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開了 概率論 的第 458 篇文章
「重新認識一個人太累了,有好的解決辦法嗎?」
兩周前,我們在收集大家希望解決的社交問題時,一位讀者這樣提問。
後邊也陸陸續續看到幾個相似的問題,都是有點懼怕從頭開始了解一個人或被別人了解。
我想,唉,看來大家都一樣嘛。
很多次我都羨慕朋友菜菜有一個很體貼的男朋友,在大上海也算安置了自己的小家。
雙十一看她給新家添置一件件的家居用品,都是我的合租小單間不配擁有的東西。
無數次這樣哀怨表達出自己的豔羨時,菜菜都會瞟我一眼,說:「是你自己拒絕了這樣的生活。」
菜菜曾不止一次介紹了她男友的同事給我。說人很好,一定靠譜,趕緊加好友見一見。
我次次擺手:「算了算了,八成不成,成不了多難看。」
單身久了,難免對和另一個人的重新開始持悲觀態度。
無非是先複製粘貼一個枯燥的背景調查過程。
怎麼稱呼?多少歲?在哪兒?做什麼的?喜歡什麼........
在決定成與不成之前,中間大概率還要經過數個不知道再怎麼繼續的尷尬境地。
如果成不了,總覺得虧得慌,會洩氣地為浪費的時間與精力覺得心疼。
而這樣的經驗也不用多,可能只需要三五個,就足以磨滅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對此的耐性。
要快速,要有效,否則就是白費力氣。
功利性社交,好像也習慣了用結果來衡量讓一段關係開始的價值。
上周我試著在某個社交平臺面向102位好友發起了一個邀請,計劃找個人到12月底每天互換一張自己的日常照片。
本來是想藉此與以前的老朋友撿回聯繫,或者與現在的好朋友更親近一點。
但沒想到,第一個報名的是個陌生男生。
我籲了口氣,還好我的活動流程一開始就有意規避了可能引起雙方都彆扭的溝通環節。
只要互相發個「1」,次日起默認發照片就好。
所以這次,沒有怎麼稱呼、多少歲、在哪兒、做什麼的、喜歡什麼,兩個人都非常安靜和放鬆通過一張照片互相走近。
到了第五天,那個男生發了一組花卉盆栽的照片,還有一位老爺爺正給多肉裝盆。
我回覆說:「我很喜歡養花,就是現在住的地方沒陽臺養不了」。
他告訴我這是他們那兒的花卉苗木基地,喜歡吃完午飯就去溜達。
我開始很好奇什麼工作這麼安逸,就一來一往聊了起來。
蠻有意思的,拋去了社交的強目的性,跳過背景調查的枯燥起點,直接像個朋友一樣走近對方的日常,反倒更輕易接納了對方。
想到我大四的時候痴迷玩吃雞,裡邊有幾個關係很密切的遊戲好友。
大家日常在一塊玩的主要任務是競技升段,沒敵人的時候趴屋頂聊聊天,隨便想到什麼有意思的事兒就說一嘴。
感覺是種很自由輕鬆的交友氛圍,自然而然相互間熟悉起來。
所以我想,我們經常覺得重新認識一個人太累,大概是因為我們無形間給自己背上了社交的kpi。
抱著「我一定要和這個人怎麼樣」的想法,才開始進行後邊的一切。
仿佛只有達到這個目標,對這個人的投入才是有價值的。
可交朋友這件事本身,重要的不是讓雙方都可以從中感到愉悅嗎?
習慣了結果導向的我們,卻忽略了交朋友這件事應該屬於過程導向。
如果只是為了認識去認識,當然會累。
寫這段的時候,我剛好問了坐旁邊的朋友奶蓋:「你認識新朋友的時候會覺得累嗎?」
奶蓋想了想,告訴我:「我認識你就不累。」
挺甜的,笑完我追問為什麼。
奶蓋說:「因為我能感受到你也正向我走來」。
兩個人互相的走近,大概也確實會更輕鬆。
相互給予的信心,就像種引力。
不用去想結果如何,享受當下就很美妙。
這次的一周CP,請祝我好運。
【一周CP】20.0開放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