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扶貧故事
決勝全面小康,展現國企擔當。即日起,「廣州國資」微信公眾號開設「扶貧故事」專欄,通過扶貧一線鮮活的感人故事,展示廣州國資國企精準扶貧、合力攻堅的進展與成效、亮點與經驗。
第4期
2016年5月6日,天氣晴朗,一個90後精神小夥子踏上了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鹹和村的土地,「首先去村委會報到,漏水、破舊、雜草叢生,晚上一片漆黑,整夜都聽到青蛙、昆蟲的叫聲。」睡在村委會的第一晚,他感受到了「聽取蛙聲一片」的熱鬧,他也思索著,如何能讓這個小鄉村「稻花香裡說豐年」。就這樣,珠江啤酒的駐村幹部鄭海榮開啟了他的扶貧之旅。
基礎設施大提升
鄉村「舊貌換新顏」
「村委會是村裡學習辦公和集體活動的重要場所,反映了一個村的精神面貌,不需要富麗堂皇,但一定要乾淨整潔、生氣勃勃」。鄭海榮在廣州市駐村工作隊和梅縣區工作組的各級領導的詳細指導下,積極組織協調,公司的幫扶資金快速到位,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迅速開展村委會修繕工作,辦公環境好了,村幹部上班更有幹勁了。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本著以文化為鄉村鑄魂的初衷,使用扶貧資金先後修建了「珠和文化廣場」、圖書室等公共活動文化中心,讓村民的精神樂起來,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真正實現。現在村民也喜歡過來辦事交流了,每天早晚組織打籃球、跳廣場舞等,村委會成為了最受歡迎和最熱鬧的地方。
隨後,鄭海榮還牽頭在村主幹道建設路燈,推進平安鄉村視頻系統建設和網絡建設,實現全村6公裡範圍的網絡信息全覆蓋;完成16戶危房改造、舊房加固等,村容村貌持續改善、公共安全不斷提升。
一頓「連心飯」
真心真情扶真貧
扶貧工作對鄭海榮來說是陌生的領域,剛駐村的時候,雖然白天走訪貧困戶得到了一些基礎的信息,但是每戶的走訪時間有限,簡單的問答形式也使得雙方難以詳談,至於這些貧困戶究竟有多麼貧困,「窮根」在哪裡,他感覺還沒摸清楚。
有一回,他到貧困戶家裡送慰問品,看到戶主在準備晚飯,他走進廚房幫忙,發現裡面就是一些自家種的蔬菜和雞蛋,沒有一點肉。想到他們家裡還有正在長身體的孩子,營養供給遠遠跟不上。那一刻,他感到有些心酸。晚上,他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寫進了日記:「我想,扶貧工作不只是簡單地提高他們的收入,改變一時的情況,更應該嘗試融入到他們的家庭當中,去傾聽背後的故事,全方位地幫助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
後來,鄭海榮經常下班後自己掏錢買些豬肉到貧困戶家下廚做飯,有時還帶上兩瓶啤酒,和他們在飯桌上拉拉家常。通過這樣的方式,他摸清了鹹和村全部40戶貧困戶86人的情況,也讓自己成為了他們的「家人」。
為貧困戶做一頓飯,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連心飯」是紐帶,拉近了他與貧困戶的距離,是掌握真實情況最有效的調研,也讓幫扶更加有溫度。脫貧攻堅路上的「連心飯」,讓他發現教育、醫療是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鄭海榮積極落實「三保障」政策,全部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享受大病保險及醫療救助政策,減輕了因病致貧的風險。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他積極落實獎助學金工作,通過公司平臺積極發動社會資源,開展珠江啤酒VIP客戶梅州扶貧捐資助學活動,確保「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笑對生活
傳遞脫貧正能量
林勝華是個天生的聾啞人,至今為止不識字、無職業,其母患有糖尿病,弟弟還是高中生,家中依靠種植水稻為主和一些零工散活度日。在多次無聲的交流下,得知他在用打田拖拉機為其他村民打田,自家也有近十畝水田。為了和他交流,鄭海榮自學了一點手語,逐漸地能夠讀懂對方的意思。
「無聲的世界是黑白分明的,但他的心態很好,經常掛著笑容,我非常敬佩他。跟他交流是很有趣的事情,有時比劃看不懂,我們互相都會笑,他的意思是種地是他的根本,我鼓勵他說自身努力才是根本。」鄭海榮在日記中寫道。
鄭海榮通過為林勝華母親爭取疾病救助,降低了每天打針造成的經濟負擔;幫助他建立家庭養殖基地,養殖家畜提高收入;參與光伏發電項目和分紅;鼓勵其參與和擴大種植紅米16畝,成為了村裡的種植紅米的先進模範。聽說林勝華家今年春季的紅米收入就高達30000多元,弟弟的大學學費不愁了,鄭海榮高興地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鄭海榮都一一記在他珍貴的日記本上,他為自己的扶貧系列日記命名為40個家庭的「連心飯」,公司同事、駐村同行和其他村民聽到他分享的身邊貧困戶脫貧攻堅的小故事,都深受感動。
鄭海榮說:「扶貧路上最美的風景就是貧困村民一張張的笑臉。我會堅持用真心和真情去扶貧!也把收穫到的幸福和正能量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往
期
回
顧
來源:珠啤股份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扶貧故事 | 珠江啤酒:40個家庭的「連心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