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當呼吸化為空氣》1、每個活著的人都該捧讀的生死筆記

2021-02-20 曉書童頻道

點擊上方曉書童頻道,訂閱、星標我!此刻開始我幫您讀書!

能夠聆聽何須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

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

解讀《當呼吸化為空氣》1、每個活著的人都該捧讀的生死筆記


從今天開始我想好好的跟你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作者保羅·卡拉尼什的生命筆記《當呼吸化為空氣》。

書名來自17世紀英國詩人格萊威爾的詩句: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見證生前的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當呼吸化為空氣,書名預示著生命從茂盛走向凋亡。

作者保羅,是一個很有文學天賦的人,也是一位天才精神外科醫生。史丹福大學人體生物學學士,英語文學碩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還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醫學院畢業。在接受外科住院醫生培訓的期間,從事精神科學博士後的研究項目,獲得美國該領域的最高獎項。一年之後他就要成為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並主持自己的實驗室。

而就在這個時候,正值36歲的壯年,一切都在向最光明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命運毫不留情的將他從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路上,推進了黑暗的深淵,被迫與死神同行。這一幕宛如電影的戲劇性開場,而讓人心碎的是,這樣的故事卻發生在一個真實的人身上。

如果你的覺得生活輕飄飄的沒有意義,那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鎮尺,讓你重拾生命的重量。我不再過多的劇透,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讓我好好的與你聊聊,這個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在一間診室裡,保羅和同樣是醫生的妻子露西,正在仔細的看著一份CT片子。CT顯示患者的肺上布滿了數不清的腫瘤,一整片肺都被侵蝕,肺癌晚期,已經擴散得很厲害了。保羅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這樣的片子在過去6年他看過幾十套。而這次有些不一樣,因為患者是他自己。

在過去1年,夫妻二人都一度懷疑保羅是不是得了癌症,但他們也一直拒絕相信這是事實。在這期間,保羅的體重迅速下降,背脊也開始劇烈的疼痛。有一次他坐火車去見一位老朋友,可在車站劇烈的背疼他讓倒地不起。車站的保安過來趕他走,他強忍疼痛蹣跚的走出月臺,也沒有開口向別人解釋,我得了絕症。

與此同時,因為保羅在全世界最為嚴格的醫學專家門下接受神經外科訓練,當他回到家,妻子已經睡著了,第二天早上妻子還沒有起床他就已經離家上班。兩個人都處在事業的上升期,而聚少離多的生活也讓他們的婚姻亮起了紅燈。

但很快,他們就可以熬出頭了,保羅的住院醫師生涯還剩最後一年,他在這個領域已經獲得了極富盛名的全國性醫學獎項,很快就可以成為史丹福大學的醫學教授,管理屬於自己的實驗室。他的收入會翻很多倍,而且工作強度會下降,他會有更多的時間陪妻子,到時候就可以要孩子。做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爸爸。

可就在這個夢寐以求的未來即將實現的時候,那麼多年的奮鬥即將迎來人生巔峰的時候,這份CT讓所有的一切都已經不再可能。

保羅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當年父母親因為信仰不同,遭到雙方家庭的反對,於是兩個相愛的人越過了大半個地球,從印度南部私奔到了美國紐約。在保羅8歲的時候,他們舉家從富裕優越的紐約郊區,搬到了亞利桑那州一個叫做金曼的沙漠小鎮。父親是醫生,憑藉對病人盡心盡力和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讓他成為了當地備受尊重的社區成員。

而媽媽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教育3個孩子上,保羅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於文字的狂熱,他從10歲開始就接觸了大量的文學經典。12歲的時候即開始讀哥哥在大學才開始讀的書,像是《君主論》《唐吉坷德》等等。

書籍對保羅的影響很大,直接影響了小保羅三觀的形成,比方說《美麗新世界》就奠定了他初期的道德哲學,後來還成為了他大學論文的主題「快樂並非生命的意義」。媽媽還擔心保羅在學校會沾染毒品,但其實吸毒對他來說毫無吸引力,令他上癮的一直都是那些文字他眼前所展開的全新世界。後來,這位文學青年如願的去到了史丹福大學讀英語文學。

在斯坦福有位女孩進入了他的生活,女孩送給他了一本書,那本書中一個漫不經的假設,竟然影響了他此後的一生。「思想不過就是大腦運轉的產物」這個假設顛覆了他此前對世界的理解。

