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註:
訪談人物與創業公司介紹:於威:歷任《經濟觀察報》總編助理,現代傳播旗下的《生活》與《東方企業家》總編輯,搜狐網總編輯、副總裁,《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出版人、現代移動數碼副總裁,如今微在創始人。
微在(WeZeit):聲稱要「幹掉無趣」。有網站,有微博,微信,還有蘋果、安卓客戶端。
什麼?於威創業竟然做了這個?
9月11日那天,我見到了曾經在經濟觀察報、搜狐的領導,如今"微在"的創始人於威。我想搞明白的就是為什麼於威團隊創業推出的是聲稱要「幹掉無趣」的「微在」(WeZeit)。
先交個底,我從十年前大學實習到畢業後工作都受到於威團隊在經濟觀察報、現代傳播和搜狐的影響,五年前在香港讀書時定期靠許知遠在港大訪學時救濟吃大餐改善生活。交底是想說我對這個團隊還算熟悉,所以聽到於威團隊做創業項目「微在」,要做中國的BuzzFeed時,我驚呆了。如果說於威,許知遠,張帆要做中國的Business Insider,那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的,但是這個團隊創業要做得是被美國嚴肅媒體認為是「literally」阿貓阿狗網站的BuzzFeed,反差對比還是太顛覆了。
於威介紹了這樣創業選擇的原因。這個選擇正好可以用「微在」(wezeit.com)的名字去解讀,WeZeit,一個英文加德文的組合,意思分別是「我們+時間」。從當年的經觀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5年,時間易逝,但時代精神(Zeitgeist)卻在傳承。
可以說2001年創刊的經濟觀察報,尤其是其中的觀察家版塊開創了一種文體,那是中國傳媒界此前少見的寫作手法。
說早期經觀觀察家版面的眾多作者如許知遠、晏禮中、黃一琨、黃鉳堅、黃繼新、鄒波、李翔等人在經濟觀察報開創並堅持了一種寫作「文體」並不過分,而一種「文體」對新聞的重要性就好像後來演化出的企業「調性」、「基因」等等一樣。
於威等人2005年從經觀離開創辦《生活》,做了(顛沛流離的)單向街書店,到網際網路門戶搜狐做總編輯,再到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做出版人,再到移民德國,然後又為了摯信資本投資單向街回國創業。
去年摯信資本要投資單向街,而單向街的團隊有一群資深媒體人,這放著不用實在太可惜了。於是這就變成了那個「哥有錢投得是團隊」的老故事,想像去年底的投資談判場景是這樣的:
摯信李總:我想除了單向街再多投點,你們都是資深媒體人,你看要不再弄個媒體吧。
於威;好,我琢磨做什麼。
喝醉的許知遠:我的酒呢……
(本對話純屬臆測,但許知遠那天確實喝醉了)
做微在而且不諱言是中國BuzzFeed
有了摯信的投資,他們有了美夢中的熟悉場景:面對一大筆錢,人們託著下巴,思考一個幸福的話題:這麼多錢到底該怎麼花才好呢?
做類似Business Insider、Huffington Post這些網站都曾經被討論過,在Copy 2 China的大潮中,這樣的場景並不稀奇甚至時時刻刻都在各地上演。對那些外國已經證明了的商業模式,於威團隊都有暢想,但是討論過後卻總缺少想要行動的刺激和衝動。
緊接著刺激的事來了。這個團隊竟然決定做BuzzFeed樣的「微在」,這就是讓人從託著下巴到驚掉下巴的時刻。
但是,想想「時代精神」,什麼才是這個時代的新「文體」?這個時代,什麼文字能聚攏到如當年閱讀經濟觀察報那樣的年輕群體?15年時間,從平面到網際網路再到社交與移動,「(傳統平面媒體)品牌已經被網際網路消除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經不看新聞最初來源,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於威覺得BuzzFeed的傳播方式就是如今的「時代精神」需要的內容,於是就有了「微在」。
在於威看來,傳統媒體人轉型網際網路可能的一個障礙是背負的傳統太重,思維定勢總是在暗中左右決策,而網際網路的發展不是漸變而是突變,如果不下定決心斷舍離,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面向過去而不是未來的產品。生於社交媒體的一代新人,他們的語境中根本就不存在傳說中的媒體重鎮,他們接受分享的方式,也常常超越「媒體人」的理解範疇,「大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正確的「大事」,如果「打開方式不對」,沒人理會不是用戶的問題。很多當初被看到幼稚不能稱為正經事的創新,後來變成日常,這樣的例子還少嗎?要做一個面對未來的媒體,立足點放在哪裡是個重要問題,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儘量去理解next generation,不如在行動上先和他們混到一起。
當然,於威及其團隊的經歷以及創業的準備對「微在」的讀者來說,並不重要。如此介紹,只是向知道這個團隊的媒體人並且好奇於威團隊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解讀。
接下來的問題是:「微在」做得在中國能行嗎?
