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10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小編10歲的時候也就讀四五年級吧,最愁的就是作文課,為了那幾百個字,小編搜腸刮肚好不容易完成了,最後還得被老師批評一句:你這寫的啥?
很多人或許跟我感受一樣,但是卻有一位小學生,10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十餘篇,你能相信嗎?日前,有學者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銀行家》上,出現了多篇類似兒童讀物的「春天像個小姑娘」這樣稚氣十足的文字,該作者在2007年第一次發表文章時年僅10歲。
《銀行家》是金融行業重要的專業核心期刊,在這本專業性極強的雜誌上,為何會出現多篇與期刊定位無關的稿件呢?很快,有讀者發現,這位小作者的父親是該雜誌的主編。其父身份曝光後,網友的評論炸鍋了,有網友表示:專業刊物成了自己菜園子?氣死我了!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銀行家》雜誌主管部門對該雜誌進行了停業整頓,同時對雜誌主編進行相應處理。該事件也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關注,並且進行了作出了嚴厲的評論:從本質上講,這也是一種學術不端,甚至比剽竊的危害更大,影響更加惡劣,可謂「學術腐敗」。
在這樣一本專業性極強的核心期刊上,很多專業學者想在上面發表作品,都十分困難,憑什麼一個10歲的小孩能在上面發表散文和詩歌?再加上前段時間剛剛發生的「讚美導師、師娘」的論文,這種現象令人擔憂,沒「門路」的人為發表一篇文章費盡心思,而有「門路」的人隨便就能發十多篇。
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教育部多次出手,宣布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查處一起,嚴懲一起。但是,以往像「404學者」梁瑩、翟天臨等論文抄襲行為可以明確定性為學術不端行為,而最近的「讚美導師、師娘」、「小學生發文」等問題,雖然不合規,但是否可定性為學術不端,仍未明確。
如何保持核心期刊的公信力,如何讓學術圈減少那些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這仍需要教育部與學術圈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其實,在小編看來,上述這幾種有人以權謀私的行為均屬於學術不端行為,理應受到嚴懲。最後,希望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還學術界一片淨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