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和課程理論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判斷題,多選題。接下來老師把赫爾巴特的教學四階段論和其課程理論詳細整理出來,幫助各位同學備考。
(一)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
赫爾巴特認為興趣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動。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教學階段論:教師應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學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二)赫爾巴特的課程理論
1.經驗、興趣與課程
赫爾巴特課程論的一個基本主張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與兒童的經驗和興趣相一致。
(1)經驗: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是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但兒童早期的經驗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分散、雜亂),需要教學加以補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則為直觀教材。
(2)興趣:興趣存在於經驗之中,因此,只有與兒童經驗相聯繫的內容,才能引起兒童濃厚的興趣。它能使兒童保持意識的警覺狀態,從而更好的接受教材。
(3)興趣課程體系
赫爾巴特把多種多樣的興趣分為兩大類:經驗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其中經驗的興趣包括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興趣包括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三種興趣。
2.統覺與課程
新的觀念和知識總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觀念和知識為基礎產生的。課程的安排應當使兒童能夠不斷地從熟悉的材料逐步過渡到密切相關但還不熟悉的材料。
據此,赫爾巴特提出了「相關」與「集中」的課程設計原則:
相關:學校不同課程的安排應當相互影響,相互聯繫。
集中:在學校的所有課程中,選擇一門科目作為學習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為學習和理解它的手段(歷史和數學)。
3.兒童發展與課程
文化紀元理論是兒童與課程維度設計選擇課程的基礎。
文化紀元理論認為,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感覺在人的認識中起主導地位,以後想像逐漸發展起來,人類的想像力在詩與神話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最後,當理性發展起來時,人類就進入到成年。不同時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類認識的不同發展水平。兒童個性和認識的發展重複了種族發展的過程。
課程程序: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