中英教育對比實驗的啟示
    的確,單從考試成績來看,這場為時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對決」實驗讓中國觀眾鬆了口氣。但是,整個實驗過程所展現的問題及引發的爭議和思考,恐怕不是簡單能以勝負界定的。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同年3月,英國教育部官員率團赴上海考察當地中學教育後曾撰文稱,上海16歲少年比英國16歲少年在數學上領先3年,中國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學習效率也比英國學生要高得多。隨後,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聯手啟動了一個交流項目,從上海陸續聘請數十名小學數學教師赴英分享教學經驗,同時派出數十名英國數學教師赴上海「取經」。
  • 博實樂環球學校教育研討中的中國經驗
    2015年,BBC團隊在英國利普胡克的博航特學校進行了一項實驗,讓五位中國教師來管理一個有著50名英國學生的九年級班。四周的時間裡,他們嚴格按照中式學校的時間表上課,以真實地展示學生對中式教學方式的反應。
  • 中國式家庭教育能培養出天才兒童嗎?
    一談起「中國式家庭教育」,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起「中國式家長」,有網友甚至這樣評價中國式家長:他們既不是好的表達者,也不是好的聆聽者。他們只是仲裁者和裁判,天然制高點,行使自己的武斷和控制。你的青春只配學習,不能擁有愛情中國式家庭教育就這麼差勁嗎?近日英國第四頻道推出的電視節目《天才兒童》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這位來自伯明罕的 11歲華裔少年葛軍成功晉級了全美11位天才兒童。
  • 浸泡式英語在中國教育的應用分析——平和英語村
    而關於最高效的英語學習方式,本文認為即當今流行的浸泡式英語教學法。以中國珠海市平和英語村為例,其採用全封閉、全日制的浸泡式英語學習的方式,使得參與其中的青少年獲益顯著。本文將從教學方式、培養環境以及考核制度三方面,研究浸泡式英語教學法在中國教育機構的成功應用。
  • 我們的課堂教育,缺的不只是「戀愛課」
    「一個巴掌拍不響」…… 因為現在我們所能獲取的關於這場悲劇的信息還是非常片面的,沒有辦法了解更多關於受害者做出這樣選擇的背景信息,所以也沒有必要給予過多揣測,更沒有必要用譴責受害者的方式來表態。 我們更應該探究和關注的,是這起不幸事件背後所引發的問題及思考。
  • 教育要踐行|郭鵬飛:國外關於「翻轉課堂」的理性思考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能沒有獲取翻轉課堂所要求的網際網路技術的途徑。有時教師在上課之前或放學之後提供使用計算機的機會,幫助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如果學習必須要在家裡使用計算機技術的話,學生的學業成就差異也可能因此而拉大。另一方面,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的硬體設施不完備也是翻轉課堂推廣實施面臨的一大難題。
  • 潤物釋理,用「對話式教學」改變課堂
    38年來潛心鑽研教學問題,倡導基於對話式教學的「五味·三能力」課堂,注重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邏輯嚴密能力和流暢表達能力。曾榮獲全國教學大賽一等獎、上海市教育教學論文一等獎等獎項,已出版《篤行潤物釋理 對話導航探究》《教育的物證理治》等專著。 經過30餘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真正的教育變革發生在課堂之中。
  • 「翻轉課堂」的熱現象與冷思考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翻轉課堂」正迅速躥紅並成為不少地區的積極教育實踐。「翻轉課堂」以「微課程、小測驗、實時解答」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這一新穎教育模式的到來,衝擊並挑戰著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也許正因為此,全國各地掀起了「翻轉課堂」實踐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