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生齊尚鋒:警惕關節損傷 護佑骨骼健康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濟南2月13日電(肖寒)生活中不小心磕到碰到,或是隨著年齡增長伴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難免會發生骨骼的損傷或退變。骨科疾病作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生活中如何保護骨骼健康?一旦發生骨折脫位或是其他關節損傷等問題時該如何處理?近日,新華網《鏡頭下的醫患現場》走進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院微創骨科主任醫師齊尚鋒如何幫助患者「遏制」骨科疾病,護佑骨骼健康。(本期攝影:肖寒)

清晨八時,泉城濟南被一層薄霧籠罩,位於文化西路的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中心走廊內早已人滿為患。

據了解,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微創骨科成立於2014年,是根據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依託先進的現代醫學技術,集中院內優秀醫師成立的綜合骨病科室,現有主任醫師(教授)2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3人,承擔著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學、見習及臨床實習任務,主要攻克方向為骨科微創,在脊柱、關節及運動損傷、創傷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治療水平。

關節軟骨瘤不容忽視 須多加關注

走進微創骨科專家門診診室,此時,齊尚鋒正在對一名患者進行診療。據了解,齊尚鋒專業從事微創骨科疾病的治療工作,尤其對微創(關節鏡)治療運動損傷、微創技術指導下的創傷、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

「齊主任,我現在走路還是有點疼。」這名患者在訴說病情時說,自己是搬東西時引起的骨頭疼痛,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後來越來越疼,來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髖關節的軟骨瘤病,經過保守治療後現已有了明顯的好轉,但患處還有略微痛感。

「從片子上看,您的髖關節處還存在著一些米粒樣的游離體。」齊尚鋒在分析X光片後告訴患者,髖關節的軟骨瘤在臨床上並不多見,也不易發現,軟骨瘤一般常見於膝關節,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方法就可治癒,不用過多的擔心。

據了解,滑膜軟骨瘤病是關節的骨膜或滑膜囊、腱鞘內所發生的軟骨性、纖維軟骨性或骨軟骨性小體。臨床上以關節疼痛、腫脹、關節交鎖或出現捻發音為主要表現。滑膜軟骨瘤病的特徵為周身大關節易受累,以膝關節為主,但在其他關節處也可出現,如髖關節等。受累關節臨床表現為滑膜增生,形成多數帶蒂的突起,游離端的細胞化生為軟骨小體,形成關節腔內游離體,為這種疾病的典型表現。手術中可見到關節囊內數個至數十個大小不等、灰白色、質硬帶蒂的小骨塊。

齊尚鋒介紹,以往治療軟骨瘤等關節游離體疾病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切開取出,現在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通常會使用關節鏡技術進行治療,在患病關節處通過兩到三個0.5釐米的微小切口,把游離體取出,患處即可恢復正常功能。「採用關節鏡治療此類疾病,創口小、康復時間遠遠小於傳統手術、病人不需要忍受傳統手術方式的痛苦且併發症少,現已經成為治療軟骨瘤等關節游離體疾病的最優選擇。」齊尚鋒說。

半月板損傷 不是運動員的「專屬疾病」

平日裡,我們總能聽到一些運動員因半月板損傷缺席比賽或退賽,損傷嚴重甚至影響其職業生涯。其實,半月板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關節疾病,不止是運動員,普通人在進行足球、籃球、網球等運動時也容易發生,抑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伴隨著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齊主任,您快看看我老伴兒恢復的怎麼樣了?」年近70的豐爺爺帶著老伴陳奶奶來到診室,焦急地對齊尚鋒說。半年前,陳奶奶為了躲避行駛中的三輪車,不慎摔倒在馬路上導致半月板撕裂,嚴重影響了日常活動,「一開始疼的不能走路,齊主任看過後,建議我們進行保守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診治後,小腿逐漸消腫,效果很好!」陳奶奶說。

齊尚鋒表示,半月板撕裂或損傷是骨科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不同年齡段均有可能發生。對於年輕人來說,大部分的半月板損傷都是運動損傷或外傷造成的,臨床上一般採用關節鏡進行治療,必要情況下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使其更好地恢復運動功能;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其半月板損傷往往會合併一系列關節內的退變疾病,這種情況下除了進行常規關節鏡下的關節內清理修整,還要評估患者是否合併膝關節的畸形以及整個下肢力線的畸形,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的關節就像一臺機器,隨著時間的增加會出現一定的磨損和老化,軟骨損傷、半月板損傷、骨質疏鬆等疾病也開始接踵而來,一個輕微的動作就有可能傷及骨頭,所以老年人在平常鍛鍊中要注意運動適量,根據個人身體狀態調整運動量。各種鍛鍊動作的幅度都要小一點,儘可能地減少老年人因為不當動作導致的骨折及軟組織損傷或其他身體損傷發生的機率。」齊尚鋒說。

