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Feed內部信揭示行業現狀

2020-12-15 騰訊網

BuzzFeed是全球領先的新媒體之一,擁有超過5億用戶。每年年末,BuzzFeed執行長Jonah Peretti寫給員工的備忘錄都備受關注。今年,他利用圖表細緻分析了網際網路給新聞行業帶來的變化,並描繪了2017年媒體的發展願景。Peretti在備忘錄中提到,網際網路永遠都是最大的贏家。為何這位Buzzfeed掌舵人會出此豪言?今天,全媒派(qq_qmp)就為大家一探究竟。

Peretti寫給BuzzFeed員工的備忘錄透露出很多有趣的信息,甚至包括以前從未公布過的公司財務狀況數據。據稱,BuzzFeed今年的收入增長了65%以上,並且已經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趨勢。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導稱,BuzzFeed沒有達到其2015年的收入目標。《金融時報》稱Buzzfeed只賺了1.7億美元,而不是2.5億美元,且它的「2016年內部預期」也將收益目標從5億美元降至2.5億美元。

BuzzFeed的主席Ken Lerer否認了這些報導,他說2016年的收益預期沒有改變。但是,他並沒有就公司是否達到2015年的預期給出任何說明。

「這個行業的發展並沒有遇到大的挫折,它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同時也是BuzzFeed投資者的Lerer說,「現在的形勢只是不同了而已。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打開你的眼睛,意識到它的不同,並利用它。」

四張圖解析新聞行業的演變史

意識到新聞行業如何因網際網路的出現而發生變化是Peretti內部信的核心。簡單來說,社交媒體和出版的民主化使用戶能夠以一種異於早期傳統媒體的全新方式參與到傳播中來。他在以下一系列圖表中描述了這個過程。

在第一張圖中,傳統出版被看作是媒體公司向用戶分發內容的單向行為,沒有任何類型的輸入或反饋的模式。第二張圖展示了數字出版物的早期模式,與第一種看起來非常相似。雖然玩家的數量已經增長,但反饋或與用戶的互動依然很少。

Peretti說,在下一個階段中,公司意識到了他們可以從用戶那裡獲取數據,並更多地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來自哪裡等等。他進一步提到,新的媒體企業,如YouTube和Netflix就意識到了數據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競爭優勢」。

他認為,最後的革命會在社會行為被加入到這個「混合體」時發生。在那之前,新聞行業「仍然將觀眾視為孤立個體的集合」。通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共享內容,並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正如Peretti說道:

分享是媒體在人與人之間創造社會聯繫的最明確的指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所謂的「共享聲明」(share statement),即當他們分享我們的內容時,他們「說什麼」。在分享發生時所產生的價值交換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的,比如分享人的價值是多少,接收人的價值是什麼。

他認為,了解這些信息是至關重要的,但是許多媒體公司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都沒有仔細考慮過這些。他們只是假設觀眾想要某些類型的內容,即使沒有證據證明觀眾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互動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然而,有很多內容備忘錄並沒有深入討論。比如,BuzzFeed所採用的「分布式內容」(distributed content)策略使其需要依靠諸如Facebook之類的平臺來發布內容,備忘錄中並沒有討論該模式怎樣影響了BuzzFeed的收益和盈利能力。另外,備忘錄中同樣沒有澄清BuzzFeed是否正在轉變其發展方向,因為目前它正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到視頻業務中。最近它還對公司進行重組以期生產更多視頻內容。然而,BuzzFeed能否通過視頻盈利仍然是一個問號,部分原因是Facebook的變現策略仍不清楚。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現有的媒體最終走向何方,也不管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網際網路最終都會贏。正如Peretti在備忘錄中所說:

Buzzfeed一直努力迎合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僅因為我們喜愛它,更因為它是最好的商業戰略。模擬列印和廣播的衰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電視在未來的很長時間也將持續盈利,但從長遠來看,網際網路會是最大的贏家,永遠都是。

那麼「贏家」到底意味什麼?這是否意味著像BuzzFeed這樣的新媒體是唯一的希望?現有的媒體能夠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並找出生存甚至繁榮的方式嗎?我們或許可以從Peretti的備忘錄原文中找到答案。

以下是備忘錄原文:

