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200人編制下人手不足

2020-12-17 生物谷

目前,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正在實施的優先評估項目包括:鋁、反式脂肪酸、重金屬鉛、鎘的膳食暴露評估。

這些評估結果,將為修訂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而各種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解釋則五花八門,讓公眾無從取捨,社會輿論由此愈發期待來自專業機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細緻研究、科學分析和定期發布。

2011年10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組建,媒體評論認為,該機構的出現填補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領域長期缺乏專業技術機構造成的空白。

至今已運行近十個月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究竟對哪些重大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評估?如再遇到類似「三聚氰胺」等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如何及時提供評估報告?能否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並發出預警?

7月25日,本刊記者探訪了位於潘家園南裡七號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中心成立以來,正試圖實現各種層面的期待,不僅要成為獨立的食品安全權威技術支持機構,也要作為中央編辦批准的第一家理事會管理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結構事業單位邁出突破性的一步。

確定優先評估項目

評估無疑是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首要任務。所謂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主要是針對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所進行的科學評估。

「評估是複雜的系統,不是短時間內能趕出來的。鑑於這種複雜性,評估報告的完成不是一次性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說。

中心對複雜性帶來的挑戰還是有底氣的。中心研究員嚴衛星告訴本刊記者,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目前的主力人員中,約150人都是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直接劃撥過來,是有經驗的專業人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是國內最早從事食品安全研究的科研機構。從「蘇丹紅事件」開始,該所自發做了第一份較為系統的評估報告,積攢了科研實力。

2010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成立後,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開始有計劃地展開。因為委員都是兼職,一年最多開兩次會,評估的具體任務包括收集數據、撰寫報告全都落在了秘書處頭上,而秘書處就設在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龐雜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任務,讓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這支隊伍得到鍛鍊,2011年10月,這支隊伍全部移入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拓展力量的同時,也迎來超出以往的任務量。

「中心在每年年初都會確定本年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優先項目。這些項目由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各部門以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委員提出。中心隨後針對每一個評估任務成立專門工作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成立後,優先評估項目共有12項,其中已完成的有4項,有8項正在進行中。這些都是常規的、需要長時間系統去研究的評估任務。目前,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正在實施的優先評估項目包括:鋁、反式脂肪酸、重金屬鉛、鎘的膳食暴露評估。這些評估結果,將為修訂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滅火」也需要時間

常規之外,更多的則是應急評估。有時因為突發事件出現,中心就需要立刻著手評估來回應社會關切。「這種評估往往沒有可依據的數據,必須現做,而且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有點類似滅火。」李寧說。

中心最近一次大型「滅火」行動當屬「蘇泊爾鍋錳超標事件」。2012年2 月 16 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播出蘇泊爾品牌一些不鏽鋼鍋的錳含量比國家標準高出近 4 倍,可能引發人體錳中毒。

事件剛曝光,李寧就接到弟媳婦打來的電話:「蘇泊爾鍋還能用嗎?」李寧去醫院看牙,遇到熟悉的主治醫生,第一句話也是同樣的問題。

2月24日,李寧所在的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給出了評估結果。不少公眾在網絡上留言抱怨評估結果等了一周多,速度太慢。而李寧說,其實背後的評估過程已經是以驚人的速度推進了。

央視報導次日,中心理化部的實驗人員魯傑接到不鏽鋼炊具錳遷移量的檢測任務。2月19日一早,她與其他11位實驗人員兵分三路趕赴北京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搜尋各種高端、低端的不鏽鋼炊具,半天時間,將40種品牌的炊具帶回了實驗室。

應急評估要求「結果出來越快越好」。當天下午,針對不鏽鋼炊具錳遷移量的浸泡實驗有序展開。在極端條件下,加入4%的冰醋酸將炊具煮至100攝氏度,之後再浸泡過夜並進行測定。魯傑說,因整個評估時間緊而任務重大,需要實驗員24小時連軸轉。

日夜不停地實驗了4天後,2月22日,40種樣品全部檢測完畢,得出第一批用於評估的數據。魯傑說,應急評估的特點是「數據出一批就立即上報一批」,這次應急評估前後共有三批數據,市場上主要品牌的不鏽鋼炊具錳遷移量基本摸清。

魯傑說自己非常理解公眾的焦急心情,但即使是滅火般的應急評估,也需要相應的時間來獲得數據。「消費者到底通過不鏽鋼炊具吃了多少錳,必須用實驗數據說話。」

「比起常規項目,我們現在『滅火』的任務似乎更重,今年上半年的應急評估包括問題膠囊、蘇泊爾鍋等等,工作量特別大,有些已經向社會公布。」李寧說。

從閉門研究到主動解釋

讓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頗為頭疼的一件事就是評估結果如何與社會溝通。作為權威的專業機構,發布的結果是有說服力的,但食品安全領域複雜而專業的知識構成,如果不能準確、有效地傳遞,很容易造成社會誤解。

