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行業的顛覆者BuzzFeed,在商業與資本的驅使下走向未來

2020-12-11 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成立於2005年的BuzzFeed,不僅造流行梗能力強,新聞報導也多次業內獲獎,關鍵是善於利用新技術來提高媒體的能力,並獲得了巨大的流量,被稱為是新時代媒體行業的顛覆者。但2019年1月份,其作出裁員15%的決定後,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商業化的艱難探索、後續的罷工、核心創始人員離職等一系列時間都為其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它的未來將會如何?近日,《紐約時報》記者Edmund Lee發表一篇題為「The Future of BuzzFeed: Win or LOL?」的報導,對BuzzFeed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對於媒體行業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文章由36氪神譯局編譯,希望能夠為你帶來啟發。

去年6月17日,也就是BuzzFeed新聞編輯部因裁員而變得一團糟的5個月後,一隻巨大的充氣老鼠出現在該公司曼哈頓總部門口。

包括舊金山、洛杉磯和華盛頓辦公室在內的數十名員工當天舉行了罷工,以迫使該網站創始人兼執行長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承認一個新成立的工會。 他的立場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集體協商對 BuzzFeed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他的員工,以創造可無限分享的數字文化而聞名,他們擔心網站的未來。那次裁員佔員工總數的15% ,當時的一項內部調查顯示,只有56%的員工有望在一年後繼續在BuzzFeed工作。

近日,另一個爆炸性消息傳出:BuzzFeed新聞的創始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宣布,他將離開工作了八年的工作崗位,成為《紐約時報》的媒體專欄作家。

雖然BuzzFeed的財務狀況要比當初罷工時要好,但這一消息還是帶來了打擊。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一網站在2019年下半年實現盈利,他們沒有具體說明它有多大。有知情人士表示,BuzzFeed這一年的收入約為3.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6%。

不過,BuzzFeed財務狀況可能會出現一個轉折:這家公司距離實現整年盈利越近,其支持者就越有可能通過出售或公開募股來爭取投資回報。

佩雷蒂在周四的一次採訪中承認了這種改變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做對公司有利的事,」他表示。 「如果成為一家更大公司的一部分,能讓我們更好地發展我們的使命,我會對此持開放態度。」

他還提到了最近的「困難時期」 ,並補充說,「我們今年的計劃是讓BuzzFeed整體實現盈利。」

這些對財務效應的考慮,突顯了BuzzFeed從成立到現在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2006年,它還只是一個佩雷蒂在紐約唐人街一個小辦公室孵化出來的網際網路實驗室。

一開始,BuzzFeed很避諱橫幅廣告,但現在網站上到處充斥著橫幅廣告。

「我們的模式在進化,」佩雷蒂說。

一旦Facebook向企業開放其渠道,允許它們在網站上發布營銷信息,他們就會受到侵蝕。

「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團隊也能夠適應,」佩雷蒂說。

現在,BuzzFeed的商業化業務正在不斷增長,在出售炊具之外,還成立了一個子公司,當讀者通過BuzzFeed 文章中的連結從網上商店購買東西時,這個子公司可以帶來收入。知情人士表示,去年,這兩方面的收入達到近6800萬美元,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佩雷蒂認為,這個模式可以擴展。

例如,讀者遇到一個關於某個特定酒店的報導時,可能最終會在那裡預訂住宿。 Buzzfeed 希望從這筆交易中獲得佣金。 他還計劃通過活動創造訂閱收入,他稱之為「付費社交」。

現在,佩雷蒂已經成為一名成熟的高管, BuzzFeed早期,他似乎是被一個瘋狂的科學家的興趣所驅使,這個瘋狂的科學家想要弄清楚人們喜歡在網上分享什麼。現在他對把自己的數字文化知識轉化為金錢更感興趣了。

據兩名了解公司財務狀況的高管透露,BuzzFeed的新聞部門擁有約1100名員工,僱傭了200名記者,每年的成本約為1800萬美元。去年1月,史密斯負責裁員數十名記者,他稱那是「艱難的一周」。

這些知情人士稱,史密斯受命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補貼新聞編輯部,但BuzzFeed的銷售團隊很少出售針對新聞報導的廣告,最終他只分配到了兩名自己的銷售人員,史密斯對此表示失望。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很高興看到BuzzFeed在新聞業務方面的投資,」史密斯在接受採訪時說。

佩雷蒂說,史密斯的離開不會改變公司的定位。

「我們想盡一切可能延續本·史密斯的遺產,」他說。「我們想要打破新聞,無所畏懼,勇敢面對權力,去做所有能定義BuzzFeed News的事情。」

2011年,也就是網站上線大約五年後,BuzzFeed新增加的一個強大的新聞部門為其帶來了聲望。但這項工作開始時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報導成本高昂,投資者質疑其成本。其他記者則懷疑一家以「玩流行梗」(meme)出名的公司能否與老牌新聞機構競爭。