親愛的BuzzFeed同仁們,

這份年度年終備忘錄是為了向你們分享技術和媒體行業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BuzzFeed在未來一年將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往常一樣,這裡所包含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與你們共事的過程中學到的,你們每天都能教會我新的東西,並給我帶來新的挑戰。

在美國大選期間,以及在世界其他國家,社會媒體平臺被用戶自己生產的內容淹沒:假消息,打著低成本廣告、為了套利不顧一切的新聞聚合網站,黨派攻擊以及一些名人虛假的言論。候選人自己也是直接向消費者發表言論,儘管這些言論中含有誤導性的信息和謊言。這對民主是不利的,也會為世界帶來危害,並且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在網際網路環境下不斷學習時,我想暫停一下,來回顧網際網路教會了我們什麼。

數位化轉型:矯正資源錯位的必經之路

從根本上講,以上提到問題是媒體行業經濟深度變革的表徵。印刷收入迅速下滑,有線電視訂閱和電視收視率開始下降,甚至包括賽事直播。傳統媒體的各向業務都處在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另一方面,更現代、更具創新性的科技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比如加利福尼亞州的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和Snap等等。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公司數位化轉型太慢。他們依然依賴紙質印刷和電視廣播,即使觀眾流失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這意味著高質量新聞的資金投放在了錯誤的地方,讓那些廉價、失真的新聞源鑽了空子。觀眾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但是新聞內容來源卻沒有跟上觀眾的腳步。

這個問題不僅僅影響了新聞業,整個娛樂業都沒有實現向數位化的及時轉型,導致數字平臺缺乏引人注目的故事。娛樂行業的絕大多數資金仍投放到有線電視等正在衰退的傳統平臺上。這些內容生產的資本應該被重新定位,多多關注數位化平臺,這樣好的新聞才能被更多的受眾看到,新聞也可以更好的服務大眾,並被他們分享。社交平臺受眾更多,影響更大,但握有大多數資源的媒體巨頭並沒有嚴肅對待這一趨勢,這限制了我們的集體內容創新和發展。

我們在廣告行業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廣告行業並不缺少名人出境,預算可達數百萬美元,廣告分發渠道也造價高昂,但是網際網路上仍然都是一些牙齒美白、減肥推銷的劣質廣告。大眾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網絡,但廣告行業仍然把它視為二流平臺,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和創造力。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內容經濟被削弱,優質新聞和焦點娛樂內容更難產生。事實上,廣告行業數位化轉型緩慢是新聞和娛樂面臨問題的根源。社交平臺只能基於內容進行優化,並且沒有固定的商業模式,虛假消息,於是假新聞、廉價娛樂內容和虛假廣告趁虛而入了。

儘管當下問題嚴峻,媒體行業的未來機遇仍然是巨大的。社交媒體和移動用戶的全球規模是幾乎是無法想像的。幾十億人正在通過智慧型手機瀏覽信息和社交網站,而目前的數字平臺尚未把潛力開發到最大。網上的文章經常模仿幾十年前的紙媒格式,網絡視頻也模仿的電視的諸多舊習。很多在傳統媒體中行得通的內容和創意被生硬地移植到社交和移動領域。這意味著我們的行業在社交和移動平臺內容生產領域有巨大的機遇,我們完全可以我們可以帶頭進行創新性實踐,開發報導的新模式,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並被最多的觀眾群體所看到。

BuzzFeed:要成為數位化大流中的領頭羊

BuzzFeed要成為行業領袖,幫助這個世界趕上數位化的趨勢。作為一家行業領先的獨立純數字媒體公司,我們已經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擁抱網際網路而不是抵制它來實現業務的拓展:我們的內容覆蓋了全球超過5億人口;我們的收入今年的增長率也超過了65%,繼續保持25個季度連續兩位數同比增長的趨勢;我們的獲獎記者遍布全球,報導重大新聞故事,具有廣泛影響力;我們的經營模式類似風險投資的技術創業公司,工程師和數據專家的存在給予我們傳統媒體公司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們在Facebook,YouTube,Snapchat等數字平臺上投放了大量受人歡迎和引人注目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新聞,娛樂和廣告行業建立了新的商業模式。早期的備忘錄裡,我描述了我們如何利用垂直整合模式成長,逐漸視頻化、移動化和國際化,學習媒體發展歷史,發展成為網絡集成模式,並採用跨平臺的全球策略 - 這些戰略效果都很好。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們成功的根源就是對網際網路的熱愛。這種熱愛從可愛的動物,有趣的模因和流行視頻開始,並擴展到列表和測驗,並進一步包含網際網路新聞,政治輿論,調查報告和選舉直播,當然還有Tasty視頻、西瓜爆炸等數十個流行的網絡節目。

