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聊點啥呢?兩天天氣特別冷,風特別大,人一到這種時候就特別想吃熱乎的東西,我家樓下剛好有個呷哺呷哺,所以我前天晚上頂著寒風就下樓吃了一頓,味道怎麼樣先放一邊,關鍵是熱熱乎乎的那種感覺,一個人一個鍋還挺方便的,小編覺得是一種冬天的小確幸。
有點寫遠了,不過今天寫的真是跟火鍋有關的話題,呷哺呷哺,大家都知道嘛~臺式小火鍋,臺式涮涮鍋,日語也有呷哺呷哺這個詞,指的也是火鍋,所以我在想他們兩個是不有什麼淵源。有說呷哺呷哺是從日語音譯過來的,也有說呷哺本來就是閩南語。小編覺得這個倒是無關緊要,關鍵是日本的呷哺呷哺從哪來的?
呷哺呷哺,的確是來自北京的涮羊肉,二戰結束以後才漸漸傳入日本的,最早是在鳥取縣鳥取市的一家料理店出現,一位店主曾經在北京吃過涮羊肉,他回日本之後就推出了這種把肉和菜煮在一起的湯鍋,因為日本人比較少吃羊肉,就改成了牛肉湯鍋,沒想到很快風靡日本,這個可以說是呷哺呷哺的雛形,但當時還不是叫呷哺呷哺,因為當時寫的是那種你一看菜名就知道烹調方式的菜名,雖然當時很受日本人歡迎,但是還沒有到達網紅的程度。
但是關鍵時刻怎麼能少了會做生意的大阪人呢,大阪市有一家本來是做牛排的飯館,現在也開著,現在的看板上寫的是呷哺呷哺元祖店,也就是說是呷哺呷哺的源頭,就是這位三宅老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受到了當時還是新生事物的牛肉湯鍋的啟發,他又鑽研了北京涮羊肉的蘸料,之後將兩者相結合,推出了以涮牛肉為主的涮涮鍋,也就是後來的呷哺呷哺,而且當時用的還是銅鍋,關鍵是當時叫什麼好呢?有一天,這個三宅老闆看到店員在後廚把白色毛巾涮來涮去的樣子,心裡想:這不正是牛肉在清湯裡被人用筷子夾著涮來涮去的樣子嗎?而且水盆裡譁啦譁啦的聲音多有節奏感啊,多好聽啊,當時森然老闆就拍板宣布菜名就叫呷哺呷哺,不過當時店員都覺得這個名字好搞笑,就像我們用譁啦譁啦當菜名一樣滑稽,但是就是這個名字意外的走紅了。據說每天排隊吃呷哺呷哺的時刻平均要等一到兩個小時,而且這家店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店,直到現在也是食客們的打卡聖地,因為畢竟是呷哺呷哺的元祖店吧。
不過這位三宅老闆的過人之處還不是這個,我比較佩服他的一點是他雖然註冊了呷哺呷哺的商標,但是允許大家使用呷哺呷哺這個名稱,而不是專屬哪家飯館兒的,這才有了呷哺呷哺的今天,他不是作為某一家飯館的菜式,而是作為日本料理的一種佔有一席之地。
據說呷哺呷哺先是傳入臺灣,稱為日式涮涮鍋,同時被改良成為一人一鍋的形式,然後又從臺灣傳回到大陸。也就是說,中國的涮羊肉到了日本衍生出呷哺呷哺,現在又回來了,大家想一下是不還挺有意思的,語言也好,食物也好,其他都不是割裂的,他的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時光流轉。
其實日本食文化真的還有挺多有意思的細節,你有什麼建議或者有想了解的,關於日本的食物話題,也可以在評論處或者私信告訴我~那好吧,這次就先告一段落,我們下期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