但在史密斯的領導下,BuzzFeed News曾兩次入圍普立茲獎(Pulitzer News)決賽,並獲得過全國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Prize)和其他幾個獎項。

讀者有時會把BuzzFeed以搞怪著稱的帖子與新聞報導混為一談。2018年,BuzzFeed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把新聞報導移到了一個新的網址BuzzFeedNews.com上。

儘管BuzzFeed早期的支持者提出了質疑,但佩雷蒂認為新聞部門至關重要。「媒體公司補貼或部分補貼新聞的傳統由來已久,」他說。

他說,他認為BuzzFeed的新聞業務有潛力賺到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不過他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希望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這將使它能夠成長,」佩雷蒂說。 「有時候,為了發展業務,你需要控制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他說,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史密斯的繼任者計劃如何管理這個部門。

風險投資家通常會在投資10年左右的時候尋找退出機會,那時他們的基金通常會關閉,而一些早期的BuzzFeed投資者要麼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要麼在今年就會達到這一階段。他們也可以通過將股票賣給另一個投資者,也就是所謂的二次發行來收回投資。BuzzFeed目前的投資者包括風投公司A16Z、萊Lerer Hippeau和NEA。此外,NBC universal也是投資者之一。

但任何出售或公開發行都需要佩雷蒂的支持。他對董事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公司最近的增長「意味著我們有選擇和自由保持獨立,」他說。「我們不需要籌集更多資金。」

迄今為止,BuzzFeed 已經籌集了5億美元,估值為17億美元。 三位知情人士表示。這家公司的投資者意識到,即使該公司繼續發展,也不太可能吸引到接近這個價格的收購要約。他們補充說,BuzzFeed 可以通過與競爭對手合併來改善自己的財務狀告。

他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BuzzFeed與一家公司合併後,總營收將超過4億美元,其中約15%或20%為稅前利潤。由此產生的公司可能對大公司更具吸引力,或者說有助於上市。

在2018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佩雷蒂談到了這類交易的可能性。據幾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BuzzFeed與Group Nine進行了談判,Group Nine 是 The Dodo 和 Now This 等網站的出版商。 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兩家公司有一位共同的董事——風險投資家肯尼斯·勒爾(Kenneth Lerer),他因為利益衝突退出了討論。 大約在那個時候,他也辭去了 BuzzFeed董事的職務。

Group Nine由勒爾的兒子班傑明·勒爾(Benjamin Lerer)掌舵,他是佩雷蒂的朋友。關於交易的討論已經深入到可以分析成本節約的程度。知情人士說,Group Nine和 BuzzFeed擁有規模可觀的視頻業務,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就意味著這方面的業務就要削減、裁員。

據三位了解談判情況的人士透露,談判將在今年夏末結束。一個問題是誰來管理新業務。其中包括勒爾或佩雷蒂擔任執行長,另一人擔任董事長。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我認識班傑明·勒爾很久了,」佩雷蒂在此前的採訪中說。「我和他談過,我也和很多其他公司的執行長談過。我認為,在合適的時間參與進來,與人交談,並對合適的交易持開放態度,是有價值的。」

勒爾說,談判的時機不對,「否則我們就會採取行動。去年,Group Nine收購了專注於千禧一代女性的數字出版商PopSugar。他沒有排除BuzzFeed交易仍有可能進行的可能性。

他說:「我非常尊重喬納(佩雷蒂),我將永遠與他和其他人開誠布公地對話。」

在6月份的罷工發生一個月後,BuzzFeed認可了紐約新聞行業工會(NewsGuild of New York),這一工會也代表著紐約時報的員工。史密斯負責管理方面的事務,他很想與員工達成協議。

他也變得越來越不安。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他寫了十幾篇文章,這與此前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時他的署名一年出現幾次。

去年11月,他在《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分析接班計劃的專欄文章。 其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將在幾年後退休,史密斯對誰可能接替他做了長篇評論。

去年12月,在西44街的Lambs Club餐廳,史密斯會見了迪恩·巴奎特和《紐約時報》助理總編薩姆·多爾尼克(Sam Dolnick),後者是控制該報的奧克斯-蘇茲伯格(Ochs-Sulzberger)家族的成員。他們在午餐時討論了媒體專欄作家的工作。

「我想,『哇,那一定很有趣,』」史密斯說。「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渴望重新開始做報導。這是有道理的。」

