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亦即著書立說,泛指創立精要之言論、學說,永為後人傳誦。在基礎教育愈來愈重視核心素養的當下,立言教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中國是一個高度重視立言的國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知識分子就把立言視作傳名、追求不朽甚至永恆的重要手段。《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生存習慣和生活方式。
立言雖非易事,卻是人人宜作之事,將立言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範疇,意義重大。
首先,可成就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有限性是指生命個體的自然性,無限性是指生命個體的思想性。自然性是暫時的,思想性則是永恆的。永恆的思想須通過立言來表達。立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經歷中發生的思想、經驗、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與世,供人欣賞、借鑑,給人以啟迪和鞭策。我們應促使學生通過「立德立言」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解決生命的有限性問題。
其次,可培育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種品格和能力可直接通過立言教育而達成。比如通過立言可以抒發志向,傳承文明,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再如,批判性思維往往通過立言表現出來。因為立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深刻的思考、質疑、否定、批判的過程。它要求立言之人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革故鼎新的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言說著作更具有獨創性,以影響啟迪後人。而家國情懷、社會擔當和批判性思維正是核心素養中最重要的素養。
再其次,可鍛鍊精細思維。最奢華的瑞士手錶是私人訂製全手工製作的。歷史上大凡善立言、立好言的人,都具有條分縷析的精細思維和十年磨一劍的耐力與韌勁: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經過22年才完稿,摩爾根研究《古代社會》前後歷時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司馬遷編《史記》用了18年,司馬光編《資治通鑑》用了19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30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寫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未及完稿,便撒手人寰。這些偉人的立言之作在人類思想史上至今熠熠生輝,其根本,源於他們的精細思維和打磨功夫。中小學實施立言教育,對於學生養成立言者的這種精品意識、釘釘子精神和專注能力,摒棄熱鬧與喧囂,很有裨益。
那麼,如何在中小學教育中實施立言教育呢?我以為,需要注重可操作性,並賦予其新的涵義,其核心目標應該是培養能說會寫的立言者。
一是鼓勵學生敢說話、善表達。口舌可以興邦、口舌可以治國。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說話、不善於表達的人。基於此,應以語文課為主渠道,創造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多說話、多表達。課外通過開展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表達意志,抒發感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談古論今,吟山詠水,練就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本領。
二是鼓勵學生立真言、立實言。敢說話、善表達是立言教育的基礎,立真言、立實言是立言教育的關鍵。應當鼓勵學生從小「唯真理而叩首,視公義為最要,培育質疑精神,養成獨立思考」,在各種場合杜絕說假話、謊話、空話,大膽說真話,立志做真人。
三是鼓勵學生寫文章、立著作。一位西方作家說過,一個人一生至少寫一本書,哪怕只有幾頁,生命才會不虛此行。應當鼓勵學生從小立志著書立說做學問,培養書卷氣質,讓「讀書—寫書」、以言立命成為學生孜孜以求的境界。
在中小學實施立言教育,意義重大,但是如何確定立言教育的標準體系、實施內容以及目標定位等,尚需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6年07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