往西瓜上套橡皮筋,一根一根套,直到西瓜爆開。BuzzFeed直播了西瓜爆炸過程,引來了 80 多萬觀眾在線圍觀,成為 Facebook 上線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後,截至目前最火的一檔直播。

消費者的真實喜好在網際網路上得到完美展現。接納網際網路的媒體公司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成長的更快,對世界能產生更大的影響。這不僅對企業至關重要,文化,創意表達和民主都與網際網路的發展緊密相關。網際網路有助於確保高質量的新聞和娛樂內容在受眾最多的平臺上蓬勃發展;它將幫助樹立不僅僅是我們在公司內部推崇的價值觀:多樣性,平等,創造性,新聞自由,準確性,問責制和透明度。

現在,我想暫停一下來回顧網際網路到目前為止教會了我們什麼。

第一階段:傳統媒體時期

讓我們從數字媒體出現之前的情況開始——可惜直到現在大多數大型媒體公司還是維持原狀:媒體巨頭耗資數百萬美元來製作電視節目、電影或雜誌,然後他們通過許多分銷渠道投放這些昂貴的內容,每位受眾的接收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第二階段:數字媒體早期

接下來是早期的數字媒體公司,如Slate,沙龍,雅虎,以及像Vimeo和YouTube這樣的視頻公司。通過網際網路,它們得以1)立即分發內容,2)按需提供內容,3)無需運營機構也能在全球分發內容。這些好處為消費者解決了很多問題:他們可以即時獲取內容,並以低成本分享,這使得免費的含廣告內容無處不在;他們可以從檢索自己最需要的東西,不受空間的限制。這樣,消費者得到的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全球資訊網」,而不是「只在本地有效」的電視節目,報紙和雜誌。

第三階段:數字媒體再進階

接下來,公司意識到,與其向大量受眾推送相同的內容,不如先觀察他們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前端頁面編輯器可以查看哪些標題被用戶點擊,視頻製作者可以知道哪些視頻被觀看,測驗作者可以查看哪些結果最受歡迎,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評論,喜歡或贊。這些反饋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內容創作者接下來做什麼,就像是基於觀眾的笑點而表演的喜劇人,或是從眾多體驗中總結出如何鼓動更多人群跳舞的現場音樂家。媒體可以根據用戶反饋來調節「現場表演」,只不過規模上升到了全球層面。

許多像YouTube一類的早期的數字播放器都十分注重用戶數據,並據此構建了工具和算法。 Netflix根據用戶觀看習慣來推薦節目,並且基於受眾數據來購買節目或者開發原創內容。雖然YouTube和Netflix最開始的優勢來自於低成本的按需分發,但他們還是很快的意識到了用戶數據和雙向連接才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這種動態反饋機制在紙媒和廣播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的 。

在這個階段,雖然用戶數據和個性化推薦功能出現,很多媒體仍然把觀眾看做一個整體而不是有不同需求的個人。接下來,社交媒體時代來了,我們不再是孤獨的個體。

第四階段:社交媒體時代

社交媒體的出現引發了內容和通信的融合。內容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信息,而是成為了與別人的交流方式。這打開了與受眾建立更密切聯繫的可能性。媒體公司與其觀眾之間的關係或許永遠比不上兩個朋友或兩個家庭成員那樣親密 ,但是媒體公司可以通過內容互通與受眾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

這就是為什麼BuzzFeed一直致力於創造可分享的內容。分享是媒體在人與人之間創造社會聯繫的最明確的指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痴迷於所謂的「共享聲明」(share statement),即當他們分享我們的內容時,他們「說什麼」。在分享發生時所產生的價值交換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的,比如分享人的價值是多少,接收人的價值是什麼。

這個活動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意味著什麼?了解媒體的固有社會性質是最大的「數字優勢」之一。但是,這一點仍需要多年才能被大多數行業完全理解。