繼承傳統中醫文化 小夾板展現中醫「絕技」

臨近中午時分,診室內迎來了上午班的最後一位患者。不過,這位患者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她告訴齊尚鋒,快過年了,想要將自己的手臂重新「裝飾」一番,「美美的」度過今年的春節。據了解,這名患者一個月前騎車時不慎摔落,導致手臂骨折,齊尚鋒主任採用了中醫小夾板固定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獲得了滿意復位的同時也使患者避免了手術痛苦與高額醫療費用。

據了解,「小夾板固定術」是中醫骨傷科學的主要特色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中醫小夾板以不開刀、癒合快、無疤痕、花費小等優點曾盛行於上世紀70、80年代,但隨著西方醫術的介入等因素,中醫小夾板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逐漸減少,轉而被手術復位、鋼板鋼針內固定、藥物抗炎等西醫手段所代替。

齊尚鋒說,中醫正骨法堪稱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之一,具有不開刀、痛苦小、康復快、花錢少等特點,對於骨折以及關節脫臼等骨傷疾病,有著手術治療無法比擬的優勢。醫生通過中醫正骨八法中的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固定以及中藥內服外用等手段,治療各類骨傷科疾病。並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原則——「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這已成為現代醫學學習中醫骨傷科臨床治療的原則。

「我們所使用的竹製夾板透氣性很好,有利於患處散熱,不會導致固定部位的潮溼悶熱。」齊尚鋒說,小夾板可以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解剖形態,將發生骨折移位的骨骼穩定在正常的形態。而且每個部位的小夾板形狀也不一致,分為前臂及手腕部的夾板,肩部的夾板,大腿小腿及踝足部的夾板等,這些小夾板在中醫骨傷科醫生手中一齊發揮中醫正骨技術的獨特優勢,令患者擺脫疾病的痛苦。

關節疼痛小心骨關節炎作祟

中午便餐後,齊尚鋒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恢復的怎麼樣了?」「能下地走路了嗎?」「腳踝還腫嗎?」「最近還感覺到哪些不舒服?」……下午的病房查房,齊尚鋒詳細的詢問著患者情況,並提醒患者後續康復的注意事項。

來到一位患者床位前,齊尚鋒對其進行了仔細檢查,「這位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近2個月症狀加重,經查體閱片後,診斷為『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經保膝矯形手術治療後,術後患肢活動狀態理想,術後兩天已能下地扶拐行走,還需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據了解,骨性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齊尚鋒說,骨關節炎常規的治療方法有保守治療、微創治療、關節置換等,由於這位患者患病時間較長,下肢已經出現畸形,但患者年紀較輕,不適合做關節置換手術,所以必要的保膝矯形手術治療可糾正關節畸形,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動度,再加上為患者制定的術後康複方案,可儘快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狀態。

骨科手術將邁向「精準化、微創化」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將關節鏡技術應用到骨科臨床中,但當時由於老百姓對這種新技術不了解,擔心治療不徹底,更信賴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關節鏡為代表的骨科微創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對微創手術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齊尚鋒認為,微創將會成為骨科甚至外科疾病治療的新趨勢,「常規開放手術創傷大、費用高、術後恢復時間長,治療過程痛苦,相較於開放手術而言,微創手術對病人來說是一次福音,它具有創口小、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血少等多個優點,是醫學上一大進步。」(本圖系院方提供)

此外,齊尚鋒還表示,在日常在診療過程中,要堅守「治療的階梯方案」,即「保守治療、微創治療、開放手術治療」,儘量減少患者手術機率,降低其經濟負擔和痛苦,「我們每個醫生都應該遵循這種理念,以病人為中心,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爭取讓所有的百姓都能享受到最具『人性化』的治療方式。」

