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散盡寒意濃,恰逢今日已立冬。
今天是11月8號,也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冬,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相信有很多小夥伴都和小編一樣對立冬和冬至這兩個節氣傻傻分不清,搞不清它倆到底有什麼區別?以及這兩個節氣到底是哪個該吃餃子?下面就讓我來為你解答下吧!
首先,立冬,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度。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度19分,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度47分。立冬過後,日照時間想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立冬,立冬,冬天已立。立冬意味著正式進入寒冷的冬季,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立冬的時節,水已經能夠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野雞一類的大鳥也就不多見了,但在海邊呢,卻可以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顏色非常相似的大蛤,也因為這個原因,古人們浪漫的認為雉雞在立冬過後就會變成海邊的大蛤,聽起來是不是充滿了傳說色彩呀?
那麼立冬為啥要吃餃子呢?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我國過去是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用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既要養精蓄銳又要增加食補,來增加冬季的身體免疫力,冬季天氣寒冷,人體需要各類營養攝入,而餃子在製作過程中搭配合理,有肉有菜,營養豐富。「餃子」又同音「交子」,代表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在立冬,餃子可謂是標配了。
再次,冬至,和立冬一樣,既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太陽黃經達270度,於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交節。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冬至,又被稱作「小年」,「亞歲」。相比立冬,冬至臨近年關,我認為其更像是冬天與春天的交節。在古代民間,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每到冬至,在外漂泊的人們都要回家過冬節,正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那麼餃子也是冬至的主要食物嗎?
答案是,是的。吃餃子已經成為多數中國北方人冬至的風俗了。每到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是醫聖張仲景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到後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模仿著做,用來驅寒。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過節都吃餃子,山東滕州一帶的人們在冬至會吃羊肉、喝羊肉湯,也代表給自己帶來好運。而在南方,冬至之夜,人們會煮赤豆飯來吃,為的是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總之,不管是立冬,還是冬至,人們都會吃餃子,來達到驅寒的作用。
其實我認為,在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裡,吃什麼都不重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最重要啦!在外漂泊的人回到家裡,家人團聚在一起,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吃著餃子,聊著天,分享著自己有趣的事,我覺得是最幸福的事了!
最近氣溫逐漸降低,大家的羊肉湯和熱騰騰的餃子都要安排起來了。大家覺得在寒冷的冬季有什麼溫暖的好吃的食物在評論區裡分享給大家哦。好了,不說了,小編要去吃餃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