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各行各業試圖通過「線上直播」自救。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

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比擬數碼產品發布會的新書發布會

《1分鐘物理》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未讀」聯合推出的暢銷科普書,脫胎於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專欄,書的內容以問答的形式構成,因每個問答簡潔明了,故名《1分鐘物理》。第1輯一經上市就十分熱銷,此次發布的正是「2.0版」新書《1分鐘物理》第1輯。

在這場線上發布會中,別出心裁地將紙質書與科技產品的性能做對比,「視網膜級的印刷」「無劉海全面屏」成為了該書的形容詞。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1分鐘物理》副主編成蒙將書的優點與數碼產品的特點相對照,用「超強CPU極致處理器」形容主創一分鐘講明白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極速科普;用「5G速度」形容讀者從書中獲取知識點的效率;將《1分鐘物理》比作持久續航的「大腦充電寶」,稱其可以「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在這一環節中,物理所將其多年的科普網紅經驗和網感展現出來,不到1小時,收穫了嗶哩嗶哩平臺上近4萬的流量。

主辦方補充說,我們用這樣一個數碼產品發布會的形式發布這本新書,不是為了惡搞和吸引人的眼球。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圖書和手機沒有可比性,但其實除去手機的通訊功能,手機與書在娛樂層面上屬於「競品」,因為它們同時在競爭大眾的有限時間。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閱讀就是很大眾的娛樂方式,但是如今我國的人均閱讀量非常低,我們做這樣一場活動,也是希望能夠呼籲大家「少玩手機,多看書。」

好問題才是好科普的切入點

「一本不正經」的新品宣講環節之後,活動進入「一本正經」的對談環節,對談嘉賓除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1分鐘物理》主編文亞,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助理、《1分鐘物理》副主編魏紅祥,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之外,還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教師、「科普中國」2019年度科學傳播人物陳徵以及bilibili知名科普UP主「媽咪說Mommy Talk」兩位科普名人。幾位嘉賓圍繞著國內科普的發展現狀、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優勢和阻礙以及什麼樣的科普才是 「好科普」幾點展開討論,並和網友在線上進行了科普問答的彈幕互動。

自2014年創辦微信公眾號之後,中科院物理所打破了大眾對權威科研機構的刻板印象,成為活躍於微信、抖音和b站等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的科普網紅,總粉絲量達500萬以上。2019年,其作品《1分鐘物理》(第1輯)的出版和近10萬冊的銷量,讓物理所又化身為暢銷書作者。

談及暢銷科普書《1分鐘物理》的出版,魏紅祥表示,「問答」欄目創辦的用意正是從人們感興趣的問題這一切入點,進行更有效的科學傳播。面向中學生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他們看手機的時間很有限,因此把問答欄目的內容精選出來集結成這本書,可以供這一群體觀看。

「人是一臺計算性能很差的計算器,如果把知識點用集郵的方式收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所以物理學人追求的就是找到事物背後的道理。」關於這本書的意義,陳徵說,「《1分鐘物理》中的問題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大家打開書可以先看問題,它們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視角。」

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文亞總結道:「對科普的進階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如果能讓讀者感興趣,就是最好的科普。許多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是受一個很小的問題激發,最終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改變。」

成為「網紅」沒什麼不好

針對網紅這一稱呼,幾位嘉賓坦言,網紅一詞的確會給科研人員帶來壓力。

「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說:「網」是一種技術手段,「紅」代表你是中心的結點。網際網路時代讓大家接受信息的成本降低,也更有益於科學傳播。

「媽咪說Mommy Talk」 將科普作為事業,與其說是「網紅」身份不如說是「做科普」這件事本身給他帶來壓力。科普內容若想同娛樂化內容搶奪受眾的注意力,需要將自己變成網紅。

