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立功、立德,黃炎培的「三立」 讓人敬仰

2021-01-11 政協往事

圖片來自微信公號「團結報團結網」

黃炎培(1878~1965)字任之,江蘇川沙(今上海市)人。1945年發起組織民建,歷任民建理事、常務理事,民建全國會務推進委員會委員、常委,民建總會委員會主任委員,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民盟盟員。

黃炎培先生一生抱一而式,成就「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成為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垂範後世。

立言

立職業教育之言。1913年,黃炎培針對當時中國舊教育空洞和遠離現實生活的弊端,在《教育雜誌》上發表文章《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出學校教育採用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繫的「實用主義」,為倡導和實踐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打下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1916年1月,繼「實用主義」之後,黃炎培在我國提出「職業教育」,相繼提出了一系列職業教育理論。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理論以「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最終達到「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為最終目標;以「手腦並用、做學合一」,「工學結合、注重實訓」,「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等為教學原則;以「敬業樂群」為職業教育道德理念,建立了完整的職業教育理論體系。1925年底,在辦職業教育9年時間以後,黃炎培從辦職業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反思,提出:「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職業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的「大職業教育主義」。「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主張突破了早期職業教育運動的狹隘思路,適時調整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把興辦職業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整體結構框架和整個社會發展的運行機制中,使職業教育成為一種開放的、全方位的、對整個社會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教育,使職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不斷得以完善。

立參政之言。黃炎培的參政之言也大多以改良勸諫為主,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著名而影響深遠的參政名言。1913年,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卸脫政權,請黃炎培幫助撰寫《孫文學說》。《孫文學說》是黃炎培第一次在政治上參與的重要立言,吸取了西方機械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進化論的自然發展觀,同時,提出並系統論證了「知難行易」的認識論學說,把中國唯物主義的知行觀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奠定了三民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建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進化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1945年7月,為了推動國共談判,黃炎培等6位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訪問延安。其間,黃炎培與毛澤東多次促膝長談。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段「周期率」談話,成為參政之千古名談。

立著述之言。黃炎培終其一生養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他把每日所作之要事及心得,乃至教育考察及教學成果等付諸筆端,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筆墨。主要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新大陸之教育》《東南洋之新教育》《中國關稅史料》等等。

立功

參與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辛亥革命失敗後,黃炎培立志「教育救國」,提出「教育救國乃是唯一的途徑」。黃炎培深入研究了西方近代的各種教育學說,在多次考察反覆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於1913年提出實用主義教育,引發了人們教育觀念的轉化。1916年,黃炎培提出了一種融教育與職業為一體的新教育形式,即「職業教育」。1917年5月6日,黃炎培聯合馬相伯、蔡元培等48名教育界、實業界人士在上海正式發起並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署名發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及章程,成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研究、提倡、實驗、推廣職業教育為職志的全國性機構。7月,成立了議事部,黃炎培被推為辦事部主任。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後,吸引了文教界、工商界的眾多知名人士和上層代表人士,當年就發展普通社員545人,特別社員204人,永久特別社員37人。1918年,黃炎培等多方辛苦奔走,建立了中華職業學校作為職業教育的實踐場所。與此同時,還創辦了職業教育的理論刊物《教育與職業》月刊。

發起創建中國民主建國會。1945年,抗日戰爭剛結束,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民主、統一,建設新中國的願望空前強烈,黃炎培全力以赴投入到中國民主建國會的籌建活動中。1945年12月16日,黃炎培與胡厥文、楊衛玉等民主人士在重慶西南實業大廈舉行「民主建國會」成立大會,通過了政綱、組織原則、章程和成立宣言。

參與創建新中國。1949年2月,黃炎培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從上海經香港轉赴解放區到達北平。到達北平的當天下午,就和沈鈞儒等民主人士一起赴西郊機場迎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隨後,毛澤東幾次邀集黃炎培等民主建國會的領導人,商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民建的前途和革命分工問題,希望黃炎培多在民族工商界中做工作,為解放上海出力。1949年6月2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正式開幕,黃炎培被推選為第四組的副組長,負責草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案。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正式開幕,黃炎培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並在大會上發言。會上,黃炎培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後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立德

黃炎培一生高度重視個人品德修養,終其一生崇尚簡樸。他回家鄉辦川沙小學堂,因為學堂經費極其困難,他不取分文薪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後,為了使中華職教社按照計劃開展工作,他多方奔走,籌集經費。他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長期住在上海南市一所小樓的廂房裡,後來他雖然用籌募來的經費為中華職業教育社建造了公用大樓,自己仍然住在那所小樓裡。他從不添置家產,臥室就是會客室。

抗戰開始後,中華職業教育社遷到重慶。國難當頭,黃炎培要求職教社同志勤儉節約,一度電一滴水都不能浪費,甚至對用過的信封也要翻過來再用。抗戰勝利後,他和職教社總社遷回上海。

黃炎培常說,「做人最小限度,必須讓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黃炎培堅持「為公不為私」的倫理原則,不但自己堅持,而且教育子女,並且在包括所謂「資產階級」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宣傳為公不為私,為國家社會服務的原則。

(原題為《立言、立功、立德,黃炎培的「三立」 讓人敬仰》)

