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2月13日電(肖寒)生活中不小心磕到碰到,或是隨著年齡增長伴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難免會發生骨骼的損傷或退變。骨科疾病作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生活中如何保護骨骼健康?一旦發生骨折脫位或是其他關節損傷等問題時該如何處理?近日,新華網《鏡頭下的醫患現場》走進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院微創骨科主任醫師齊尚鋒如何幫助患者「遏制」骨科疾病,護佑骨骼健康。(本期攝影:肖寒)
清晨八時,泉城濟南被一層薄霧籠罩,位於文化西路的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中心走廊內早已人滿為患。
據了解,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微創骨科成立於2014年,是根據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依託先進的現代醫學技術,集中院內優秀醫師成立的綜合骨病科室,現有主任醫師(教授)2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3人,承擔著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學、見習及臨床實習任務,主要攻克方向為骨科微創,在脊柱、關節及運動損傷、創傷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治療水平。
關節軟骨瘤不容忽視 須多加關注
走進微創骨科專家門診診室,此時,齊尚鋒正在對一名患者進行診療。據了解,齊尚鋒專業從事微創骨科疾病的治療工作,尤其對微創(關節鏡)治療運動損傷、微創技術指導下的創傷、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
「齊主任,我現在走路還是有點疼。」這名患者在訴說病情時說,自己是搬東西時引起的骨頭疼痛,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後來越來越疼,來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髖關節的軟骨瘤病,經過保守治療後現已有了明顯的好轉,但患處還有略微痛感。
「從片子上看,您的髖關節處還存在著一些米粒樣的游離體。」齊尚鋒在分析X光片後告訴患者,髖關節的軟骨瘤在臨床上並不多見,也不易發現,軟骨瘤一般常見於膝關節,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方法就可治癒,不用過多的擔心。
據了解,滑膜軟骨瘤病是關節的骨膜或滑膜囊、腱鞘內所發生的軟骨性、纖維軟骨性或骨軟骨性小體。臨床上以關節疼痛、腫脹、關節交鎖或出現捻發音為主要表現。滑膜軟骨瘤病的特徵為周身大關節易受累,以膝關節為主,但在其他關節處也可出現,如髖關節等。受累關節臨床表現為滑膜增生,形成多數帶蒂的突起,游離端的細胞化生為軟骨小體,形成關節腔內游離體,為這種疾病的典型表現。手術中可見到關節囊內數個至數十個大小不等、灰白色、質硬帶蒂的小骨塊。
齊尚鋒介紹,以往治療軟骨瘤等關節游離體疾病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切開取出,現在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通常會使用關節鏡技術進行治療,在患病關節處通過兩到三個0.5釐米的微小切口,把游離體取出,患處即可恢復正常功能。「採用關節鏡治療此類疾病,創口小、康復時間遠遠小於傳統手術、病人不需要忍受傳統手術方式的痛苦且併發症少,現已經成為治療軟骨瘤等關節游離體疾病的最優選擇。」齊尚鋒說。
半月板損傷 不是運動員的「專屬疾病」
平日裡,我們總能聽到一些運動員因半月板損傷缺席比賽或退賽,損傷嚴重甚至影響其職業生涯。其實,半月板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關節疾病,不止是運動員,普通人在進行足球、籃球、網球等運動時也容易發生,抑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伴隨著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齊主任,您快看看我老伴兒恢復的怎麼樣了?」年近70的豐爺爺帶著老伴陳奶奶來到診室,焦急地對齊尚鋒說。半年前,陳奶奶為了躲避行駛中的三輪車,不慎摔倒在馬路上導致半月板撕裂,嚴重影響了日常活動,「一開始疼的不能走路,齊主任看過後,建議我們進行保守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診治後,小腿逐漸消腫,效果很好!」陳奶奶說。
齊尚鋒表示,半月板撕裂或損傷是骨科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不同年齡段均有可能發生。對於年輕人來說,大部分的半月板損傷都是運動損傷或外傷造成的,臨床上一般採用關節鏡進行治療,必要情況下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使其更好地恢復運動功能;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其半月板損傷往往會合併一系列關節內的退變疾病,這種情況下除了進行常規關節鏡下的關節內清理修整,還要評估患者是否合併膝關節的畸形以及整個下肢力線的畸形,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的關節就像一臺機器,隨著時間的增加會出現一定的磨損和老化,軟骨損傷、半月板損傷、骨質疏鬆等疾病也開始接踵而來,一個輕微的動作就有可能傷及骨頭,所以老年人在平常鍛鍊中要注意運動適量,根據個人身體狀態調整運動量。各種鍛鍊動作的幅度都要小一點,儘可能地減少老年人因為不當動作導致的骨折及軟組織損傷或其他身體損傷發生的機率。」齊尚鋒說。