魏紅祥說道:「物理所的科普氛圍很好,比如,年初開始進行的『雲裡·悟理』公開課,全所上下20多位研究員參與到其中。參與的人多了,也就不孤獨了。」

對於中科院物理所而言,流量的紅利不僅僅促進了其趣味科普的視頻,還輻射到了嚴肅科學的傳播。即使在嗶哩嗶哩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平臺上,物理所投稿的嚴肅科學講座也收穫了1萬以上的流量。用趣味內容吸引大眾,讓大眾對科學內容感興趣,從而實現「大眾科學化」,正如新書《1分鐘物理》,由一個個問題引發更多人們對科學的思考和興趣,使之關注到更廣闊的科學世界,也許這才是科普的真正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物理所:把科普做成「爆款」
    夜晚廚房發出的「藍色鬼火」到底是什麼……近日,一批「中科院博士直播做科普」的視頻在網絡走紅。這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年輕人,通過直播實驗解答有趣的科學問題,激起了一大批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記者日前採訪了這個「網紅」科普團隊,尋訪讓科學走近尋常百姓家的秘密。
  • 專治各種不明白的物理學霸們 如何成科普「網紅」?
    他們是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幕後團隊。在堅持了五年的時間後,最近,這個專治「不明白」的公號火了,做實驗、講段子……大眾眼中高冷的物理學知識,在他們的努力下變得平易近人起來:科學,原來也可以很有趣。「科普網紅」公號誕生記「很累。
  • 「奇異博士」成網紅:又皮又萌的中科院物理所了解一下?
    應該是一群不苟言笑的人躲在屋子裡邊,搗鼓著一些讓人「不明覺厲」的東西,然後指不定哪天突然蹦出個大新聞。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中科院物理所裡,有一群又皮又萌的「奇異博士」。你可以問他們「往颱風眼裡扔個原子彈,颱風會不會停?」「雲朵為什麼不會掉在地上?」「為什麼活人會被尿憋死?」等等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而神奇的他們,還能把各種嚴肅的科學問題變成「爆款」。
  • 專治各種不明白的物理學霸們 趣味科普成「網紅」[圖]
    他們是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幕後團隊。在堅持了五年的時間後,最近,這個專治「不明白」的公號火了,做實驗、講段子……大眾眼中高冷的物理學知識,在他們的努力下變得平易近人起來:科學,原來也可以很有趣。 「科普網紅」公號誕生記 「很累。剛開公號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想的就是今天推送些什麼內容才好。」
  • 原創科普圖畫書「紅袋鼠物理千千問」向全球兒童播撒物理種子
    「紅袋鼠物理千千問」內頁。中少總社供圖真是這樣嗎?事實上,量子科技的發展早就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在原創科普圖畫書「紅袋鼠物理千千問」中,可愛的紅袋鼠與儒雅的克裡斯博士聯合出場,將專業的物理知識化解在生活場景中的有趣問答中,這種對話形式拉近了孩子與知識的距離。比如,為什麼感覺上樓梯比下樓梯累呢?
  • 科普「網紅」,讓前沿物理變得有趣可感
    科普「網紅」,讓前沿物理變得有趣可感 2020-07-15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普「網紅」嚴伯鈞:如何讓物理變得有「網感」
    嚴伯鈞,網絡著名知識博主,錄製科普類、藝術類多門課程,時常逾500小時,播放量超10億。僅一家短視頻平臺,嚴伯鈞就擁有近300萬粉絲,憑藉物理科普短視頻在娛樂化的視頻平臺殺出一條知識網紅路。如何利用視頻平臺,將一般人眼中枯燥的物理變成有趣且具有網感的物理?日前,借新書《六級物理》出版之際,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作者嚴伯鈞。
  • 【人民網】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液氮棉花糖你敢吃嗎?
    物理所園區內的「網紅」井蓋(趙竹青 攝)  「液氮炒棉花糖嘍!」幾位小朋友、大朋友滿臉興奮而又略帶遲疑地將剛出鍋的液氮棉花糖放入口中,在品嘗到新奇食物的一瞬間,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繼而拿出手機掃碼了解原理。這是記者在19日舉行的中科院物理所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上看到的有趣一幕。  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觀眾共同參與了這場關於物理的科學狂歡。
  • 科普講解不會"圈粉"怎麼行 開微博上知乎當"網紅"
    原標題:科普講解,不會「圈粉」怎麼行 素來平靜的科普圈子,如今冒出了一群會「圈粉」的「鯰魚」:他們能言善辯,隨處一站就能吸引許多人的耳朵;他們開微博、上知乎,把自己經營成「網紅」,甚至有人已經按照自己的理念尋覓並壯大「隊友」。
  • 高考不選物理,報志願準吃虧,從小培養物理興趣很重要
    一是因為物理學科難度較高,不好學,而因為高考採取的賦分制,物理的賦分低,想拿到高分不容易。在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賦分制,是按照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而非卷面分數來計算成績的一種方法,只用於選考科目的成績統計。考生各科成績,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 中科院老科學家為和平縣青少年送「科普大餐」