相關焦點

  • 陳老師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有三不朽,老師也經常跟我們講孔子有立德立功和立言,在老師這邊我覺得體現的淋漓盡致,老師教我們做人就叫立德,老師告訴我們一定要粉碎自私。 老師告訴我們親愛精誠,我想親愛精誠,我用12個字來形容的話就是親愛就是相親相愛,老師告訴我們,我們是一群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精這就是老師告訴我們,不斷的精進就是精益求精,而誠讓我們做人要誠心誠意。
  • 立德、立功、立言分別指什麼
    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
  • 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原標題: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的重要講話,體現了對廣大知識分子的厚愛和厚望。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立言、立德、立功方面實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立言:貢獻偉大時代需要的理論和思想。
  • 用立德、立功、立言,打造自己的採購領導力
    為什麼執著地要做這件事,因為我覺得採購人需要領導力,而很多採購人欠缺的就是領導力,即「讓別人聽我的」、「組織他人完成目標的能力」。長城不是一天壘起來的,採購的領導力也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在領導力的建立過程中,學者專家們都總結了一些規律,建立了一些方法。
  • "立德""立功"又"立言"
    儘管在他遭貶受誣之時,他的某些言行不為世俗所理解,曾被一些人視為「有爭議人物」,現在烏雲散去,真理髮光,雄辯地表明他是經過革命烈火錘鍊的一塊「真金」。  我與劉秀山同志並不認識,只是我是安徽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調到上海工作後,從家鄉傳來的信息中不時提及到他。「文革」初期,他在被戴上「劉少奇黑幹將」帽子的同時,還被指責為安徽「三家村」的主將(另二人為陳登科、那沙)。
  • 三一重工:立功、立德、立言
    於盟「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要把企業做好。」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5月22日向本報表示。在何真臨看來,「立功、立德、立言」的古訓放在企業層面有著不同的詮釋:立功,即企業要卓有成效;立德,即扶貧濟困;立言,即創造一個有益於世界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03 立言:培養家學、詩書傳家 作為個人
  • 三立三不朽,一生一完人
    (60分)振華中學將舉辦「中華名人與青春成長」徵文比賽,高三(6)班為此進行了「熱身」交流,李博同學介紹了自己了解的曾國藩: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以畢生的努力使之成為現實;他天資並不聰穎,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對自己要求極嚴;他說窮能養志氣,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他身為朝廷大員
  • 三立不偏廢,德應為之首(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及佳作點評)
    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若無立言,怎能形成文明,廣為傳播?⑤立德立功與立言,立德為之首。我認為,立德是人畢生追求的,有德之人才能有夢想,「雖久不廢」,然後努力踐行,再實現立言;無德之人,為己之利建功,為歪理邪說建言,希特勒《我的奮鬥》、日本天皇宣傳武士道精神蠱惑人心,發動戰爭,毀滅人類,這樣的「言」最可怕;無德的高知,幫助侵略者研究毀細菌鼠疫,這樣的「功」是災難。
  • 王立山:努力奮鬥不斷譜寫人生「三立」壯麗篇章
    原標題:努力奮鬥不斷譜寫人生「三立」壯麗篇章湖北日報訊 (記者楊宏斌、通訊員劉威)12月24日,省紀委監委機關舉辦2020年度第二期「青年論壇」活動,圍繞「在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中展現青春風採」主題開展研討交流,180餘名青年幹部參加活動。
  • 王立山寄語青年幹部 努力奮鬥不斷譜寫人生「三立」壯麗篇章
    王立山強調,人生於世,貴在「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作為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幹部要有「三立」的高遠志向和實際行動。立德就是要立共產黨人的人間大德,立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絕對忠誠之德,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德,立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公後私、公私分明之德,立清正廉潔、勇於擔當之德,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之德。
  • 「千古第一等人」王陽明,一生有三立,學會受益匪淺
    很多人說,中華浩蕩文明史五千年,只有「兩個半」人能稱得上是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可見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直追孔孟。這「三立」,體現在王陽明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聖人孔子:如何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孔子在教學中,對弟子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受到弟子們的愛戴。這是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一個對話場景。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孔子無疑發揮著裡程碑式的巨大作用。他開創了民辦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受教育對象局限於貴族」的教育壟斷,擴大了受教育對象的範圍,使得更多普通民眾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而改變命運。
  • 培育核心素養當「立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生存習慣和生活方式。立言雖非易事,卻是人人宜作之事,將立言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範疇,意義重大。首先,可成就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有限性是指生命個體的自然性,無限性是指生命個體的思想性。自然性是暫時的,思想性則是永恆的。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立功,如果是一棵樹,他就是花和果實。立言,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種子,傳下去。   立德(做人),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 「立言」: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 ‖ 胡大雷 /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
    二  「立言不朽」:「立言」文化的發軔如何才能「名」之「不朽」?魯國大夫叔孫豹在與晉國範匄對話中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為「不朽」。「立德、立功」談何容易,據杜預注,「立德」者為黃帝、堯、舜,「立功」者為大禹、后稷。這些都是大夫、士做不到的。「立德、立功」做不到,那麼「立言」呢?
  • 「懷三氣、行三立、重三守」 年輕幹部需在基層實踐中淬鍊成長
    作為在基層工作的年輕幹部,要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能力素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幹事創業的首要前提,年輕幹部要以立德為本,重德修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樹立好初心觀、使命觀、奮鬥觀的新三觀,守住信念、穩住心神、管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