2012年7月6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發布新標準:今後液態嬰兒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過0.15mg/kg。《法制晚報》等媒體經對比指出,中國的(三聚氰胺)標準比這一國際標準寬鬆6倍。

3天後,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首先報導的媒體對於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稿件出現了翻譯上的錯誤,導致了社會誤讀。實際上,三聚氰胺新的國際標準,並非對原有標準數值的改變,而是明確了液態嬰兒配方食品中的規定。我國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規定,與上述國際標準是一致的。

雖然解釋及時公布,但有關標準寬鬆的爭議仍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此次三聚氰胺國際標準的發布本來沒有任何問題,國內已參照這個在做,國際法典只是用了另一種表達方式。」嚴衛星說,之所以發生誤讀,不能全怪媒體,也得怪專業機構沒有主動、積極地與媒體和公眾交流,沒有將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傳播給大眾。

曾埋首於實驗室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員,進入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後,逐步意識到「風險交流」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重要性。「過去,一瓶礦泉水合不合格,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專業問題,現在才發現它是一個社會屬性很強的問題。尤其在傳媒發達的年代,食品安全問題能迅速發酵為社會事件,中心必須學會團結社會的力量來應對食品安全輿論事件。」嚴衛星說。

應對食品安全輿論事件的過程中,中心試著通過對事件科學的解讀,把有關的食品安全知識傳遞給公眾。「雖然在現有框架下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傳遞還有所限制,但中心正力圖使其『獨立的專業技術機構』的定位更加清晰。」李寧說。

目前,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已準備將「風險交流」作為一個學科來建設,以保證「對外溝通能力」能夠跟上需要,中心為此專門建立了輿情研判工作小組會議制度。

嚴衛星介紹說,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現已形成定期收集、跟蹤、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機制。根據這些信息,中心一方面會向政府部門提交相關報告,同時針對社會層面了解不足的信息組織專題活動,與媒體、公眾保持溝通,這就是「風險交流會」。

「風險交流會」有點類似沙龍,它並非單純的消息發布會,而是通過互動的方式,共同交流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看法。李寧透露,評估中心未來還將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當然是以獨立的科學機構身份來發布食品安全相關信息。

200人的編制下人手不足

中心目前的編制架構是200人,在成立之初,這樣的編制人數曾被不少輿論評價認為是中央編辦在編制基本凍結下給出的破例待遇。

但是在嚴衛星看來,「從專業角度說,200人的編制相對中心的實際運作還是給少了。寫中心建設方案報告的時候,保守地寫了500人的編制。要知道,德國8000萬人口,德國風險評估研究所卻有700人的編制,而且這700人只做風險評估,如此,它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就非常深入。」

在中央編辦印發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組建方案」中,本刊記者發現,食品風險評估中心並不僅僅負責評估,它的職責還包括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交流等職能。

除了上述職責,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還承擔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按照200人的架構,食品風險評估中心負責「食品安全標準」工作的有30人左右,而這30人承擔的是5000多個食品安全標準的清理、整合。

2012年7月3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食品安全的決定,再次強調要加快速度,將現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衛生、食品質量標準和食品行業標準,變成一套具有強制性的食品安全標準。

「單是標準清理、整合就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體系。當初設計組建方案的時候,曾建議食品安全標準單獨設立一個機構,編制在100人左右。」嚴衛星說,這100人還不是負責制定標準的人,只是參與標準的技術管理。簡而言之,就是標準發布以後,做跟蹤評價。

過去,國內針對食品安全標準五年回顧一次,修訂一次,社會輿論基本沒有太多評價。現在的形勢要求更系統地跟蹤、總結已經發布的食品安全標準:能否適應健康需求?可行性如何?還要研究與國際標準間的關係。

「如果總是沒有精力系統地跟蹤一些事情,科學評估的發展就會帶來一些問題。」嚴衛星說,作為提供科學依據的機構,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除了完成各種應急任務,也要致力於長遠的食品安全科學研究,否則就不能掌握最新動態,不能為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據。

「現實是,應急任務已經讓中心忙得暈頭轉向。」李寧也認為,評估中心確實需要花費更多精力放在系統研究上,積累相當多的數據,特別是現在有很多新的資源、新的技術需要去掌握、去評估。

我國的食品安全系統研究基礎比較薄弱,這已經成為擺在桌面上的問題。李寧坦言,目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的基礎數據缺乏,家底不清,居民膳食消費的數據遠遠不夠。

嚴衛星說,關於營養調查的數據,國內現在掌握的是大米、麵粉等初級農產品大宗的消費量,但是,普通公眾吃得更多的是加工食品,比如漢堡,如果漢堡裡加了某種物質,得先了解漢堡的消費量,才能知道給健康帶來的影響,「而我們對加工食品的消費量並不掌握」。