既然提到了「時代精神」,那麼這個時代精神是微在團隊能掌控得了的嗎?於是,又到了「臭名昭著」的年代劃分法。儘管李寧那「你不了解90後」的營銷案例幾年前就已慘敗,但當下又有一股潮流認為「只有90後才能了解90後」,「你不是那個年紀,理解不了」。
別的領域不多說,一個簡單問題是:無論是Buzzfeed還是當下當紅的青年先鋒文化的Vice,他們的創始人多大年紀?Vice的三個創始人,一個69年,兩個70年,Buzzfeed的創始人Peretti是74年,總編輯Ben Smith是76年。
如果就此推翻年齡決定論的大前提,又該如何討論「微在」的發展路徑?
如今的微在團隊只有15個人,部分業務還與單向街品牌有交叉。這15個人包括了編輯、設計、技術、推廣,要負責的有微在的網站更新,蘋果、安卓客戶端,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對外合作和線下活動。今年2月26日上線的微在公眾號,6個月的時間訂閱數超過了10萬。這對錯過了微信爆發期的創業者來說,成績還算不錯。微在到今年年底的目標是用戶達到100萬。
也因此,我認為如果微在不盲目擴張,那發展路徑可以用穩紮穩打去形容。畢竟這是一個有標的的創業,對比美國Vice今年預計5億美元收入,BuzzFeed也有1.2億美元收入,微在瞄準的市場錢是有的,微在的團隊也是網際網路、媒體、設計的行家裡手,投資者摯信也不著急,那何必用發展路徑提前揠苗助長呢?
視頻是業務成長中的變革增長點(Pivot)
BuzzFeed內容的三條支柱是「List,Video,Quiz」,「微在」在榜單和「猜謎」領域已經布好局。對榜單的熱愛成就了傳統媒體的福布斯富豪榜、財富500強、胡潤富豪榜,而微在力圖成為「media of the social media」(社交媒體的媒體),它在製作什麼樣的榜單?
BuzzFeed有著名的阿貓阿狗榜單圖,而微在的榜單既有「16具口香糖的屍體#巨美有品」也有「18件只有不愛睡覺的夜貓子才會明白的事」,還有「44條新聞告訴蘇格蘭人:獨立會死得很慘」。面對這樣跨度的榜單,我的感慨是:如果人們不能及時刷新自己的思想接觸這種「時代精神」下的新「文體」,那真是少了一種接觸新信息的方式。
比如蘇格蘭這件事,一方面是舊方式的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在英國留學、生活多年的微在內容主編張一帆操刀精煉總結,你選擇讀哪個,讀了之後,你更願意去分享哪個呢?
張一帆還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聖經中的十誡也是榜單」。在這個理念和文體操作下,微在生產的文章,成就了「病毒新聞實驗室」的稱號。用榜單的方式幹掉無趣,方便傳播,挺好玩。
在我看來,中國版的Buzzfeed未來的Pivot點就在視頻業務上。榜單、Quiz對用戶聚合,原生廣告的想像模式發展都很清晰。但在視頻業務上,中美視頻環境差異巨大,建構其上的商業模式大不相同。即使是YouTube上最大的視頻網絡Vevo、Fullscreen,在中國的視頻創業者幾無借鑑可能。而對Vice之前的收購交易選項之一竟然是讓Vice有一家電視臺,這在中國更是七重夢境之外的事情。
微在正確選擇了先確立自己的「文體」,而視頻這件事如果一著不慎,那結果就真是萬萬沒想到了。慢慢來,畢竟手握用戶的Pivot才底氣十足。
作為媒體行業分析者,這麼早就討論微在商務模式之上的變革增長Pivot那是拔苗助長之外的杞人憂天,照舊是摯信不急,於總不急,這麼無趣的部分,就留給其它人分析吧:)
(Disclose:本文作者韓巍供職於財新傳媒戰略發展部,本文不代表其所供職機構觀點。)
歡迎投資與媒體業的朋友添加作者微信 hanweiart 探討指正,也歡迎各位搜索"media007"訂閱微信公眾號「新聞別動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