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分別指什麼

2020-12-27 旗卷虎纏身

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間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國執政者範宣子問叔孫豹說:「古時候有人說,有的人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這說的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叔孫豹回答說:「我聽說,個人的最高層次是樹立德業,第二層次是建立功勳,第三層次是著書立說,只要實現其中的一項,這個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經歷再長的時間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作:這個人雖然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

「立德、立功、立言」是總結判斷怎樣的人才會不朽。這個說法深為後人所贊同,並不斷激勵著後人積德行善、建功立業,形成高尚進取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

三不朽中,能夠實現其中任何一項的人都值得佩服,但歷史上還岀現過一些全部都實現的偉人,比如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心學大師」,對於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戰,他在世時,還平叛了寧王之亂,他本人的道德修養極高。今天在浙江餘姚有一個「四碑亭」,有一個紀念他的碑亭。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相關焦點

  • 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原標題: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的重要講話,體現了對廣大知識分子的厚愛和厚望。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立言、立德、立功方面實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立言:貢獻偉大時代需要的理論和思想。
  • 陳老師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有三不朽,老師也經常跟我們講孔子有立德立功和立言,在老師這邊我覺得體現的淋漓盡致,老師教我們做人就叫立德,老師告訴我們一定要粉碎自私。 老師告訴我們親愛精誠,我想親愛精誠,我用12個字來形容的話就是親愛就是相親相愛,老師告訴我們,我們是一群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精這就是老師告訴我們,不斷的精進就是精益求精,而誠讓我們做人要誠心誠意。
  • 用立德、立功、立言,打造自己的採購領導力
    中國古人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是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輩很難達到古人的境界,但是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將其運用到採購領導力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用「立德、立功、立言」,來闡述採購領導力的建立和發展。
  • 三一重工:立功、立德、立言
    於盟「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要把企業做好。」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5月22日向本報表示。在何真臨看來,「立功、立德、立言」的古訓放在企業層面有著不同的詮釋:立功,即企業要卓有成效;立德,即扶貧濟困;立言,即創造一個有益於世界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劉惔離開後,有人問他見到王丞相怎麼樣,劉惔說:「未見到有什麼特別的,只聽到他滿嘴吳語罷了。」 王導調和南北矛盾的同時,也沒忘了身為近臣要時刻規勸皇帝的職責,他成功勸諫司馬睿戒酒、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一次,晉明帝當著王導的面,詢問中書令溫嶠晉朝得天下的原因。溫嶠尚未回答,王導上前一步,說:「溫嶠年輕不熟悉本朝舊事,我來為陛下陳述。」
  • 立言、立功、立德,黃炎培的「三立」 讓人敬仰
    黃炎培先生一生抱一而式,成就「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成為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垂範後世。立言立職業教育之言。《孫文學說》是黃炎培第一次在政治上參與的重要立言,吸取了西方機械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進化論的自然發展觀,同時,提出並系統論證了「知難行易」的認識論學說,把中國唯物主義的知行觀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奠定了三民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建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進化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1945年7月,為了推動國共談判,黃炎培等6位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訪問延安。其間,黃炎培與毛澤東多次促膝長談。
  • "立德""立功"又"立言"
    古人講「立人」之道,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劉秀山一心為革命,「受屈不改心」,擁有高尚的道德。劉秀山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立了大功的。劉秀山又寫了《在大別山上》及其他文章,為社會留下了言。像這樣具有「三立」品格的革命前輩,是革命精英,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將長遠潤澤後人,我們永遠敬仰他們,懷念他們。
  • 培育核心素養當「立言」
    立言,亦即著書立說,泛指創立精要之言論、學說,永為後人傳誦。在基礎教育愈來愈重視核心素養的當下,立言教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中國是一個高度重視立言的國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知識分子就把立言視作傳名、追求不朽甚至永恆的重要手段。
  • 聖人孔子:如何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可以說,孔子的一生,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堪稱一代聖賢。其中,孔子興辦教育,有教無類,培養了大批學生,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揮了巨大意義。同時,作為我國第一個民辦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墓碑上常見的「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分別是什麼意思?
    顯考、顯妣、先考、先妣都是指逝去的父母親,其中顯考、先考指逝去的父親,顯妣、先妣則指的是逝去的母親。
  • 「立言」: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 ‖ 胡大雷 /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
    二  「立言不朽」:「立言」文化的發軔如何才能「名」之「不朽」?魯國大夫叔孫豹在與晉國範匄對話中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為「不朽」。「立德、立功」談何容易,據杜預注,「立德」者為黃帝、堯、舜,「立功」者為大禹、后稷。這些都是大夫、士做不到的。「立德、立功」做不到,那麼「立言」呢?
  • 立德樹人與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彭玉平教授在中山大學2020年教師節座談會上的發言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對高等學校提出的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前寄語: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初心」其實就是本心。為什麼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初心,那是因為高校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在閱讀和寫作中立德樹人
    來源:《陝西教育》教學2020年9期,作者:範希望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以其類型來劃分,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這其中的自我教育又可以說是教育的最高層級,因為它體現並檢驗著一切教育的最終結果。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可見,自我教育是最智慧的教育。
  • 關於人生,立德立功立言
    其實,談及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許多人往往圈子越繞越大,用的詞彙越來越抽象,到最後,把自己繞暈了,然後生硬違和、牽強附會地得出來一個結論,讓人看的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所以,需要把模糊的概念變清晰,抽象的變具體、通俗易懂,所以,思索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不妨追本溯源,從看的見、摸得著、最直覺的觀察和感觸上去著手探究。
  • 好網民·正能量|王立江:立言立德,傳播正能量
    他不僅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兢兢業業不斷付出,還創建今日頭條帳號,秉持立言立德弘揚主旋律,教師育人傳播正能量的理念,先後發布文章、微頭條、視頻等3600多條,總閱讀量2500多萬,粉絲近4萬,點讚64萬。今天的學生,是數位化時代裡生活的「原住民」。
  • 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男人三十而立,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三十而立,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導向和實踐指南。因此,我們試圖從「知」「意」「行」三個層面認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過程。   立德樹人何以必然   立德樹人是必然之選。《資治通鑑·周紀一》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
  • 齊魯校訓 | 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立德樹人
    【校訓】立德樹人【校訓解讀】「立德」,樹立德業之意。源於《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將「立德」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廣大師生不僅要修個人之身,養個人之德,還要身在學校,心懷天下,率先垂範,做國民的表率,社會的棟梁。惟有德才兼備之人才是新時代需要的人才,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樹人」,培植人才之意。
  • 人民日報:立德樹人是根本
    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並從立德樹人、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本版特推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系列談,敬請關注。   ——編  者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