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是怎樣玩轉病毒式傳播的?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年初,字節跳動的XX頭條對外宣布,與美國新聞聚合平臺BuzzFeed達成內容授權協議,未來將在XX頭條App等平臺向國內用戶發布BuzzFeed的視頻內容,包括美食欄目Tasty、旅行頻道Bring Me等。熟悉美國娛樂文化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這個內容創業網紅BuzzFeed。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個社交化內容的鼻祖,傳媒行業的顛覆者和病毒式傳播的締造者。

一、病毒式傳播萌芽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渠道已為主體,以社交媒體為主的信息獲取方式優勢明顯。據我所見,最值得關注的是信息聚合平臺之一是BuzzFeed。可能你還不太了解它,但你一定知道三年前火爆網絡的「裙子藍黑還是白金」就出自BuzzFeed。

「瘋狂的裙子」

BuzzFeed創立於2006年,但這家公司的故事要從2001年的「耐克事件」講起。BuzzFeed的創始人Jonah Peretti要求耐克工廠在他的鞋子上印「sweatshop」的字樣被拒以後,他將自己與耐克的對話通過郵件發給十二位朋友,這十二位朋友再轉發給其他人,一傳百,百傳千,最後全美竟達到數百萬人的閱讀量。這大大超出了Jonah Peretti的預期。通過這個事件,分享和病毒式傳播在他的大腦裡埋下一顆種子。

BuzzBot即時消息客戶端是BuzzFeed實驗室研發的第一款產品。它通過算法檢查數百個博客並給用戶發送當天最熱門的事件信息連結。然而隨著用戶的增多,BuzzBot感到「疲勞」,每天給每個用戶推送最熱事件實在是太辛苦了。於是BuzzFeed轉而建立了一個網站,將BuzzBot每天發現的信息連結發布在網站上。

根據Jonah Peretti所說,他覺得BuzzBot幹的不錯,但是需要一個人來幫助它構建連結框架會更好。

不久,第一個編輯Peggy Wang來了。她現在是BuzzFeed的編輯總監,幫助BuzzBot管理日常連結。起初,BuzzFeed每天會發布五六條連結,其中一部分是BuzzBot的功勞,另外的則是出自Peggy Wang之手。

BuzzBot

早期BuzzFeed的大多數分享都是基於朋友之間。當這個網站慢慢地吸引用戶以後,博主們開始從BuzzFeed中尋找自己想要的資源了。到了2008年4月,BuzzFeed月收入達到了60萬美元,而且帖子經常被知名博主們引用。與此同時,原生廣告的創意為其籌集了350萬美元。後文將會有所涉及。

BuzzFeed關於原生廣告的融資PPT頁

二、製作熱門內容和話題

從Jonah Peretti與耐克工廠之間的郵件到BuzzBot,再到最新版本的BuzzFeed。Jonah Peretti一直在尋找病毒式傳播的「秘密」

BuzzFeed最先在網絡上瘋傳的帖子叫做「災難中的女孩(Disaster Girl)」。在一棟被大火燒毀的房屋前,一位小女孩露出詭異的笑容。另外編輯們把女孩的照片截下來並把她放在其它的犯罪現場,女孩詭異的笑容在不同場景裡毫無違和感。在此事件裡,BuzzFeed不僅僅是尋找最流行的話題,而且還參與製作熱門話題。

災難女孩原圖

災難中的女孩PS照

隨後,BuzzFeed發現了另一個網絡流行殺器-萌寵。

事實證明我們是無法抵禦喵星人和汪星人的可愛。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們的照片是分享給朋友和家人的最佳素材。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BuzzFeed的軟體工程師為了迎合用戶,在App裡面安利的遊戲或在離線模式下,都插有貓的身影。

在社交網絡的早期,人們討論的都是關於幽默段子、萌寵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些帖子是你無法抗拒分享的,這也就是BuzzFeed起手的話題。