    日前,由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主辦,市、縣科學技術協會和縣教育學會協辦的院士專家廣東(縣區)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啟動,中科院老科學家陳光南教授為我縣青少年送上一堂生動的物理科普課。在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中科院陳光南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動的語言給同學們闡述了聲音趣談、聲音中的力學問題等知識。奇妙的科學知識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現場互動頻繁,整場講座氣氛十分活躍。 何林聰 學生:陳教授講了我們初二物理書上的一個聲現象問題,他講授了比課本上更加全面、更加詳細的知識,激發了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 人大附中物理老師科普視頻火了 李永樂積累百萬粉絲成「網紅」
    …….一個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天文地理,侃侃而談;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十幾分鐘就能把一個看起來很難的科學問題講清講透。資料圖:牛偉坤李永樂火了,這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如今成為網絡上不折不扣的科普紅人。網友們紛紛感慨,「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從某個方面也說明了,並不是我們不好學,只是少了一位這樣的好老師。」
  •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的網紅之路
    ……李永樂在公眾號「李永樂老師」上發布的科普視頻包羅萬象。直到2019年4月,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在西瓜視頻上擁有了295萬粉絲,被大眾稱為「科普網紅」。3月,他參加了央視《sk極智少年強》節目錄製,在一塊黑板前講解知識點。但李永樂知道自己並非網友所說的「無所不知」。前後畢業於北大和清華,本科時的李永樂卻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學生。
  • 中科院物理博士教你表白 | 「中二所」在B站正經玩物理
    物理這根金箍棒,在大師兄手裡指哪打哪,從初中生都懂的力熱聲光電,自由遷移到前沿科學和頂尖裝備。不過,能回答各式問題的李治林沒想通,「我們做了這麼久科普,這次怎麼突然這麼火?」同樣以科普為主的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已存在近5年,坐擁80萬粉絲。「因為愛看B站的這幫人現在走上了記者崗位。」直播中的全職「捧哏」及兼職攝像,師弟王科回答他。
  • 網紅的科學打開方式:你見過又皮又萌的中科院物理所嗎?
    但是今天我們要帶大家一起認識的這群中科院物理所的科研人員,你可以問他們——往颱風眼裡扔個原子彈颱風會不會停下來?雲朵為什麼不會掉在地上?為什麼活人會被尿憋死?他們的神奇之處是,把嚴肅的科學做成了爆款,讓聽上去離我們很遠的科研成了網紅。你見過又皮又萌的中科院物理所嗎?網絡上,中科院物理所的超導磁懸浮實驗視頻,彈幕幾乎要把畫面遮住。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思考的這些奇怪問題,有一些會最終成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帳號發布在網絡上。這些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團隊的主力。對這些生活三點一線的博士生來說,科普是他們自願承擔的工作,是單調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抗爭。
  • 物理素養極高的他因一個視頻火爆全網,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
    一個視頻火爆全網何同學的火爆源於他2019年的一個視頻,一個關於5g的視頻《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實體驗》。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他這個視頻,火爆全網的視頻。這個視頻現在已經接近2億次的播放量。這個視頻還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各大機構紛紛留言。看過視頻的人一定會對這個視頻印象深刻,視頻的拍攝很有趣。
  • 在中科院物理所玩科普的年輕人
    在網際網路的信息洪流中,一群年輕人把這堆看似無聊的問題一個個撿回來,以科學之名尋找答案,復原好奇的記憶碎片,直到你腦海中的問號再次噴湧而出。他們是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這個微信公號平臺,這些幕後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站到臺前,將科普納入自己的工作範圍。
  •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幕
    走近「神奇重離子」 探解「神秘暗物質」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幕學生們參觀重離子加速器。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趙鑫遠每日甘肅網5月21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雷媛)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甘肅省物理學會、甘肅省核學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於5月19日啟幕,實地參觀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聽科普報告,看科普視頻……豐富的活動內容帶領公眾「走近科學」。
  • 中科院物理所這堂趣味物理課,速來圍觀!
    這些物理小實驗 你是不是心動了? 既簡單有趣 又能提高孩子的物理知識 簡直是娃暑假在家寓教於樂的不二之選 如果有一位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 為留守兒童上一堂趣味物理課 是不是更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