即使是初級農產品大宗的消費量,也沒有及時更新,目前能夠使用的還是2002年的數據,也就是十年前的數據。值得欣慰的是,相關數據的新一輪調查已開始,結果還沒出來。

作為一線實驗人員,魯傑深知,評估工作到目前為止還只是粗線條的,並沒有區分那麼細緻。「評估裡面有那麼多汙染物,有細菌的、有病毒的,化學裡面分有機的、無機的。現在區分不了那麼細,沒那麼多人手,負責評估的人目前還不足20人。」

「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評估中心的編制還有可能增加。」嚴衛星說,「十二五」期間,評估中心的目標是實現400人的架構。

「資源共享」不是技術難題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成立之初還有一個特別身份:中央編辦批准的第一家法人治理結構的事業單位,並以理事會的模式運作。

「2011年,中央編辦主動提出要建評估中心,各部門報告都沒有上去,中央編辦就編制出了組建方案,要求衛生部來牽頭組建評估中心,這是少有的。」嚴衛星透露。

中國的食品安全領域一直是多部門管理的體制,按照以往的做法,每個相關部門下面都會成立一個食品安全機構,但是,在中央編辦的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組建方案中,本刊記者看到這樣的一條:「其他相關部門不得再設立專門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

中央編辦的思路是,長期以來在食品安全評估領域內的資源相當有限,且有限的資源沒有形成合力,新成立的這個機構應為所有部門服務,體現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整體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劉金峰說,理事會的體制目標主要是保持評估中心的公益性和資源的廣泛性,「資源整合」是此番改革試點的關鍵目標。

資源整合的首要對象就是理事單位。在理事會名單中,衛生部作為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的理事長單位,食品安全辦、農業部為副理事長單位,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作為理事單位。「評估中心需要把廣泛的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匯集起來,其中並不僅僅是衛生口的信息,農業也有相關檢測,比如農藥殘留,質檢也有,工商也有。」劉金峰說。

中心試圖實現理事會成員單位的信息共享,發布不久的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裡也明確指出,將依託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構建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臺。「但是,信息系統的共享目前還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嚴衛星說,因為部門的數據不一定符合評估的需要,很多數據標準的技術問題還有待溝通。

在劉金峰看來,資源共享目前實現起來有一定難度,問題主要出於各部門對部門利益的考慮及其他一些顧慮,「這都屬於體制性的幹擾,不是技術上的難題」。

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章程明確規定,理事成員單位有義務共享資源。但章程並不具有強制性約束力,執行起來仍有難度。「這種義務畢竟和部門利益沒有關係,可能需要國務院食安辦這樣的機構出面協調,行政幹預或規定成法定職責。」劉金峰說。

糾結於「資源共享」難題的同時,中心還面臨著更大的困擾:在理事會的體制下,事業單位改革成法人治理結構到底怎麼改?在法人治理結構的探索上,中心目前並沒有新的進展。

早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成立之初,有關人士就曾有過擔心,也曾向中央編辦提出:食品安全任務這麼重,能否不把這個機構作為體制改革試點。中央編辦的答覆是:任務再重,還是要去探索經驗。因而,這個機構也就被賦予了雙重意義。