文學確實是人類的一大財富和意義的來源,但是這一切又都來源於一個叫做大腦的器官。又是什麼在支配著這個文學的誕生之地呢?於是在文學課程之外,他開始學習生物和有關神經科學的課程。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神經學課程即將結束,教授帶他們去參觀了一所專門接收遭受過重度腦損傷患者的療養院。住在這裡的人,好多都是因為小時候差點被淹死導致的腦損傷。

照顧這樣的孩子當然是很難的。孩子剛被送到這裡的時候,家人經常都會來看,慢慢的變成一周來一次,然後幾個月來一次,可能每年只有在病人生日的時候象徵性的探望一下。最後大多數家人都搬家了,似乎離得越遠越好。

聽到這樣的事實保羅很生氣,他覺得父母怎麼能拋棄這些孩子?面對保羅的憤怒,教授很平靜的說:「有些時候,我覺得這些孩子死了還好些。」

這讓保羅對大腦的理解增添了一個新的緯度,我們的生命意義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人際關係的建立,大腦可以賦予我們建立關係,找尋意義的能力。但它同時也可能破壞掉這種能力。

1年之後,拿到了英語文學與人體生物學學位的保羅,也並沒有過多的去考慮工作和事業的問題。學習的動力都單純的來源於求知慾,他迫切的想知道是什麼讓人們的生命充滿意義。

文學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文學的誕生地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他將二者結合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拿到了英語文學碩士學位,但是這篇論文在文學領域卻顯得格格不入,文學研究所關注的太多東西都太政治化,並且反科學。

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確的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想繼續文學研究了,而在醫學中有更多他想要追求的東西。醫學實踐能讓他追尋嚴肅的生理哲學,相比於行動,思考總是顯得微不足道,於是保羅決定放下書本,棄文從醫。

在我看來,天才與凡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明確的目標,並能將其從願望變成現實。

保羅惡補化學、物理和必修的醫學院預科課程,之後如願把自己送進了耶魯醫學院。申請醫學院的流程需要18個月,期間保羅竟然還抽空跑到劍橋大學拿到了科學與哲學專業學位。

在耶魯醫學院,第一次解剖屍體,保羅拿著鋒利手術刀,從頸背一直割到腰部,這感覺不是割開皮膚,而像是拉開了一個順滑的拉鏈,皮囊包裹之下,本來從不得見的筋骨展露無遺。這一刀真是永生難忘,一時間愉悅、噁心、沮喪和敬畏同時湧起,百感交集。

在解剖室最初的幾天裡,確實對保羅的道德觀造成了衝擊。躺在他們面前的屍體,都曾經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打開屍體的胃,看到其中還有兩片未消化的嗎啡,說明他曾在痛苦中死去,或許是孤身一人,手忙腳亂的抓著藥瓶。

再想想看,如果這些屍體捐獻者是你的親人,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被一群20出頭的醫學生給大卸八塊。你會作何感想。就有一位母親同意捐獻了自己的遺體,但是兒子卻接受不了。結果他把解剖到一半的屍體給要回去了。

保羅說如果是我,我也一樣的接受不了。他甚至有一次崩潰的哭了,不斷的道歉,為自己解剖屍體所帶來的罪惡感道歉。

當我們把屍體的手腳剝了皮,剖開心臟,摘下肺葉,這一堆東西還能稱之為「人」嗎?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慢慢都不過是枯燥沉悶的課堂練習罷了,手術室裡的甲醛會讓人胃口大開,看著眼前的屍體,保羅甚至想吃個漢堡包。旁邊乖巧的女生,正在用鑿子鑿一具女屍的脊椎骨,碎片在空中四處飛濺。

這就是醫學院課程的常態,把他們從有著正常人悲歡情緒,對神靈與生命充滿敬畏的學生,變成專業的醫生。醫學院的經歷,也加深了保羅對意義、生命與死亡三者關係的理解。

保羅後來的妻子露西也是在這裡相識的。露西內心充滿了溫柔的愛,有一天她坐在公寓的沙發上看一份心電圖,她看到了其中致命的心律不齊。忽然她明白過來,留下了眼淚。這張練習用的心電圖,告訴她,這位病人已經不在人世了。而眼前的這些線條記錄了從心顫到心跳停止的全過程,讓看懂的人心痛落淚。

醫學院的紐蘭德教授,在他的書中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醫學生在手術室,獨自面對一個心臟停跳的病人。絕望之下,他打開病人的胸腔,試圖直接通過手的擠壓,讓心臟恢復跳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病人撒手人寰。當紐蘭德找到他的時候,年輕人渾身是血,垂頭喪氣的癱坐在地上。

