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成立於2005年的BuzzFeed,不僅造流行梗能力強,新聞報導也多次業內獲獎,關鍵是善於利用新技術來提高媒體的能力,並獲得了巨大的流量,被稱為是新時代媒體行業的顛覆者。但2019年1月份,其作出裁員15%的決定後,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商業化的艱難探索、後續的罷工、核心創始人員離職等一系列時間都為其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它的未來將會如何?近日,《紐約時報》記者Edmund Lee發表一篇題為「The Future of BuzzFeed: Win or LOL?」的報導,對BuzzFeed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對於媒體行業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文章由36氪神譯局編譯,希望能夠為你帶來啟發。
去年6月17日,也就是BuzzFeed新聞編輯部因裁員而變得一團糟的5個月後,一隻巨大的充氣老鼠出現在該公司曼哈頓總部門口。
包括舊金山、洛杉磯和華盛頓辦公室在內的數十名員工當天舉行了罷工,以迫使該網站創始人兼執行長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承認一個新成立的工會。 他的立場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集體協商對 BuzzFeed來說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他的員工,以創造可無限分享的數字文化而聞名,他們擔心網站的未來。那次裁員佔員工總數的15% ,當時的一項內部調查顯示,只有56%的員工有望在一年後繼續在BuzzFeed工作。
近日,另一個爆炸性消息傳出:BuzzFeed新聞的創始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宣布,他將離開工作了八年的工作崗位,成為《紐約時報》的媒體專欄作家。
雖然BuzzFeed的財務狀況要比當初罷工時要好,但這一消息還是帶來了打擊。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一網站在2019年下半年實現盈利,他們沒有具體說明它有多大。有知情人士表示,BuzzFeed這一年的收入約為3.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6%。
不過,BuzzFeed財務狀況可能會出現一個轉折:這家公司距離實現整年盈利越近,其支持者就越有可能通過出售或公開募股來爭取投資回報。
佩雷蒂在周四的一次採訪中承認了這種改變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做對公司有利的事,」他表示。 「如果成為一家更大公司的一部分,能讓我們更好地發展我們的使命,我會對此持開放態度。」
他還提到了最近的「困難時期」 ,並補充說,「我們今年的計劃是讓BuzzFeed整體實現盈利。」
這些對財務效應的考慮,突顯了BuzzFeed從成立到現在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2006年,它還只是一個佩雷蒂在紐約唐人街一個小辦公室孵化出來的網際網路實驗室。
一開始,BuzzFeed很避諱橫幅廣告,但現在網站上到處充斥著橫幅廣告。
「我們的模式在進化,」佩雷蒂說。
一旦Facebook向企業開放其渠道,允許它們在網站上發布營銷信息,他們就會受到侵蝕。
「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團隊也能夠適應,」佩雷蒂說。
現在,BuzzFeed的商業化業務正在不斷增長,在出售炊具之外,還成立了一個子公司,當讀者通過BuzzFeed 文章中的連結從網上商店購買東西時,這個子公司可以帶來收入。知情人士表示,去年,這兩方面的收入達到近6800萬美元,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佩雷蒂認為,這個模式可以擴展。
例如,讀者遇到一個關於某個特定酒店的報導時,可能最終會在那裡預訂住宿。 Buzzfeed 希望從這筆交易中獲得佣金。 他還計劃通過活動創造訂閱收入,他稱之為「付費社交」。
現在,佩雷蒂已經成為一名成熟的高管, BuzzFeed早期,他似乎是被一個瘋狂的科學家的興趣所驅使,這個瘋狂的科學家想要弄清楚人們喜歡在網上分享什麼。現在他對把自己的數字文化知識轉化為金錢更感興趣了。
據兩名了解公司財務狀況的高管透露,BuzzFeed的新聞部門擁有約1100名員工,僱傭了200名記者,每年的成本約為1800萬美元。去年1月,史密斯負責裁員數十名記者,他稱那是「艱難的一周」。
這些知情人士稱,史密斯受命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補貼新聞編輯部,但BuzzFeed的銷售團隊很少出售針對新聞報導的廣告,最終他只分配到了兩名自己的銷售人員,史密斯對此表示失望。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很高興看到BuzzFeed在新聞業務方面的投資,」史密斯在接受採訪時說。
佩雷蒂說,史密斯的離開不會改變公司的定位。
「我們想盡一切可能延續本·史密斯的遺產,」他說。「我們想要打破新聞,無所畏懼,勇敢面對權力,去做所有能定義BuzzFeed News的事情。」
2011年,也就是網站上線大約五年後,BuzzFeed新增加的一個強大的新聞部門為其帶來了聲望。但這項工作開始時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報導成本高昂,投資者質疑其成本。其他記者則懷疑一家以「玩流行梗」(meme)出名的公司能否與老牌新聞機構競爭。
但在史密斯的領導下,BuzzFeed News曾兩次入圍普立茲獎(Pulitzer News)決賽,並獲得過全國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喬治·波爾克獎(George Polk Prize)和其他幾個獎項。