相關焦點

  • 骨科醫生:這 5 種骨折不歸骨科管!看病別再走錯了
    「關節外科」人體六大關節分別是上肢的肩肘腕關節和下肢的髖膝踝關節,而目前全國醫療環境而言,關節外科多專注在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和關節周圍矯形上面,雖然上肢的肩肘腕關節和下肢的踝關節疾病也有,但肩肘關節的置換多歸在上肢骨科,腕關節歸手外科,踝關節歸足踝外科診療。所以劃重點:目前三甲醫院的關節外科還是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為主。
  • 骨科醫生:5種姿勢要停用,一個比一個傷骨、傷關節,儘量不要做
    應該會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跑步,而事實上,久坐不動才更傷關節、傷骨。美國學者曾經發布過一組數據,經常跑步的人患關節炎的機率是3.5%,而坐久不動的人患關節炎的概率則高達10%。當然,除了久坐,還有幾個姿勢也是比較傷骨的,骨科醫生提醒大家,平時應該要少做。
  • 骨科醫生多次提醒:膝關節總是「咔咔響」,不排除是關節有毛病了
    其實骨科醫生可以告訴你,膝關節經常出現這樣的響聲是因為在膝關節內有一個小小的空間,裡面存在這一些氣體,當關節活動的時候,就會出現氣體擴散的聲音,聽起來就是咔咔的。還有一種關節出現響聲是因為疾病引起的。常見的疾病有半月板損傷。非常多膝蓋出現異常響聲的患者都是因為半月板損傷導致的。這些情況經常出現在每天需要大量的勞動,或者打籃球的人身上。持續性的半月板損傷會引發關節的疼痛,在活動或者日常行走的時候都疼痛難忍。隨著骨關節的老化,也會引發關節軟骨受損,這是膝關節就很容易出現咔咔的聲音。
  • 骨科醫生教你:骨頭出問題該看哪科
    以骨科為例,常常分為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運動醫學/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骨質疏鬆科等等。那麼,雖說每一位骨科醫生大多數骨科疾病都能看,但是要說術業有專攻,還得是什麼科的病,看什麼科。如果您掛錯科了,輕則有可能讓您重新排隊;更嚴重一點,,可能就不是你想找到的那個非常專業對口的大夫。
  • 關節腫痛有積液?學會這個鍛鍊方法,養關節,護骨骼,遠離難纏骨病~
    關節積液和關節液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產物,關節液是正常狀態分泌的關節潤滑劑,但是一旦在關節出現損傷病變之後,平時無害的潤滑劑變多、變質就會變成關節積液,關節積液損傷關節軟骨,甚至會讓軟骨消失、器官報廢
  • 鳳凰網公益×春雨醫生×健力多:共倡關節健康,助力社會撐起更多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老年人的關節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據WHO調查研究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至少1億人面臨關節問題,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一個。一旦發生關節問題,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引發各種其他身體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 骨科英文書籍精讀(159)|掌指關節韌帶損傷
    我們正在精讀國外經典骨科書籍《Apley’s System of Orthopaedics and Fractures》,想要對於骨科英文形成系統認識
  • 骨關節健康基地在上海成立
    核心提示:為普及防治骨關節炎的科普知識,提高人們防治骨關節炎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上海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合作中心——骨關節健康教育基地於2004年4月10日在雲峰劇場正式揭牌。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1月啟動「骨與關節健康十年(2000~2010年)」計劃,指出骨與關節疾病已成為長期影響人類健康和引起生理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我國正式加入這個活動已有一年。
  •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前交叉韌帶損傷診療指南
    ACL損傷的預後與患者骨骼發育成熟程度、自身狀況(體重、職業需要、運動能力等)、合併疾病、治療方案、臨床醫師決策等因素密切相關。 2014年9月5日,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公布了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療指南,從科學臨床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和通行的診斷治療方法而制定,共20條,根據推薦等級分為強烈(5條)、中等(6條)、有限(7條)和專家共識(2條)推薦四類。
  • 外科「看骨」掛號骨科,骨科下面這些科室你又知道幾個?