BuzzCat

隨著時間的推移,BuzzFeed也找到了他們的看家本領-盤點。在網站上,65%的病毒文章均為盤點性質。這類文章讀者可以一掃而過,有著極強的分享性。

他們擁有超過300人的運營團隊,這些人每天會產出400份類似「裙子藍黑還是白金」、「十大最受歡迎的萌寵」「6個曾自稱與外星人交配過的人」等老少皆宜的盤點話題。

BuzzFeed以其通俗易懂的內容和簡單粗暴的「標題黨」製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病毒式傳播。就像「瘋狂的裙子」一樣,突然有一天,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討論裙子的顏色。這場辯論就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BuzzFeed在很短的時間內都無法應對擁擠的網絡流量。

總而言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標題黨」、盤點文章以及大量配圖是病毒式文章的共性。

BuzzFeed毀掉你一天的19種可愛行為

從「災難中的女孩」到「萌寵」再到「瘋狂的裙子」,BuzzFeed在不斷的找尋著屬於自己的病毒式文章。

三、打造讀者喜歡的社交內容

近幾年,XX頭條可謂是國內移動媒體的典範,但它的文章流量多少取決於平臺給它多高的位置。而BuzzFeed的文章權重更多的是用戶的關注度決定。因此BuzzFeed的增長戰略核心是關注值得分享的內容。由於文章流量來源是社交分享而不是通過搜索,所以BuzzFeed的編輯不必做SEO的奴隸。

以下是BuzzFeed的編輯們遵循的「分享黃金法則」,與大家共勉:

1.不耍小聰明,讀者不喜歡被玩弄。

2.做自己,內容更應該展現自己特點。

3.比起你的讀者,你應該更願意分享自己的內容。

4.不斷的試驗,找到更優質的內容。

在最初,BuzzFeed同樣也太過專注於谷歌搜索數字。直到有幾位用戶在給Jonah Peretti的 Email裡提到:我今天很難過,在BuzzFeed裡找不到任何可以分享的好內容。

此時,Peretti發現了自己的啊哈時刻與其通過複雜算法找到用戶可能會喜愛的文章,不如反覆審查首頁留住用戶。

這個啊哈時刻使他明白了人為因素對於熱門內容的重要性。之後BuzzFeed採用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其他媒體是以自家網站首頁為生的話,那BuzzFeed則以所有社交網絡的信息流為生。說得更浮誇一點:其他媒體只是在優化文章的展示次序,而BuzzFeed優化的則是人心。

BuzzFeed首頁

四、讓內容成為最好的廣告

原生廣告是一個2012年新提出的概念,沒有人可以給原生廣告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各界眾說紛紜,BuzzFeed的總裁Jon Steinberg說:

「當你用內容的形式並冠以該平臺的版本,就是一種原生廣告,比如,在推特裡面,它會是一則推特,在Facebook裡面,它會是一則新的狀態,在Buzzfeed裡面,它會是一則報導。」

「你不知道的20件非法行為」(探索頻道廣告)

某音原生視頻廣告讓品牌與用戶的溝通變得越來越有趣和充滿想像力。視頻廣告商之一愛彼迎(Airbnb),通過某音式的轉場和剪輯,炫酷的視效與音樂互動,大大增加用戶對愛彼迎的好感度。而BuzzFeed一直以來都是「原生廣告」的好手。

某音的原生廣告(雪佛蘭、愛彼迎和哈爾濱啤酒)

對於BuzzFeed,原生廣告的誕生是線上廣告的重大改革。在BuzzFeed的原生廣告裡,儘管已經被標註為品牌商,但依然很難分辨是原生廣告還是普通文章。當我們讀完整篇文章以後,才會漸漸發覺到這是條廣告。令廣告商興奮的是,在廣告競爭越來越貴和無效的廣告展示越來越多之中出現一股清流。

