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達醫院骨科成功運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一例先天性斜頸患者
沒想到燕達醫院骨科徐衛東主任給我做了一個小手術,就幫我扶正了」。近日,來自河南省固始縣的一名患有先天性斜頸的高二學生在燕達醫院骨科接受關節鏡下微創手術後,終於告別了16年的「歪脖子」生活。 「我從小就有『歪脖子』的毛病,看人總是斜的,左邊脖子扯著兩根『筋』,臉也變形了。
-
【微創的魅力】關節鏡下松解僵硬的肘關節
近日,市六醫院骨科派駐專家、市六醫院金山分院骨科副主任丁堅通過肘關節鏡技術,為其施行鏡下關節松解術,成功將粘連的關節「鬆開」。術後一周張先生便能自如穿衣,自如吃飯了。肘關節僵硬是各種原因造成肘關節活動功能喪失的總稱,根據病因可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類,發病率較高。當肘關節活動範圍受限50%,整個上肢功能便會喪失80%!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你能想像,一個骨科手術,只需要4、5天的住院時間?術後當天可以正常進食,第2天,患者就可以下床活動?術後也不用插引流管、尿管,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移除支具?……不要以為這是美好的幻想,近年來,重慶市人民醫院骨傷骨病研究中心(簡稱「骨科中心」)推行的先進的微創技術和快速康復理念,已讓許多的骨傷骨病患者受益。
-
手術直播!新橋醫院骨科將「針孔」脊椎微創技術推廣全國
4月7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專家藉助一套手術「天眼」和經皮內窺鏡系統就為山東聊城一位頸椎病患者完成了高難度後入路經皮內窺鏡下頸椎微創手術。該手術全程同時向10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臨床骨科醫生進行了全程手術直播,將這一高新尖技術向更大範圍推廣。
-
手腕舟骨骨折一年多未愈 仁慈骨科機器人讓手術「如虎添翼」
中國江蘇網5月29日徐州訊 相較於傳統石膏固定腕舟骨骨折或橈骨遠端骨折,近年來腕關節鏡手術得到更多患者的青睞,再加上天璣骨科機器人的協助,手外科手術可謂如虎添翼。手外二病區主任齊偉亞為其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果示舟骨骨折不癒合,斷面硬化,舟骨還沒有壞死,可以植骨手術,當天,小劉辦理住院手續,準備第二天手術。骨科機器人導航+關節鏡輔助下手術,全程3小時幾百臺腕關節鏡手術下來,齊偉亞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心得,而手術的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是最令他欣慰的。
-
骨科醫生齊尚鋒:警惕關節損傷 護佑骨骼健康
據了解,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微創骨科成立於2014年,是根據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依託先進的現代醫學技術,集中院內優秀醫師成立的綜合骨病科室,現有主任醫師(教授)2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3人,承擔著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學、見習及臨床實習任務,主要攻克方向為骨科微創,在脊柱、關節及運動損傷、創傷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治療水平。
-
骨科運動醫學:增長最快的骨科細分領域,國產率卻不到2%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醫生在看見朋友圈有眾多人在鍛鍊健身後,開始苦練關節鏡手術,因為他預判在未來會有大量人群面臨運動損傷,運動醫學手術將成為骨科中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事實上,這位醫生預判的趨勢已經在臨床中得到印證。根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的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完成關節鏡手術11萬餘例。而現在據業內人士估計我國每年完成的關節鏡手術能夠達到60萬臺以上。
-
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關節鏡微創治療,讓您輕鬆甩掉「大包」!
帶著疑問閆大叔來到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關節骨科就診。關節骨科李垂青主任發現閆大叔左膕窩處觸及一橢圓形包塊,大小約4cm*4cm,質軟,邊界清晰,無壓痛,結合影像檢查診斷為:巨大膕窩囊腫,建議行關節鏡下切除膕窩囊腫術。「啥是膕窩囊腫?這要咋整?需要做手術嗎?