史密斯將於3月2日加入《紐約時報》,但他不會成為《紐約時報》工會的一員。

譯者:尺度。

相關焦點

  • 會員制度對BuzzFeed News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揭露了BuzzFeed和其他媒體公司所面臨的一些商業挑戰,同時並不避諱地指出行業困境的來源:Google和Facebook。他表示,「這些公司佔有絕大部分的廣告收入,並且支付內容創作者的費用遠遠低於創作者向用戶提供的價值」。
  • Buzzfeed:盈利困境下媒體內容公司的「攻與守」-虎嗅網
    Buzzfeed擅於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大量流量、粉絲,藉助分享作為核心增長動力,甚至將很多知名的大媒甩在身後;逐步規模化之後,Buzzfeed的內容開始走向原創、多內容品牌、短視頻的路線,內容品質也有所提高。
  • Buzzfeed:原創、賣貨、廣告,盈利困境下媒體內容公司的「攻與守」
    Buzzfeed,作為比較草根和八卦氣質的網絡媒體,早期靠病毒式營銷、清單體聲名鵲起。Buzzfeed的報導歷來都有濃濃的標題黨風格,話題測評、奇聞軼事兼收,可信度未知,是許多年輕人的閒餘時間的話題消遣。
  • BuzzFeed內部信揭示行業現狀
    今年,他利用圖表細緻分析了網際網路給新聞行業帶來的變化,並描繪了2017年媒體的發展願景。Peretti在備忘錄中提到,網際網路永遠都是最大的贏家。為何這位Buzzfeed掌舵人會出此豪言?今天,全媒派(qq_qmp)就為大家一探究竟。
  • 野心勃勃的BuzzFeed為何在國際市場接連受挫?
    圖片來源:Bannersnack Blog 對於BuzzFeed選擇出售德國業務的決定,行業內的分析師並不感到驚訝。BuzzFeed的動作是整個行業的風向標,分析師預測在未來將有更多的數字內容媒體選擇出售自己的業務,或者直接關門大吉。 和BuzzFeed此類可以從多種渠道盈利的巨頭相比,小型的數字內容媒體公司90%的收入都依靠廣告,日子更加難過。程序化廣告(可利用算法進行精準投放廣告的業務模式)還是很小眾的行業,很多人以為只要做一個推薦算法,廣告收入就能滾滾而來,但事實並非如此。
  • 美版今日頭條BuzzFeed,是怎樣玩轉病毒式傳播的?
    一、病毒式傳播萌芽如今,移動網際網路信息傳播的渠道已為主體,以社交媒體為主的信息獲取方式優勢明顯。之後BuzzFeed採用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其他媒體是以自家網站首頁為生的話,那BuzzFeed則以所有社交網絡的信息流為生。說得更浮誇一點:其他媒體只是在優化文章的展示次序,而BuzzFeed優化的則是人心。
  • 請收下BuzzFeed的盈利模式轉變經驗
    現在,我們建立起了一個媒體網絡,每個視頻的前貼片廣告和中插廣告都能產生利潤,每篇文章也能通過程序化廣告、定製廣告和直銷廣告產生收入。」整體上,內容營收可以達到1. 5 億美元,相較於內容成本還有富餘。但對於BuzzFeed來說,讀者通過BuzzFeed所接觸到的各種文化產品,都可以為平臺帶來利潤,因為在傳統媒體紛紛線上化的「滑屏時代」,內容已經可以直接和消費聯結在一起。過去,媒體會採用植入廣告或撰寫軟文的形式為電視節目打廣告,並且效果可觀。在BuzzFeed看來,作為「剪線一族」的年輕一代可能根本不看電視,與電視節目產生關聯也就無從談起。
  • 最前線|BuzzFeed收購《赫芬頓郵報》,數字媒體的抱團取暖會有效果嗎?
    HuffPost和Buzzfeed早就結緣,這筆交易也讓BuzzFeed執行長Jonah Peretti與HuffPost重逢。Peretti於2005年與其他三個人共同創立了該網站。HuffPost在2000年代初隨著數字媒體的興起而流行,其報導範圍涵蓋政治、商業、娛樂、科技、流行文化、名人博客文章和長篇新聞報導等等。
  • 美國數字媒體廣告業績不佳 但BuzzFeed預計全年盈利
    今天,數字媒體公司Buzzfeed公司CEO喬納·佩雷蒂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宣布,該公司將償還因業務下滑而被迫今年減薪的員工,並預計全年盈利。佩雷蒂 7月份對媒體表示,他預計該公司全年收支平衡,也可能盈利。
  • Pound:BuzzFeed的網絡傳播優化與理解流程
    該網站從數百個新聞來源那裡獲取訂閱源,通過搜索、發送信息連結,讓用戶可以瀏覽當天網上最熱門的事件,被稱為是媒體行業的顛覆者。BuzzFeed 以善於挖掘眼球著稱,其中奧秘在於它是一家以數據為驅動的公司,BuzzFeed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從而能夠基於數據創作出在社交媒體上令人瘋轉的內容。