在BuzzFeed裡,他們的廣告不僅僅會展示給用戶,還會被用戶分享。同時BuzzFeed推廣更依賴口碑,良好的口碑取決於固定用戶和優質內容。你在BuzzFeed中的內容足夠好,分享的足夠廣,俘獲的粉絲足夠多那麼內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在推廣上不用花一分錢。因為BuzzFeed創造了一種廣告傳播的高階模式。

五、科技含量的傳媒公司

BuzzFeed是一家新聞媒體公司,但它更像是一家矽谷技術公司,更加強調「讓數據和技術說話」。正如前文所講的BuzzBot追蹤和分析哪些內容傳播得最快一樣,Jonah Peretti和他的員工也在仔細的衡量分析網站上發生的事情。

瘋狂的裙子POUND的分析圖

BuzzFeed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近兩百人的軟體工程師,有專門負責數據分析的團隊。他們跟蹤測量在社交平臺上被分享的數據,利用數據和工具進行標題優化,並測試組合不同的標題和配圖效果。編輯可以反覆斟酌替換找到最有效的組合,並通過監視早期流量和社交活動來幫助編輯們鎖定最受歡迎的內容類型。

目前,BuzzFeed每個擁有數千萬人分享的內容以及超過兩億的獨立訪客。而在這背後,起到強大支撐作用的是一項叫做POUND的技術。

POUND是Process for Optimizing and Understanding Network Diffsion(優化和分析網絡傳播處理器)的縮寫, 是一款捕捉內容如何在社交網絡傳播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分析內容傳播方式和路徑,從而更好的幫助BuzzFeed確定內容投放。它能夠有效通過社交網絡甚至是點對點的分享(Email或Gchat)對不同分享者的傳播進行追蹤。

通過Pound處理的大數據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充分地挖掘它們能夠幫助BuzzFeed更好的理解數據,理解用戶和理解社交網絡。BuzzFeed擁有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把技術和內容深度結合,對發布的每一條信息進行追蹤,及時修正搜索效果差和分享次數少的內容,為用戶提供最優質、最受歡迎的文章類型,有的放矢的打造精品內容。

BuzzFeed的POUND技術

六、最後的思考

或許我們展望BuzzFeed的未來時,《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反思總結得最好:

在2015年,成為一家大型新聞機構究竟意味著什麼?關鍵是錢?是人?是文章數量?是增長潛力?還是文化關注?MTV、《時代周刊》和《今日美國報》都曾獲得過不同形式的市場支配地位。

《今日美國報》證明了自己在報紙行業的影響力,但它的格局卻受到了印刷媒體自身的限制。MTV已經失去了影響力,它被自己在財務上取得的成功所改變,喪失了初期的遠見。《時代周刊》早已徹底改頭換面——數十年來,《時代周刊》一直擁有巨額的利潤和巨大的影響力,但它現在也在主動適應網絡社會。在如今這個時代,BuzzFeed才是眾多網站爭相模仿的對象。

當然,BuzzFeed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它做了什麼或者他沒做什麼。技術在改變,在某個角落,可能有另一個小團隊,另一套想法和另一中新方法出現。

參考:

http://urbanlegends.about.com/library/blnike.htm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buzzfeed-jonah-peretti-interview-2012-12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5/04/the-eternal-return-of-buzzfeed/390270/

 