與此同時,媒體中許多最令人興奮的趨勢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媒體促進社會聯繫」的重要性相關。這類電影能讓人們團結起來。同樣的,系列電影的成功離不開粉絲群體的支持;直播現場越來越受觀眾喜愛;BuzzFeed的蓬勃發展;人們在諸如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等等,這些例子都表明了分享的重要性

最好的媒體應該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人們也喜歡聚在一起,而不是成為一座孤島。

總而言之,這些數字優勢為消費者帶來的好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即時訪問新鮮內容

2.可按需檢索整個媒體資料庫

3.幾乎免費分發內容,提供許多支持加載廣告的免費服務

4.全球分銷,隨時隨地獲取內容

5.通過收集用戶數據來定製個性化內容

6.觀眾和內容創作者之間有反饋機制,使內容創作反應用戶需求

7.提供社交體驗,使人們可以通過內容來與朋友聯繫,媒體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如何讓的活動向以上七條靠攏?如何進一步拓展數字優勢?如何尋找尚未出現的未知優勢?

如果你是BuzzFeed員工,那麼你應該……

如果在BuzzFeed工作,那麼你應該思考,你怎樣使自己的工作有更大的全球影響力?(第四條),並引起更多的討論(第7條)?如果你在Tasty團隊,那麼你怎麼能為用戶建立更好的Tasty內容檢索庫(第2條),並通過與觀眾互動獲得有趣的食譜想法(第6條)?如果你在廣告團隊工作,那麼你可以思考怎麼製作出能夠快速高頻分發、並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的品牌內容(第一條&地5條)。

如果你正在做一個像「Broke」,「Violet」,「Try Guys」,「Unsolved」或「Worth It」之類的節目,你可以試圖結合以上提到的7點來創造一個可以即時觀看的節目,在全球免費投放,並根據用戶偏好設置個性化推薦,使用戶既能檢索到以往的所有內容,也可以提供反饋,改進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可以分享到社交網絡,形成粉絲群體。

又或者,你在BuzzFeed的技術,產品或數據科學團隊工作,正在構建上述工具和技術,並創建核心架構,讓未來媒體公司能夠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我們才剛剛開始,要想充分挖掘網際網路的潛力,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作為一家公司,我們一直努力迎合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僅因為我們喜愛它,更因為它是最好的商業戰略。模擬列印和廣播的衰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電視在未來的很長時間也將持續盈利,但從長遠來看,網際網路會是最大的贏家,而且會永遠是最大的贏家。

這也就是為什麼BuzzFeed 願景是長期的原因:我們需要耐心等待「數字優勢」完全勝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要我們大量融資來應對這漫漫長路上的起伏,為什麼我們要拓展國際業務,為什麼我們堅持獨立運營拒絕收購,為什麼我們與廣播環球公司(NBCU)合作而不是自己進入傳統媒體業務,為什麼我們聘請關心與人溝通和並創新交流方式的員工,為什麼我們不斷推出諸如Tasty或產品實驗室(Product Lab)的新計劃:我們一起建立的這個公司,就是要把「數字優勢」最大化,進一步提升公司影響力。

在新的一年,我將與公司的每個團隊會面,討論如何將這些數字優勢具體應用到工作中來。 BuzzFeed的每個團隊和個人都應該有能力拓展數位化業務。我知道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的方式來通過網際網路與龐大的受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並幫助受眾相互連接。期待與你們的見面!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的辛勞、創造力和智慧:你們是這個公司前行的力量源泉,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你們更多的創新。你們做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責任也更大。在新的一年裡,讓我們一起迎接挑戰,拓展業務,幫助整個媒體行業適應這個快速發展、不斷變化的世界。