保羅進醫學院的時候,醫學生不允許單獨面對病人,更不可能有機會給病人開胸。不過沒有改變的是獻血之中極富英雄主義的責任感,這才是醫生該擁有的品質。

兩年之後,保羅開始了實習生涯,終於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了。他在這裡第一次見證了生命的誕生,與此同時也親眼目睹了死亡的無情。

他首先去到了婦產科。指導醫生向他介紹了一位產婦的情況,雙胞胎,早產宮縮。一般懷孕周期是40周,可這位產婦才22周。醫生要做的事情是儘量保胎,能讓孩子晚出生一天,就多一些存活下來的機會。

晚上,指導醫生在休息,保羅拿著產婦的檢查報告去向護士請教,護士說著說著突然停了下來,表情凝重。然後轉身去找醫生,緊接著他們一起衝進了產婦的病房。原來是胎心追蹤圖表顯示,胎兒正在遭遇酸血症,情況非常的糟糕。現在必須馬上進行緊急剖腹產。

保羅站在主治醫生旁邊,看著醫生拿手術刀劃開產婦的肚子,前後取出兩個渾身發紫,雙目緊閉,一動不動的孩子。他們太小了,立刻就被送到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兩個小傢伙本來還應該在子宮的保護下發育近4個月,可現在只能靠他們自己了。

保羅輪班結束,回去休息。雙胞胎從子宮被取出的畫面讓他難以成眠。

回到醫院後,他參與了一位正常的新媽媽的生產過程,他站在產婦的兩腿之間,伴隨著尖叫聲,鮮血和不明液體一起噴薄而出。生命的誕生和結束都一樣充滿血腥。之前學到的醫學知識,現在完全不知道該用什麼,只好一動不動的站著。在醫生的指導下,保羅幫助完成了接生,他第一次見證新生命的降生。

他愉快走到等待室,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產婦的家人,一群人歡呼雀躍,互相擁抱,而他就像一個偉大的先知,帶來了勝利了消息。

回到產房,他興高採烈的問指導醫生:「嘿,昨天的雙胞胎怎麼樣了?」

醫生的臉色瞬間暗淡下來:「就在你接生的時候,他們兩個都去世了。」保羅瞬間崩潰。

「這你就受不了了?很多母親明知胎死腹中,依然選擇經歷分娩和生產,而雙胞胎的媽媽至少還有過希望。」

保羅走進病房,雙胞胎的父母在哭泣,和剛剛順利生產的歡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自己也給不出任何有意義的安慰。

是立即進行剖腹產,馬上就讓孩子離開子宮更危險,還是讓孩子留在母親體內遭受酸血症更危險?這完全來自於醫生的判斷,保羅覺得這真是太難了。在生死懸而未決的時候,他的決定就關乎生死。在進入醫院大門之前,生死不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而現在他如此近距離的直面二者。生命轉瞬即逝,容不得多想,他只得集中精力的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不久,保羅從婦產科輪轉到了腫瘤科。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叫做瑪麗同學。在一天夜晚,瑪麗被分配去協助一臺非常複雜的手術。這類手術通常要進行9個小時以上,醫學生就算只是旁觀都可以累到筋疲力盡,對於主刀醫生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對外科醫生的終極考驗。在做手術之前,首先要進行一個檢查,看如果癌細胞已經大面積擴散,那手術就失去意義,可以取消。

檢查的過程中,瑪麗在心裡默默的祈禱:「我實在太累了,上帝啊,一定要轉移啊。」檢查結果出來,確實已經轉移,手術取消了,這對病人意味著最後的希望都將消失了。瑪麗先是鬆了一口氣,緊接著,她感受到自己的心靈被愧疚侵蝕,痛苦不堪,她衝出手術室,跪在走廊上失聲痛哭。

從矛盾與掙扎中的獲得成長與蛻變,是每個醫生的必經之路,內心要承受怎樣的折磨,我們作為旁觀者都無法感同身受。

接下來,保羅將開啟自己從醫生涯,之後又發生了多少直擊心靈的,關於生死的故事呢?

下期節目我們繼續。

您的每一次「讚賞」與「在看」,我都認真的當作是愛!