    骨科主要分:足踝外科、脊柱外科、手外科、創傷骨科、骨關節科、矯正骨科幾個重要科室。 「低頭族」、「電腦族」等詞語,精準描繪了一些人的狀態——或是伏案電腦前,或低頭把玩手機,一個動作持續數小時,度過了無數的時間,也帶走了身體健康。
  • 浙醫二院骨科運動損傷手術量年增8% 有疼痛就停止
    記者 祝潔煒 通訊員 方序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帶來健康,也能帶來傷害。對這句話,昨天來浙醫二院骨科複診的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羅以民教授最有體會了,這幾年,他被膝蓋痛、肩膀痛折磨得夠嗆,尤其是最近三個月,肩膀痛得他晚上只能跪著睡覺,而這都是運動惹的禍。
  • 骨科醫生:爬樓梯是最笨運動 傷害膝關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官方微博本周發了一條消息:骨科醫生說,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你還敢不敢爬?上班族們開始糾結:要不要放棄爬樓梯這種最「方便」的鍛鍊方式?爬樓梯傷身體嗎?對膝關節有損但鍛鍊心肺最近,朋友圈熱傳一條消息:臺大醫院前骨科部主任毅雄形容爬樓梯或爬山是「最笨的運動」,因為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的損傷。
  • 孩子膝蓋疼痛是骨骼生長不用擔心?這5種疾病也需警惕,早知道早發現
    孩子的健康很重要,因此要了解膝蓋疼痛的原因。在很多情況下,孩子膝蓋疼痛通常是由於骨骼的生長引起的,不需要太擔心。但有時膝蓋疼痛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得到治療。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指的是韌帶、肌肉的壓力過大或者過度使用而引起的損傷,經常運動的兒童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 骨科醫生眼睛的延伸技術——關節鏡微創手術
    骨科醫生眼睛的延伸技術——關節鏡微創手術 2020-04-13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問了30多位骨科醫生,他們最推薦的運動是這個……
    說到運動健身,骨科醫生很有發言權。許多骨科疾病的防治與運動密不可分,像頸椎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骨折等等。但是,不正確的鍛鍊方法也會讓骨骼、關節產生各種各樣的損傷,甚至導致疾病。那麼,究竟如何運動更科學呢?骨科醫生們平時又是怎樣鍛鍊健身的?
  • 骨科醫生:其實最傷膝的動作,並不是跑步,很多人還在經常做
    部分人甚至認為是經常的運動導致的膝蓋損傷,比如經常跑步、爬樓梯等,就會讓膝蓋如此疼痛。其實這樣的觀點並不正確,骨科醫生提醒大家,真正傷膝蓋的動作並不是跑步,而是這個很多人每天都會做的行為。我們都知道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才能促進身體骨骼的發育,而長期久坐的話,身體的關節就會因為缺少運動而慢慢退化,關節也會因此慢慢的受到損傷。人體的關節中具有滑液,它能讓關節的運動更加順暢,如果長期久坐的話,就會減少關節滑液的分泌,關節就會遲鈍,慢慢出現炎症,引起疼痛。
  • 託馬斯傑斐遜大學醫院Rothman骨科研究所 中國患者如何出國去看病?
    在2017-2018年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最佳骨科醫院中排名第4,而在去年的時候,該研究所還處在第7的位置, Rothman 骨科研究所是第一家被美國聯合委員會授予全髖關節置換和全膝關節置換高級認證的醫院。    Rothman 骨科研究所在臨床、科研和護理方面都處在領先地位。
  • 骨科醫生:膝蓋老是疼痛,也許是腰的問題,3個方法可以養好膝蓋
    家人趕忙把他送到了骨科檢查。醫生通過CT發現,李大爺的膝蓋疼痛並不是風溼關節炎之類的常見疾病,而是由腰椎的病變引起的。經過進一步的溝通,醫生了解到李大爺因為年輕的時候工作性質都是在碼頭上幫別人搬鹽袋。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腰肌勞損,李大爺也沒當回事,結果膝蓋卻先病了。
  • 更年期女性「關節疼」,多是2種病導致的!怎麼辦?醫生給您支招
    其中,還有一個影響很容易被女性們忽視——那就是激素水平的波動對關節健康的影響,導致女性容易出現關節疼痛。更年期女性出現「關節痛」,警惕圍絕經期骨質疏鬆別看骨頭長得"堅硬",其實它是一直處於"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的,尤其是人到了35歲之後,骨質就會出現丟失。
  • 骨折後,關於復位、手術、癒合、功能恢復,骨科醫生給你講一講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可抗因素,導致人們在生活中很可能會出現骨折的情況,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骨骼損傷,出現骨折後,人體會表現出劇烈的疼痛,骨折部位會出現變形、腫脹、淤血等現象。所以骨折後,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手術才能有助於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