  • 於威的「病毒新聞實驗室」,想做中國的BuzzFeed-虎嗅網
    於威等人2005年從經觀離開創辦《生活》,做了(顛沛流離的)單向街書店,到網際網路門戶搜狐做總編輯,再到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做出版人,再到移民德國,然後又為了摯信資本投資單向街回國創業。去年摯信資本要投資單向街,而單向街的團隊有一群資深媒體人,這放著不用實在太可惜了。
  • BuzzFeed CEO談媒體未來:網際網路一直會贏
    因此,聽BuzzFeed CEO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談論媒體的未來將是令人感興趣的事情。Recode發布的佩雷蒂給BuzzFeed全體職員的備忘錄包含了一些令人感興趣的點,如原先未公開的公司財務狀況數據。信中稱,今年BuzzFeed的營收增長超65%,而且持續6年多實現兩位數的營收增長。
  • 俚語 buzz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來學buzz這個詞。這是個美國俚語。首先我們來看電影《瘋狂動物城》裡的一個小片段:通過視頻我們看出來,壞羊羊在打電話。他說,「事兒幹完了我就buzz你,或者你到時候就先從新聞上看到了」。buzz你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buzz最原始的意思說起了。buzz其實是個擬聲詞,表示東西「嗞嗞」震動的響聲。
  • BuzzFeed CEO:2020年的五個小目標
    具體來說,2020年,Buzzfeed有5條新目標:1.建立可持續盈利媒體網絡,發揮內容生產-收入-投入生產的飛輪效應;2.將內容與商業結合,成為企業轉型的最佳戰略合作夥伴,使其與消費者直接對接;3.開創電視行業未來,補充流媒體服務,幫助其增加用戶減少流失,同時挑選優質內容與用戶分享,並且創造原創內容;4.建立「付費社交」
  • 擅長製造網絡熱點的Buzzfeed,第一次印刷了一份「報紙」
    Buzzfeed報紙封面除了封面故事之外,這份報紙還有一些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有些「沙雕」的新聞,比如知名女演員Glenn Close在奧斯卡的搞笑動圖是如何在社交網絡上發酵的。Buzzfeed報紙Buzzfeed報紙Buzzfeed報紙在一天之內,在紐約發行了2萬份。
  • 大公司頭條:今日頭條將引入 Buzzfeed 自製視頻內容;滴滴在成都...
    據《紐約郵報》的報導,阿里巴巴多位高管上個月與克羅格高管進行了一次初步會談,目前還不能確定未來是否會合作。有消息稱,兩家公司已經就線上和線下銷售達成了初步協議。克羅格是美國僅次於沃爾瑪的第二大零售商。微信小程序可以跳轉到應用裡了。
  • BuzzFeed收購赫芬頓郵報,其CEO曾與他人聯合創辦了赫芬頓郵報
    【文/觀察者網 陶夢】遣散身價高昂的新聞記者「夢之隊」、關閉核心競爭力的博客自媒體撰稿平臺……曾被譽為美國最成功的「網際網路報紙」的《赫芬頓郵報》(HuffPost)在這兩年頻頻受挫,自去年傳出要被威瑞森媒體(Verizon Media)變賣的消息,更於昨日(11月19日)被坐實,數字媒體巨頭BuzzFeed將以全股票方式對其進行收購。
  • 何新明:建陶行業未來將走向品牌集中
    中國陶瓷網訊 2014年5月14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陶瓷產品展覽會(以下稱「首屆陶瓷產品展」)即將於21日舉辦前夕,中國陶瓷網聯合佛山各大行業媒體及大眾傳媒在東鵬瓷磚總部營銷中心對東鵬瓷磚董事長何新明進行了採訪。
  • BuzzFeed線上業務年收入達3億美元 媒介+電商或成新趨勢?
    也有人說它是「社交化內容的鼻祖,傳媒行業的顛覆者和病毒式傳播的締造者」。近年來,BuzzFeed利用媒體平臺發展電商經濟的做法,同樣引發業界關注。現在,BuzzFeed的讀者可以在該網站上,像其他電子商務平臺一樣,購買內容推薦的產品。這一功能是BuzzFeed與其電商平臺構建合作方Bonsai共同開發的。
  • ...Max馬俊:從小眾走向大眾,資本需要先了解並尊重說唱文化| 2018...
    他坦誠地承認資本對於說唱文化的重要性,也毫不避諱自己對於資本的不滿。我們認為,為了儘快讓說唱文化與資本找到合理生存的方式,Max馬俊正在通過鈦媒體等媒體渠道來與資本對話。那麼當小眾文化走向大眾時,資本如何才能在不損害文化的情況下,實現雙贏?「respect」這一詞,在他的想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