相關焦點

  • 解讀《當呼吸化為空氣》2、天使的靈魂修煉
    解讀《當呼吸化為空氣》2、天使的靈魂修煉今天繼續為您講述的這個故事來自於作者保羅·卡拉尼什的生命筆記《當呼吸化為空氣》。在掙扎中成長,是每個醫生的必經之路。醫學院的最後一年,大家都要選擇就業。找工作每個人當然都希望事兒少,錢多,離家近點,醫學生也沒有什麼不一樣。保羅的同學一個個都選擇了要求不那麼高的專業。他們在申請醫學院時候的雄心壯志,多半都打了折扣。但也無可厚非,使命的召喚,相比於自己的生活品質,也沒有那麼重要。
  • 《當呼吸化為空氣》講述醫生與癌魔抗爭的生命感悟
    《當呼吸化為空氣》講述醫生與癌魔抗爭的生命感悟 2016年12月16日 08:30:28  來源:中國青年網
  • 薦讀 | 《當呼吸化為空氣》
    「這本書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一讀。」《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當呼吸化為空氣》英文版出版不到一年就暢銷近100萬冊;登頂《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榜單榜首,在美國亞馬遜暢銷總榜位列第一,五星好評;出版後授權英、美、法、德、瑞典、希臘、印度、日本等40個國家和地區,無數人為之動容。
  • 《當呼吸化為空氣》:未知死,焉知生 閱讀時差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卡拉尼什,從他閃亮的履歷看來(獲得史丹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後於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也許算是「棄文從醫」的典範。不過,「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慾,我非常認真地想要探究,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
  • 薦書 這本書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個活著的人都應該一讀
    一切都那麼美好,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他,卻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因為工作的重負,保羅的婚姻開始亮起了紅燈,身體也突然急轉直下,體重急劇下降,背部劇痛,還有間歇性發作的嚴重胸痛。在一次旅行途中,他倒在火車站的長椅上無法動彈。保安來要求他離開時,他連話都說不出來。他第一次絕望地意識到自己可能快死了。確診為癌症後,露西決定留在保羅身邊,和他一起共渡難關。
  • 餘華《活著》:人這一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明天和意外,誰都不知道先來的是哪個,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的珍惜當下。生活很苦,但每個人都在努力前進,當你邁過這個坎兒以後,你會發現曾經讓你覺得生活無望的那些困難,也不過如此。即使人到低谷,也不要輕言放棄,因為人生如此漫長,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不要被一點點挫折所打倒,人生來就是為了體驗世間疾苦的。活著,就像是參加了一場遊戲,你就是人生的主角,你的一生都會行走在路上,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才能迎來遊戲的終結。
  • 捧讀:日語語法學習與分析
    日語雖然也是一個「小眾「語言,但它背後卻是另外一個精彩而豐富的文化,就像其他小眾的產品一樣,因為需要思考,探索,所以才變得只為少數人所擁有。希望這款產品可以在探索世界的路上幫到充滿好奇心的你。,內容推薦為經典小說,音樂賞析,不定期更新的精選內容。
  • "生死學十四講"學習筆記
    生死學提供一種更寬廣存在的基礎,明白原來現在的活著是一種疑問;也引導我們了解另外一種活著的方式,讓「我們的死亡」變成一種「存在」。                                                         餘德慧      閱讀過一遍餘德慧老師作品《生死學十四講》,很受益。
  • 讀書筆記大全:活著讀書筆記
    ,將好的讀書筆記摘抄,大家可以參考範文,總結讀書筆記格式,了解讀書筆記怎麼寫。更多內容推薦: 讀書筆記大全:中外名著讀書筆記摘抄1031篇1101篇讀書筆記大全告訴你讀書筆記該怎麼寫>活著讀書筆記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寫的小說《活著》,《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託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著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著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 最大的錯誤,就是建立了生死理念!(深度解讀)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9)《生死理念如何禍害人類?》人生來就有兩樁大事:競爭生存和準備死亡,再也沒有比怎麼活著和怎麼死去更重大的問題了。人終其一生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該怎麼活著。生存理念是人獨有的問題,其他任何生物都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的一生都在探究生存的意義,直到死去,我們也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因為生存的概念不可能產生意義,我們當然不可能為邏輯不通的生存找到終極的意義。這其實就是說,在我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生存、為什麼生存的時候,生存就已經結束了。人生如同一場沒有規則、目的和意義,甚至連結局都沒有的遊戲。