本文由 @增長那點事兒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挑戰訂閱模式,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收購《赫芬頓郵報》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周報記者:蘇樂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時間11月19日,美國最大新聞聚合網站之一、號稱美版"今日頭條"的BuzzFeed宣布,該公司已同意以股票形式收購Verizon Media旗下的《赫芬頓郵報》(The Huff Post)。這筆交易將會成為數字媒體領域的重大事件。
  • 野心勃勃的BuzzFeed為何在國際市場接連受挫?
    BuzzFeed的全球化戰略已在不斷縮緊 圖片來源:The Ringer BuzzFeed以「病毒式傳播 BuzzFeed通過小測試和盤點文章打造病毒式傳播內容 圖片來源:BuzzFeed 參考連結: 1.https://digiday.com/media/buzzfeed-puts-its-germany-business-up-for-sale-signaling-curtailed-international-ambitions/ 2.https://digiday.com/media/buzzfeeds-cutting-business-internationally-reorgs
  • 大公司頭條:今日頭條將引入 Buzzfeed 自製視頻內容;滴滴在成都...
    今日頭條將與網絡媒體公司 Buzzfeed 合作,把視頻內容引入中國。據彭博社,Buzzfeed 計劃把自己平臺上的視頻欄目放在今日頭條上播放,包括快速美食製作欄目 Tasty、旅行欄目 Bring Me 等。
  • 請收下BuzzFeed的盈利模式轉變經驗
    此外,Buzzfeed常年關注什麼內容更能刺激用戶分享,並且在用戶行為預測上也累積了一定經驗。BuzzFeed早期注重的是讓用戶向好友分享內容,現在則可以沿用數據驅動的模式去設計內容與產品,從而刺激用戶購買、交易,或是開始一趟旅行。BuzzFeed拉動銷售的能力從旗下的美食品牌Tasty的成功中可見一斑。
  • Pound:BuzzFeed的網絡傳播優化與理解流程
    Pound是一種捕捉BuzzFeed內容如何在社交網絡上傳播的新的專利技術,可以分析內容的傳播路徑和方式,從而幫助網站更好地確定內容投放和傳播途徑,Pound是Process for Optimizing and Understanding Network Diffusion(網絡傳播優化及理解流程)的縮寫。
  • 以feed流掘金B端,誰是下一個今日頭條
    凡是不夠好的終究會被摒棄,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人找信息變為信息找人,無論是今日頭條、UC頭條、百家號、抖音、快手、還是淘寶天貓,都在通過feed流以人為中心,將資訊、視頻、商品送到你的面前,而且,它們推給你的也正是你所喜歡的、想要的,基於大數據和AI,它們比你媽可能還更了解你。
  • 擅長製造網絡熱點的Buzzfeed,第一次印刷了一份「報紙」
    看上去,這份12頁的Buzzfeed報紙倒是挺符合它的調性。粉紅底色、大字、富有衝擊力的漫畫式封面,封面故事的主題聚焦於曾經引發巨大社會爭議的「Momo挑戰」——一張誇張驚悚的臉,最早來源於日本藝術家Midori Hayashi的作品鳥女雕像,而頂著這個頭像的帳號在社交網絡上教唆兒童自殘甚至自殺,隨之擴散為網絡上的熱點事件。
  • 字節跳動欲出售海外版頭條「Topbuzz」 官方不予置評
    9月26日,據外媒報導,字節跳動正在洽談出售今日頭條海外版Topbuzz,對此,字節跳動方面不予置評。今日頭條vs Topbuzz報導指出,字節跳動正在與包括美國媒體公司在內的少數潛在買家進行談判,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達成了協議。
  • 會員制度對BuzzFeed News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本文將分析在此背景下滋生的BuzzFeed News會員制度會面臨怎樣的未來,而會員制度對於BuzzFeed News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在2017年12月,BuzzFeed CEO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重新制定了BuzzFeed的策略,其中包括之後將專欄中的BuzzFeed News獨立為一個新聞網站。
  • 於威的「病毒新聞實驗室」,想做中國的BuzzFeed-虎嗅網