「這需要有一些配套政策,不是中心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特別是一些關鍵問題有待釐清,比如,理事會和衛生部黨組的關係,法人的職責和理事會之間的關係,法人的約束機制,這些都是比較敏感又比較實在的問題,但現在還沒有說法,主要是配套政策沒出來。」劉金峰坦言,食品風險評估中心的體制一定要理順,否則就可能會削弱建立理事會這一模式的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020年11月25日(周三)下午15:00時在國家衛健委西直門辦公區新聞發布廳(西城區北禮士路甲38號)召開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中國疾控中心、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負責同志及專家將出席新聞發布會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成功舉辦「食品毒理學計劃」培訓班
    為落實國務院「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三五」規劃(2016-2020)和2020年食品安全標準和監測評估重點工作安排,繼續推進實施「食品毒理學計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於2020年9月10日舉辦了「食品毒理學計劃」培訓班。
  •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乳清蛋白比例做出說明
    27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對嬰兒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比例進行說明。    說明稱,乳清蛋白是蛋白質的一種,為人體提供必需胺基酸等成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嬰兒配方食品及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標準中,沒有對產品中乳清蛋白的比例提出要求,而推薦以必需和半必需胺基酸的含量是否接近母乳作為嬰兒配方食品中蛋白質質量的判定依據。
  •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市場在售金箔酒均屬違規
    本報2月3日獨家報導國家衛計委就擬批准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公開徵求意見的消息後,引發社會普遍關注。昨天,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就此專門組織專家召開媒體溝通會表示,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實為著色劑,僅為讓食品更好看,對人體健康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而對市場上目前銷售的金箔白酒,中心認為全部是違規的。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王君:我國乳製品標準現況及發展
    我國乳製品標準現況及發展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王君在乳製品深加工產品科學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乳製品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我國高度重視乳業發展。同時還提出食品安全關係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和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食品安全標準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的目標,明確指出了建立最嚴謹標準的工作方向和任務目標。
  • ...風險評估中心負責人和專家介紹冷鏈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
    2020-11-25 21:29:52來源:FX168 【吳尊友談春節期間會不會嚴格防疫】今天(2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中國疾控中心
  • 海澱疾控中心微檢科人員參加2020年北京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是衛生健康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為做好2021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在12月7-8日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培訓班。海澱疾控中心微檢科人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 確保假日期間食品安全,濟南對食品經營開展風險評估檢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培樂為做好連鎖超市總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消除風險隱患,確保元旦、春節期間主渠道食品安全,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部分食品經營企業總部及門店開展風險評估檢查。12月25日上午,濟南市市場監管局針對排查出的風險隱患,召集25家企業參加通報會,並現場開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諾」籤名活動。記者了解到,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自12月初開始對濟南市十餘家連鎖超市企業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共發現6大類、200多個風險隱患點,並對問題企業依法採取措施,下達整改通知,立案調查。
  • 國家食安風險評估中心:河粉、臭...
    11月2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冷鏈食品管理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情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基於前段時間黑龍江酸湯子中毒事件,介紹了冬季食物中毒相關預防措施。李寧強調,預防食物中毒要牢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即保持清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李寧在發布會上表示,黑龍江雞西食物中毒事件造成9人死亡,讓人深感痛心,這起中毒事件是食用了家庭自製的被米酵菌酸毒素汙染的酸湯子引起的。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和人員編制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記者 張晉龍)中國機構編制網今日公布了有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設17個內設機構,總局機關行政編制為345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4名。
  • 風險評估中心:食品包裝螢光劑標準國際仍屬空白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2日訊(記者張欣瑜)針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發布的方便麵、奶茶等紙容器螢光性物質超標損害健康的消息,今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食品用包裝用紙適用標準情況作出說明。說明表示,美食藥監局、歐盟對食品包裝紙螢光劑無明確限制,而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皆無具體針對食品包裝紙的法規。
  • 中科網威談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與風險評估
    【IT168 資訊】2011年7月15日下午,在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舉辦的《信息安全企業在等級保護建設整改中如何發揮作用》座談會上,公安部十一局趙林副局長作了專題報告。  會議休息時,記者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與風險評估的問題,採訪了北京中科網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總裁助理殷國強先生。
  • 食品安全機構:廚房生熟不分是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主因
    廚房生熟不分是導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提醒,選對雞肉、注意衛生雞肉上的沙門氏菌經案板、刀具和手汙染蔬菜沙拉。(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崔生輝博士提供)經濟網訊(記者 宋明霞)致病菌是伴隨人類一生的敵人,其中之一叫沙門氏菌。據統計,它在美國每年造成超過一百萬人次患病,死亡近400人。而我國估計每年有九百多萬人次患病,死亡約800人。
  • 線上線下交流互動 注重基層培訓實效——食品安全科普宣傳與風險...
    2020年12月15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受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委託召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培訓會議。本次會議旨在加強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工作,特別是重點加強食源性疾病防控相關科普知識宣傳。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
  • 廣東省《化工園區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導則》(徵求意見稿)
    本標準以《廣東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加強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粵安辦〔2015〕34號)關於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的基本要求為基礎,對化工園區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人員、周期、目的、程序、內容、報告編制等作出規定,注重普適性和兼容性,旨在化工園區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中起到綱領性作用。
  • 合肥市大西幼教育集團森林城分園迎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檢查
    幼兒園的食品安全關係到園內每個孩子的健康。為進一步加強幼兒園監督管理,防範疫情期間各類食品安全事故,切實保障廣大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20年11月30日,合肥市廬陽區教育體育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委託第三方機構走進大西幼教育集團森林城分園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檢查工作。森林城分園辦公室主任孔麗麗及食堂負責人趙晶晶全程陪同。
  • 國家環保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意見,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我部組織制訂了《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
  •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印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方案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中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各有關單位:   根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國務院工作部署,為做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
  • 《食品安全標準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具體職責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章程》規定。第七條 審評委員會秘書處(以下簡稱秘書處)設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審評委員會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以下簡稱食品評估中心),負責審評委員會的日常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負責審評檔案管理工作。
  • 評估中心:低含量焦糖色不會危害健康
    日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飲料可樂中含有4-甲基咪唑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作出解釋,認為只要可樂生產者嚴格按照標準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劑焦糖色,可樂產品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