這一路能與你們一起共事,我感到非常快樂和榮幸。

感恩。

Jonah

====================

本文系《全媒派》獨家編譯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全媒派」(ID:qq_qmp),閱讀更多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野心勃勃的BuzzFeed為何在國際市場接連受挫?
    圖片來源:Bannersnack Blog 對於BuzzFeed選擇出售德國業務的決定,行業內的分析師並不感到驚訝。BuzzFeed的動作是整個行業的風向標,分析師預測在未來將有更多的數字內容媒體選擇出售自己的業務,或者直接關門大吉。 和BuzzFeed此類可以從多種渠道盈利的巨頭相比,小型的數字內容媒體公司90%的收入都依靠廣告,日子更加難過。程序化廣告(可利用算法進行精準投放廣告的業務模式)還是很小眾的行業,很多人以為只要做一個推薦算法,廣告收入就能滾滾而來,但事實並非如此。
  • 請收下BuzzFeed的盈利模式轉變經驗
    此外,Buzzfeed常年關注什麼內容更能刺激用戶分享,並且在用戶行為預測上也累積了一定經驗。BuzzFeed早期注重的是讓用戶向好友分享內容,現在則可以沿用數據驅動的模式去設計內容與產品,從而刺激用戶購買、交易,或是開始一趟旅行。BuzzFeed拉動銷售的能力從旗下的美食品牌Tasty的成功中可見一斑。
  • 會員制度對BuzzFeed News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揭露了BuzzFeed和其他媒體公司所面臨的一些商業挑戰,同時並不避諱地指出行業困境的來源:Google和Facebook。他表示,「這些公司佔有絕大部分的廣告收入,並且支付內容創作者的費用遠遠低於創作者向用戶提供的價值」。
  • 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是怎樣玩轉病毒式傳播的?
    一、病毒式傳播萌芽如今,移動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渠道已為主體,以社交媒體為主的信息獲取方式優勢明顯。BuzzFeed首頁四、讓內容成為最好的廣告原生廣告是一個2012年新提出的概念,沒有人可以給原生廣告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各界眾說紛紜,BuzzFeed的總裁Jon Steinberg說:「當你用內容的形式並冠以該平臺的版本,就是一種原生廣告,比如,在推特裡面,它會是一則推特,在Facebook裡面,它會是一則新的狀態,在Buzzfeed
  • 擅長製造網絡熱點的Buzzfeed,第一次印刷了一份「報紙」
    記者 | 馬越Buzzfeed發行了一份「報紙」。在紙媒集體數位化轉型的時代,標準「數字出身」的Buzzfeed又對印刷製品有了興趣。Buzzfeed報紙封面除了封面故事之外,這份報紙還有一些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有些「沙雕」的新聞,比如知名女演員Glenn Close在奧斯卡的搞笑動圖是如何在社交網絡上發酵的。Buzzfeed報紙Buzzfeed報紙Buzzfeed報紙在一天之內,在紐約發行了2萬份。
  • 媒體行業的顛覆者BuzzFeed,在商業與資本的驅使下走向未來
    編者按:成立於2005年的BuzzFeed,不僅造流行梗能力強,新聞報導也多次業內獲獎,關鍵是善於利用新技術來提高媒體的能力,並獲得了巨大的流量,被稱為是新時代媒體行業的顛覆者。但2019年1月份,其作出裁員15%的決定後,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 於威的「病毒新聞實驗室」,想做中國的BuzzFeed-虎嗅網
    於威等人2005年從經觀離開創辦《生活》,做了(顛沛流離的)單向街書店,到網際網路門戶搜狐做總編輯,再到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做出版人,再到移民德國,然後又為了摯信資本投資單向街回國創業。去年摯信資本要投資單向街,而單向街的團隊有一群資深媒體人,這放著不用實在太可惜了。
  • Pound:BuzzFeed的網絡傳播優化與理解流程
    該網站從數百個新聞來源那裡獲取訂閱源,通過搜索、發送信息連結,讓用戶可以瀏覽當天網上最熱門的事件,被稱為是媒體行業的顛覆者。BuzzFeed 以善於挖掘眼球著稱,其中奧秘在於它是一家以數據為驅動的公司,BuzzFeed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從而能夠基於數據創作出在社交媒體上令人瘋轉的內容。
  • 大公司頭條:今日頭條將引入 Buzzfeed 自製視頻內容;滴滴在成都...
    百度 COO 陸奇在 1 月 23 日的內部會議上證實了此消息。離開百度後,鄔學斌將加入寶能汽車,負責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工作。鄔學斌在 2016 年 9 月加入百度,擔任自動駕駛部門副總裁,百度之前,他在北汽研究院任院長一職,鄔學斌也是第一個從傳統汽車行業轉向網際網路科技行業的人。