-
南通二院骨科率先在市區成功開展首例UBE腰椎手術
UBE技術空白,也為南通地區微創治療脊柱退行性病變打開了新思路,進一步提升微創骨科診療水平,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王永介紹說,UBE技術(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避免了傳統骨科開放手術的大切口、大創傷、易感染等風險,具有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及輕度的腰椎滑脫症,還可解決鏡下融合、頸、胸、腰椎複雜病例等優勢,是一項為狹窄而生的新興脊柱微創技術,真正地實現了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
首屆CAOS關節鏡在關節外應用國際論壇在深舉行
金羊網訊 記者王俊,通訊員李夢園報導:15日,由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深圳市醫學會、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上海市醫藥衛生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與康復中心承辦的「首屆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CAOS)關節鏡在關節外應用國際論壇暨前交叉韌帶重建新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舉行。
-
腰突剋星——脊柱微創手術兵器譜之微創脊柱內鏡技術
由此聯想到了我所從事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其中有很多內鏡技術就是在通過「窺一斑而知全豹」。其實在治療患者病痛的同時,儘可能減輕甚至消除創傷始終都是醫生和患者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內鏡技術是當今醫學發展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技術之一,集中了包括光學、人體工程學、機械、電子、數學和計算機學等於一體的先進技術,通俗地講就是一種配備有光源、攝像和器械設備的軟或硬的管狀工具,可經人體的自然孔道(比如胃腸道)或醫生手術做的小切口到達人體內的病灶處,醫生可以在顯示屏上清楚地看到病灶的情況並進行手術。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與北醫三院骨科籤約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
近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骨科論壇暨骨科專科醫聯體成立大會上,通過嚴格審核和資格評定,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成功被評為北醫三院首批骨科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骨二科主任鞠玉亮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代表醫院籤署合作協議並接受證書。
-
【智慧骨科】雙側股骨頭壞死,醫生攜手骨科手術機器人為他「保髖」!
利用骨科手術機器人導航,一次性將導針精準置入規劃位置,徹底刮除壞死區,植入健康的自體骨……前不久,徐州仁慈醫院關節科醫生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為雙側股骨頭壞死的46
-
骨科醫生:這 5 種骨折不歸骨科管!看病別再走錯了
關節置換術就是常說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置換又根據髖臼側處理與否分為半髖關節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髖關節置換適用骨科疾病常見的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需要關節置換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膝關節置換適用於膝骨性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時候的關節病,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者。
-
【人醫技術】「腿變直了,膝關節也保住了!」創傷骨科開展微創精準...
直到聽說我院創傷骨科開展了微創保膝技術治療關節炎,趕緊來到我院就診。入院後,創傷骨科醫生立即對李某進行了詳細查體,查體影像顯示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非常嚴重,尤其內側間室嚴重磨損,外側間室和髕股關節完好無損,膝關節內翻明顯。簡單地說就是左腿單腿變羅圈了。
-
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完成首例腕關節鏡手術
日前,張家口市第一醫院骨二科在主任羅毅的支持下,在河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王立教授的指導下, 主治醫師韓勝義、胡培順利為一名患者完成了腕關節鏡手術。這也是該院首次完成這類手術。經過詳細問診、查體及影像學檢查,主治醫師韓勝義最終確診患者為「右腕尺骨撞擊症候群伴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 這種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但是由於傳統手術技術的限制,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經過科室討論及全面評估,決定為患者施行右腕關節鏡下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成形術。
-
骨科手術機器人導航技術完成了一例急診開放骨盆骨折手術,成功挽救...
骨科手術機器人導航技術完成了一例急診開放骨盆骨折手術,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患者男性,42歲,入院前8小時被機器絞傷,傷後患者全身多處疼痛活動受限。 普外科對患者行腹部造瘻術,泌尿外科行會陰部清創縫合術,都順利完成,創傷骨科團隊在外科腹部造瘻術的同時,就迅速利用微創技術完成了骨盆前環的外架置入,接下來以最快的速度復位了骨盆前後環,固定了外架並啟動了導航系統,術中導航系統影像分析進一步證實了患者的骶骨嚴重變異,且手術安全區很小,風險極高。
-
骨科機器人助陣 仁慈創傷骨科完成多例微創骨盆骨折手術
中國江蘇網4月27日徐州訊 日前,徐州仁慈醫院創傷骨科藉助骨科機器人,又完成一例機器人導航下骨盆骨折手術,將分離骶髂關節和恥骨上下支骨折固定,成為該院引進骨科機器人以來第121臺骨科機器人手術。作為江蘇省引進的第二臺天璣骨科機器人,仁慈醫院業務副院長張貫林表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引進使用,已經廣泛應用在脊柱科、關節科、創傷骨科、手外科、足踝科手術中,3個月累計成功開展了100多例機器人手術。為廣大骨科患者提供更先進、優質的醫療服務,標誌著該院骨科手術邁入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
-
打造中山骨科品牌 探索與創新並舉——第三屆上海中山骨科論壇學術周成功舉辦
作為中山醫院八十周年院慶的重要活動,本屆骨科學術論壇周旨在激勵骨科醫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為病人造福。骨科在線等專業媒體也對本次大會給予了高度關注。改革與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也是第三屆上海中山骨科論壇學術周的動力和主旨。
-
骨科醫生教你:骨頭出問題該看哪科
以骨科為例,常常分為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運動醫學/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骨質疏鬆科等等。那麼,雖說每一位骨科醫生大多數骨科疾病都能看,但是要說術業有專攻,還得是什麼科的病,看什麼科。如果您掛錯科了,輕則有可能讓您重新排隊;更嚴重一點,,可能就不是你想找到的那個非常專業對口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