繼承傳統中醫文化 小夾板展現中醫「絕技」
臨近中午時分,診室內迎來了上午班的最後一位患者。不過,這位患者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她告訴齊尚鋒,快過年了,想要將自己的手臂重新「裝飾」一番,「美美的」度過今年的春節。據了解,這名患者一個月前騎車時不慎摔落,導致手臂骨折,齊尚鋒主任採用了中醫小夾板固定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獲得了滿意復位的同時也使患者避免了手術痛苦與高額醫療費用。
據了解,「小夾板固定術」是中醫骨傷科學的主要特色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中醫小夾板以不開刀、癒合快、無疤痕、花費小等優點曾盛行於上世紀70、80年代,但隨著西方醫術的介入等因素,中醫小夾板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逐漸減少,轉而被手術復位、鋼板鋼針內固定、藥物抗炎等西醫手段所代替。
齊尚鋒說,中醫正骨法堪稱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之一,具有不開刀、痛苦小、康復快、花錢少等特點,對於骨折以及關節脫臼等骨傷疾病,有著手術治療無法比擬的優勢。醫生通過中醫正骨八法中的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固定以及中藥內服外用等手段,治療各類骨傷科疾病。並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原則——「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這已成為現代醫學學習中醫骨傷科臨床治療的原則。
「我們所使用的竹製夾板透氣性很好,有利於患處散熱,不會導致固定部位的潮溼悶熱。」齊尚鋒說,小夾板可以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解剖形態,將發生骨折移位的骨骼穩定在正常的形態。而且每個部位的小夾板形狀也不一致,分為前臂及手腕部的夾板,肩部的夾板,大腿小腿及踝足部的夾板等,這些小夾板在中醫骨傷科醫生手中一齊發揮中醫正骨技術的獨特優勢,令患者擺脫疾病的痛苦。
關節疼痛小心骨關節炎作祟
中午便餐後,齊尚鋒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恢復的怎麼樣了?」「能下地走路了嗎?」「腳踝還腫嗎?」「最近還感覺到哪些不舒服?」……下午的病房查房,齊尚鋒詳細的詢問著患者情況,並提醒患者後續康復的注意事項。
來到一位患者床位前,齊尚鋒對其進行了仔細檢查,「這位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近2個月症狀加重,經查體閱片後,診斷為『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經保膝矯形手術治療後,術後患肢活動狀態理想,術後兩天已能下地扶拐行走,還需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據了解,骨性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齊尚鋒說,骨關節炎常規的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微創治療、關節置換等,由於這位患者患病時間較長,下肢已經出現畸形,但患者年紀較輕,不適合做關節置換手術,所以必要的保膝矯形手術治療可糾正關節畸形,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動度,再加上為患者制定的術後康複方案,可儘快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狀態。
骨科手術將邁向「精準化、微創化」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將關節鏡技術應用到骨科臨床中,但當時由於老百姓對這種新技術不了解,擔心治療不徹底,更信賴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關節鏡為代表的骨科微創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對微創手術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齊尚鋒認為,微創將會成為骨科甚至外科疾病治療的新趨勢,「常規開放手術創傷大、費用高、術後恢復時間長,治療過程痛苦,相較於開放手術而言,微創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次福音,它具有創口小、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血少等多個優點,是醫學上一大進步。」(本圖系院方提供)
此外,齊尚鋒還表示,在日常在診療過程中,要堅守「治療的階梯方案」,即「保守治療、微創治療、開放手術治療」,儘量減少患者手術機率,降低其經濟負擔和痛苦,「我們每個醫生都應該遵循這種理念,以病人為中心,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爭取讓所有的百姓都能享受到最具『人性化』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