    作者註:訪談人物與創業公司介紹:於威:歷任《經濟觀察報》總編助理,現代傳播旗下的《生活》與《東方企業家》總編輯,搜狐網總編輯、副總裁先交個底,我從十年前大學實習到畢業後工作都受到於威團隊在經濟觀察報、現代傳播和搜狐的影響,五年前在香港讀書時定期靠許知遠在港大訪學時救濟吃大餐改善生活。交底是想說我對這個團隊還算熟悉,所以聽到於威團隊做創業項目「微在」,要做中國的BuzzFeed時,我驚呆了。
  • Gigacircle:用「直銷式」的推廣模式顛覆今日頭條
    Gigacircle 就是用這套類似直銷的機制,讓用戶在網站上發文章,同時為了賺錢,用戶會瘋狂的把文章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吸引自己社交媒體上的好友閱讀文章,同時又發展了下線。社交媒體上只要有好文章,傳播的速度類似病毒的速度,一下就能夠在整個網絡上傳播開。
  • 今日頭條信息流廣告怎麼投放?京狐在線今日頭條投放
    今日頭條,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應該不陌生,尤其是一二線城市,使用率非常較高,今日頭條廣告更加的原生態,把廣告對用戶體驗的影響更加深刻,以下就跟著京狐在線一起來看看今日頭條推廣效果怎麼樣。
  • 推薦之二:珠海今日頭條推廣神馬推廣
    珠海今日頭條推廣神馬推廣 6.4.5 計劃輔助 // 146 第7 章今日頭條優化實戰 // 151 7.1 今日頭條競價原理 // 151 7.2 拆解影響優化效果的因素 // 154 7.2.1 營銷漏鬥分環節拆解 // 154 7.2.2 展示階段影響因素 // 156
  • BuzzFeed線上業務年收入達3億美元 媒介+電商或成新趨勢?
    憑藉這些,BuzzFeed一度風靡社交網絡,被稱作「美版今日頭條」。也有人說它是「社交化內容的鼻祖,傳媒行業的顛覆者和病毒式傳播的締造者」。近年來,BuzzFeed利用媒體平臺發展電商經濟的做法,同樣引發業界關注。現在,BuzzFeed的讀者可以在該網站上,像其他電子商務平臺一樣,購買內容推薦的產品。這一功能是BuzzFeed與其電商平臺構建合作方Bonsai共同開發的。
  • 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收購營銷實驗室Kingfish,大舉進軍社會化營銷...
    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收購營銷實驗室Kingfish,大舉進軍社會化營銷領域!隨著在Facebook約會應用程式沒有取得成功,Kingfish實驗室建立了一個數據服務,這個服務可以優化Facebook的廣告。現在
  • Buzzfeed公布十大最糟糕標題
    作為標題界的大神,Buzzfeed一出手,那些輕鬆又兼具「爆點」的標題就帶動文章,成為各社交平臺上的轉發利器。不過,Buzzfeed也有失手的時候,某些標題的「僵化」套路導致轉發量長期墊底。
  • 今日頭條「抗疫」專題功能拆解
    本文對於今日頭條「抗疫」專題頻道功能進行了拆解和細化,分析了今日頭條是如何通過切入用戶需求,提高用戶增長。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對所有人群都易染,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潛伏期一般是14天的特點。截至2020年5月,病毒已經傳播6個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300萬,由於持續時間之長,傳播範圍之廣,因此稱之為疫情。二、抗疫頻道今日頭條是一款基於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導航欄是頭條頻道,用戶可以自定義選取頻道,可以按圖索驥。
  • feed流設計:那些謀殺你時間APP
    微博、微博、知乎、今日頭條,為什麼我們媒體在這些APP上花費的時間總是很多?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所致?通過文章來一窺究竟吧。拿起你的手機,看看微博、知乎 、今日頭條 、微信朋友圈……. 謀殺我們多少時間?它們為什麼有這樣的魔力?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從結構來看,這些社交和資訊類app中,都使用了feed流。
  • 今日頭條,能讓我們看見怎樣的世界?
    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她每天依然吸取著海量信息,見縫插針的碎片化信息和沉浸式的深度內容都有必要,她關注大眾喜好的美食、娛樂,也專注寵物、國風等小眾喜好,在被動接收平臺推薦信息的同時,也願意主動搜索打開更多未知的世界。其實,小Q和9妹都是今日頭條上億用戶和十數萬創作者中的一員。
  • 價值1億美金:顛覆今日頭條的Gigacircle模式
    價值1億美金:顛覆今日頭條的Gigacircle模式 2014-07-14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