  • 美國數字媒體廣告業績不佳 但BuzzFeed預計全年盈利
    今天,數字媒體公司Buzzfeed公司CEO喬納·佩雷蒂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宣布,該公司將償還因業務下滑而被迫今年減薪的員工,並預計全年盈利。佩雷蒂 7月份對媒體表示,他預計該公司全年收支平衡,也可能盈利。
  • Buzzfeed:盈利困境下媒體內容公司的「攻與守」-虎嗅網
    Buzzfeed擅於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大量流量、粉絲,藉助分享作為核心增長動力,甚至將很多知名的大媒甩在身後;逐步規模化之後,Buzzfeed的內容開始走向原創、多內容品牌、短視頻的路線,內容品質也有所提高。
  • Buzzfeed:原創、賣貨、廣告,盈利困境下媒體內容公司的「攻與守」
    Buzzfeed,作為比較草根和八卦氣質的網絡媒體,早期靠病毒式營銷、清單體聲名鵲起。Buzzfeed的報導歷來都有濃濃的標題黨風格,話題測評、奇聞軼事兼收,可信度未知,是許多年輕人的閒餘時間的話題消遣。
  • BuzzFeed CEO:2020年的五個小目標
    本文看點 BuzzFeed的創始人兼CEO約拿·帕瑞蒂在2020年開始之際發布了致用戶的信,強調不斷創新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是Buzzfeed的核心優勢。
  • Buzzfeed公布十大最糟糕標題
    作為標題界的大神,Buzzfeed一出手,那些輕鬆又兼具「爆點」的標題就帶動文章,成為各社交平臺上的轉發利器。不過,Buzzfeed也有失手的時候,某些標題的「僵化」套路導致轉發量長期墊底。
  • 俚語 buzz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來學buzz這個詞。這是個美國俚語。首先我們來看電影《瘋狂動物城》裡的一個小片段:通過視頻我們看出來,壞羊羊在打電話。他說,「事兒幹完了我就buzz你,或者你到時候就先從新聞上看到了」。buzz你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buzz最原始的意思說起了。buzz其實是個擬聲詞,表示東西「嗞嗞」震動的響聲。
  • BuzzFeed CEO談媒體未來:網際網路一直會贏
    信中稱,今年BuzzFeed的營收增長超65%,而且持續6年多實現兩位數的營收增長。這對一家媒體公司來說是驚人的成就--更別說是基於完全新出版模式的公司,該公司起源於赫芬頓郵報聯合創始人佩雷蒂的一個研究項目。今年早些時候,一些報導稱BuzzFeed沒實現2015年的營收目標。
  • BuzzFeed居然「轉行」做廚具了?
    作為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Tasty表現地超乎意料地好 。我敢說 Buzzfeed很有吸引力啊 。其新奇的葡萄酒以及定製的食譜都是偉大的。能夠連接the One Top電爐的Tasty app是一個能把美食視頻轉化為實際可用食譜的好榜樣,感謝實驗室一路以來辛苦轉化美食視頻代碼。現在,同每一個新產品一樣,the One Top也遇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團隊是否能將概念轉換為實物?
  • 英語feed to 與 feed with 和 feed on 的區別
    英語中,feed to, feed with 和 feed on 都有「餵食、餵養」的意思,但它們的用法各不相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1. feed to:意思是「把……餵給……吃」。這裡的feed 是及物動詞用法,後接食物作賓語。
  • 美國Buzzfeed網站:來認識一下中國外交官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華盛頓12月3日訊 美國知名新媒體Buzzfeed網站當地時間12月2日發表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寫的文章《來認識一下中國外交官》。文章稱,如今世界上最有趣的外交官很可能是趙立堅,他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推特上發出的聲音好鬥、坦率而又辭藻華麗。趙在這個感恩節周末火力全開,發了8條批評美國人權問題和種族主義的推文。
  • 「buzz word」是「蜜蜂單詞」?可千萬別鬧笑話了!
    在自己的領域裡,我們能夠遊刃有餘地工作,但可能對別的行業就一竅不通。那在一個領域內的人都熟悉了解的表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術語、行話」用英文應該怎麼說呢?buzz指(蜜蜂等)嗡嗡叫,buzz word放在一起是指一個行業內或者一個群體裡大家都比較熟知的話語,也可以把中間的間隔去掉變成buzz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