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吹捧「導師崇高感與師娘優美感」的奇葩論文之後,又一本核心期刊進入了吃瓜群眾的視野。據媒體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多次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的文章。王松奇之子首次在《銀行家》刊發詩歌和散文時,年僅10歲。
公開信息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刊物。該期刊宣稱「以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為己任,密切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進程」,志在成為「聚焦業內發展的鏡頭,了解國外動態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總結政策得失的平臺,記錄精彩人生的檔案」。
王松奇在2007年第一期的《銀行家》雜誌的《王松奇按語》一文中表示,「在給《銀行家》寫稿子之前,他(其子王青石)已經寫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雜誌和《中國少年英語報》上發表。」
王松奇認為兒子的作品「文筆清純生動,風格華麗雋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文化休閒》欄目」。
據中國新聞網消息,當日,《銀行家》雜誌工作人員向表示,雜誌方面「正在處理」此事,稍後肯定會有官方回應。
延伸閱讀:讚美師娘論文不能一撤了之,學術腐敗的「凍土」亟須融化
以現行的科研考核體系,在核心期刊發論文,意味著成果的認定和職稱的評定;發表難度之大,學界公認。論文選題不站在學科前沿、提不出新的觀點、理論框架經不住推敲、沒有大量的外文引注,想要刊登無異於痴人說夢。偏偏這樣的一篇連普通人都不認可的論文,竟然在核心期刊發表了。
針對鋪天蓋地的質疑,雖然論文作者辯稱「與文章內容無關的都是無效問題」,讚美師娘是觀察體系的一部分,並反問「怎麼不從科學家正面形象角度去解讀」,但網友據常識可以判斷,若不是其導師程國棟也參與了論文所屬項目研究,並擔任該刊主編,這樣的論文恐怕是很難刊出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這篇神論文還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國家項目研究的都是需要重點突破的學科領域,面對的都是急需解決的學術難題。在公眾看來,以如此水平的論文結項,無異於敷衍應付、以次充好。浪費國家的科研資金,同樣是不折不扣的學術腐敗。
事實上,科研項目評審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科研項目中打招呼拉票的現象屢禁不止,拉關係搞公關成為不少學者做項目必備的能力,以至於「一旦到了評審集中期,根本沒法幹正事兒」,只能在歪風裹挾下浪費大量精力去做和學術無關的事情。深陷其中的學者,往往有苦難言,因為一旦破壞潛規則,自身的利益也會受損。試想,一旦學術風氣敗壞,科研水平又能高到哪兒去?國家尊重科研,重視科研人才,科研人員豈能辜負這份信任?
事件發酵後,中科院發布情況說明,稱將儘快成立調查組,認真調查相關問題,堅決杜絕類似情況。確實,諛師論文不能一撤了之,相關調查不能就事論事,而應將諛師論文視之為一封公開的舉報信,認認真真地查一下學術論文發表、科研項目評審、科研人才評定中的潛規則、壞作風,絕不讓科研領域成為不正之風的重災區。
來源:綜合中新網 紅星新聞 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