  •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要記住,能好好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形容人生像大海一樣複雜多變,但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好好活下去。《人生海海》:每個人都要記住,能好好活著,比死更需要勇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人生海海》最經典的句話,讓我們都能勇敢面對生活。
  • 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傲遊筆記、為知筆記哪個好用的科學解讀
    網上有太多人在問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傲遊筆記、為知筆記哪個好用的問題,筆者也大致瀏覽了一下答案發現都是完全從回答者自我出發,而非從問者出發。因此基本導致答案都是自說自話。而並沒有解決問者的問題。
  •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活著的權利
    商丘有一個早產的胎兒,家人以為是死胎,準備拿回家按老家的風俗埋掉,但剛走到醫院門口孩子爸爸聽到袋子裡傳出了微弱的哭聲,孩子爸爸趕緊把袋子解開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渾身發紫手腳在動的孩子,爸爸飛一般的跑回了醫院,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孩子還是變成了重度腦癱,讓人真心疼,如果一開始醫院告知家人生出來的孩子還活著,孩子是不是就有活著的機會,家人是不是就可以第一時間搶救孩子,而不是醫院自以為的家人不要了,覺的沒有救治的必要了就把孩子裝在一個塑膠袋子裡兩個小時之後家人發現這個孩子還活著
  • 深刻解讀餘華《活著》,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身為救死扶傷的醫生,居然理都沒理,黑著心喪盡天良麻木不仁地抽乾了這個孩子的血,直到孩子說完頭暈倒下死了,居然也沒有作為,不過得了同行醫生漠然的評價「胡鬧」二字。他的女兒鳳霞,乖巧懂事,卻因為發燒沒錢看病,最後變成聾啞人。長大一些了為了弟弟能夠念書,送去一對老夫婦家裡伺候人。
  • 每日好書分享:《活著》,生活不易,人都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不順心,感情受挫,家人朋友意外離開...無論哪一件,都有可能瞬間將你擊垮。大家好,這裡是每日好書分享,今天分享的是餘華的作品《活著》,生活不易,人都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餘華,祖籍山東,生於杭州。
  • 《海錯圖筆記》(青少版),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博物達人」
    聶璜是個對海洋和生物特別感興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間,海禁開放,他便從錢塘老家來到今天的台州、溫州一帶,後來乾脆雲遊四海,從河北、江浙一路到雲南、廣西,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個遍。他每天要問一千個「為什麼」,這也為什麼,那也為什麼,作為受過幾年教育的人,我時刻警告自己絕不爆炸,要耐心地回答每個問題,不能辜負小孩子的好奇心,但是答案永遠趕不上問題。好好的長假,我本來可以躺在床上安享假期,誰知會落得如此下場。
  • 《活著》讀書筆記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
  • 外科醫生當選臺北市長,臺灣見過最多生死的人,你該聽聽他的「生死智慧」
    這個案例聽起來很神奇,我每次都說這是現代醫學的奇蹟。一個人經歷了4個小時的CPR,九天沒有心臟功能,還能救回來。人生的結局只有兩種:插管和不插管,但都是死。你問我,什麼是死亡?我的回答是,怎樣才算活著?你問我,什麼是人生,我的回答是,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人一定會死,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追尋一個問題,這就是人生。
  • 孟京輝《活著》為文學名著改編提供了話劇範本
    [導讀] 拿出《活著》的孟京輝,面對北京媒體「先鋒」轉型的揣測,他無疑報以警惕。而觀察他近年來對「先鋒」的解讀,已經從技法上的追求,更強化態度上的堅守。點睛之筆是苦根的終點,這位七歲外孫的生死,由姥爺福貴演繹出兩種結局,似乎在向張藝謀和餘華的兩個結局分别致意。全劇隱忍中煽情隨處可見,卻不執迷;活報劇的群戲頻繁駕到,時而搶戲。該素時素,人物時空對立,交叉敘述;能葷時葷,角色面具穿插,此起彼伏。在一臺關乎死亡的盛宴中,以誇張與簡約、熱烈和落寞不斷交替的口味調和著死亡的美感與力不從心,三小時下來,居然讓人毫無倦意。
  • 人為什麼活著,你想清楚了嗎?
    這樣的疑問,不光如此,在古代很多人包括當時很厲害的哲人甚至國王也都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外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為何這個問題如此困擾人類呢?因為他提出了一個跟每個人都有關係的屬於人的本源的問題,即「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是來幹什麼的?還有我們到哪裡去?」,這個自人類誕生之初就已經在人類的內心存活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解答的好或者解釋的清晰,那我們的人生就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