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生活》
作者: [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理解生活》。在這本書中正式引入了「生活風格」的概念,指的是人積極主動的天性,從受精細胞開始成長,包括欲望、感覺、記憶和做夢等,人的每一個部分都是以自我整體一致性朝向目標前進的。他強調個人能自主決定如何運用經驗,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在書中採用獨創的對於使用「早期回憶」對人的生活風格進行探討,有著精彩的理論和案例分析。在他看來,個體在面對工作、社交和婚戀困難問題時,因為缺乏社會感、不相信這些難題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而採用逃避或壓抑、暴力或犯罪等不良方式,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彌補過度誇大的自卑,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這些都可以回溯到他的孩童時期的經歷,尤其是孩童時期的特殊事件,包括當時對該事件的想法和情緒,從回憶中去了解來訪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從而探索其需求、目標、生活風格和個人特質。
所以,在他看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於:父母擁有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最大優勢。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雖然我沒有孩子,但縱觀自己和身邊友人的經歷來看,最好的教育來自於家庭,對於個人性格、品性以及生活和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書中有大量問題少年或是成年人的分析案例,無不在強調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所受到的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2.
《當尼採哭泣》
作者: (美)歐文.亞隆
小說以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為主人公,以某些確實曾發生過的事情為脈絡,穿插了一些歷史中尚未明了的迷糊公案、填充了一些虛構的情節,讓歷史上從未見過面的兩位大師打了一場心理打仗,不僅僅是與對方,也與自己。小說的調子基本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靜」,因為小說的場景多以室內為主,故事情節的發展基本上是通過兩個人的對話來完成的,但是,一個「靜」字卻又難以表達小說中人物內心情緒的波瀾迭起,這也正是小說的亮點所在,兩位主人公,哲學家尼採與醫學大師布雷爾的對話猶如武林高手的對決,一招一式都是精彩,你來我往煞是扣人心弦,無論懂不懂心理學,我想應該都能看得出門道。
在兩位大師的心靈啟發下,相信某些真視自我的你也許會越發去探究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的存在,繼而盡一切可能去「成為你的存在」。這是本書能夠傳達給我們的,相信也是歐文·亞隆寫作本書的意義所在。只要你讀它,它就吸引著你去發現自己,除非你拒絕它的引誘,將它拋棄。而拋棄了這本書,也就意味著放棄了成為你自己。
3.
《自我關懷的力量》
作者: 克裡斯廷·內夫
作者克裡斯廷.內夫在國際上開設了自我關懷的課程,她的理論著作也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傳播。《自我關懷的力量》這本書中有一個較為鮮明的觀點,就是提倡求而不得轉換為自給自足,向外界尋求滿足感,其結果自然有兩種可能,如果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自己的訴求沒有得以實現,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遇人的不淑也就罷了,還要反過來責難自己,未免太強人所難了。
懂得體貼、照顧他人,時時處處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懂得共情的品質固然是好的,只是這種對外的訴求從始至終就帶著一廂情願的可能,所以何必強求,不如灑脫一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後那些想要的滿足感、安全感去哪裡找?踏遍鐵鞋無覓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給自足,多了底氣,少了抱怨,善良的本質也並未丟失,還保障了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的力量》這本書還介紹了許多實用的靜觀自我關懷的練習方法和行動計劃,非常容易操作。我們讀一本書,最怕讀的時候感同身受、心潮澎湃一番,讀完書一扔,一切照舊,又被生活打回原形。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多自我關懷的方法,幫助我們制定了改變的計劃,就避免了在每一個生活的波瀾中又忘記自我關懷、珍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