讀者有時會把BuzzFeed以搞怪著稱的帖子與新聞報導混為一談。2018年,BuzzFeed似乎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把新聞報導移到了一個新的網址BuzzFeedNews.com上。
儘管BuzzFeed早期的支持者提出了質疑,但佩雷蒂認為新聞部門至關重要。「媒體公司補貼或部分補貼新聞的傳統由來已久,」他說。
他說,他認為BuzzFeed的新聞業務有潛力賺到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不過他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希望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這將使它能夠成長,」佩雷蒂說。 「有時候,為了發展業務,你需要控制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他說,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史密斯的繼任者計劃如何管理這個部門。
風險投資家通常會在投資10年左右的時候尋找退出機會,那時他們的基金通常會關閉,而一些早期的BuzzFeed投資者要麼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要麼在今年就會達到這一階段。他們也可以通過將股票賣給另一個投資者,也就是所謂的二次發行來收回投資。BuzzFeed目前的投資者包括風投公司A16Z、萊Lerer Hippeau和NEA。此外,NBC universal也是投資者之一。
但任何出售或公開發行都需要佩雷蒂的支持。他對董事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公司最近的增長「意味著我們有選擇和自由保持獨立,」他說。「我們不需要籌集更多資金。」
迄今為止,BuzzFeed 已經籌集了5億美元,估值為17億美元。 三位知情人士表示。這家公司的投資者意識到,即使該公司繼續發展,也不太可能吸引到接近這個價格的收購要約。他們補充說,BuzzFeed 可以通過與競爭對手合併來改善自己的財務狀告。
他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BuzzFeed與一家公司合併後,總營收將超過4億美元,其中約15%或20%為稅前利潤。由此產生的公司可能對大公司更具吸引力,或者說有助於上市。
在2018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佩雷蒂談到了這類交易的可能性。據幾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BuzzFeed與Group Nine進行了談判,Group Nine 是 The Dodo 和 Now This 等網站的出版商。 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兩家公司有一位共同的董事——風險投資家肯尼斯·勒爾(Kenneth Lerer),他因為利益衝突退出了討論。 大約在那個時候,他也辭去了 BuzzFeed董事的職務。
Group Nine由勒爾的兒子班傑明·勒爾(Benjamin Lerer)掌舵,他是佩雷蒂的朋友。關於交易的討論已經深入到可以分析成本節約的程度。知情人士說,Group Nine和 BuzzFeed擁有規模可觀的視頻業務,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就意味著這方面的業務就要削減、裁員。
據三位了解談判情況的人士透露,談判將在今年夏末結束。一個問題是誰來管理新業務。其中包括勒爾或佩雷蒂擔任執行長,另一人擔任董事長。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我認識班傑明·勒爾很久了,」佩雷蒂在此前的採訪中說。「我和他談過,我也和很多其他公司的執行長談過。我認為,在合適的時間參與進來,與人交談,並對合適的交易持開放態度,是有價值的。」
勒爾說,談判的時機不對,「否則我們就會採取行動。去年,Group Nine收購了專注於千禧一代女性的數字出版商PopSugar。他沒有排除BuzzFeed交易仍有可能進行的可能性。
他說:「我非常尊重喬納(佩雷蒂),我將永遠與他和其他人開誠布公地對話。」
在6月份的罷工發生一個月後,BuzzFeed認可了紐約新聞行業工會(NewsGuild of New York),這一工會也代表著紐約時報的員工。史密斯負責管理方面的事務,他很想與員工達成協議。
他也變得越來越不安。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他寫了十幾篇文章,這與此前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時他的署名一年出現幾次。
去年11月,他在《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分析接班計劃的專欄文章。 其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將在幾年後退休,史密斯對誰可能接替他做了長篇評論。
去年12月,在西44街的Lambs Club餐廳,史密斯會見了迪恩·巴奎特和《紐約時報》助理總編薩姆·多爾尼克(Sam Dolnick),後者是控制該報的奧克斯-蘇茲伯格(Ochs-Sulzberger)家族的成員。他們在午餐時討論了媒體專欄作家的工作。
「我想,『哇,那一定很有趣,』」史密斯說。「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渴望重新開始做報導。這是有道理的。」
史密斯將於3月2日加入《紐約時報》,但他不會成為《紐約時報》工會的一員。
譯者: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