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成瘻的八大間隙
細菌可通過肛竇、肛緣皮膚、肛管皮膚、血行途徑四個途徑進入肛門內部,進入肛門後還要尋找落腳點,尋找「好欺負」的攻擊目標,這些目標就是肛門直腸周圍的間隙。所謂間隙就是空間和縫隙,這些地方填充的都是脂肪,被細菌感染後會很快成膿,日久遷延,就會成瘻。肛門和直腸周圍主要有八個這樣的間隙,每個間隙發病後的特點、轉歸、預後和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
1.肛周皮下間隙
肛周皮下間隙分布在肛緣皮下,前後左右都有,但發病以後側和兩側居多,屬於最表淺的間隙。感染途徑是肛竇和肛緣皮膚。病灶多局限,很少向周圍蔓延。內口在病灶相對應的齒線位置。手術相對簡單。
2.會陰筋膜下間隙
會陰筋膜下間隙位於肛門前側,女性較小,男性範圍廣,一直延伸到陰囊根部。這一部位的間隙分深淺兩層。淺層和肛周皮下間隙相通。感染途徑是肛門前側齒線處的肛竇和裂傷的肛管皮膚,所以內口一般也位於此處。發病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往往會向陰囊蔓延。
3.肛管後間隙
肛管後間隙位於肛門後側,分深淺兩層,淺層和肛周皮下間隙相通。深層通向兩側坐骨直腸窩間隙。感染途徑是齒線處後側肛竇和肛門後側裂口。內口多在後正中齒線位置。發病後易向兩側蔓延。
4.坐骨直腸窩間隙
坐骨直腸窩間隙是肛周最大的間隙,左右各一個,並通過肛管後深間隙相通。感染途徑基本是肛竇,內口位置有兩種可能:一是和病灶相對應位置,二是後正中位置,具體如何判斷將在後面相關章節介紹。這兩個間隙感染後症狀非常嚴重,會向對側蔓延,形成馬蹄或半馬蹄形膿腫。絕大部分複雜肛瘻都是來源於這一部位的膿腫。
5.括約肌間間隙
括約肌間間隙是指內外括約肌之間,嚴格講這一部位沒有明顯間隙,但這裡卻是眾多肛周感染的原發部位。前面談到肛竇是細菌入侵肛門的最主要入口,但真正進入肛門內部依靠的是肛腺,而大部分肛腺的腺體位於括約肌之間。細菌往往是先在這裡感染,然後再向其他各個間隙擴散蔓延。其內口沒有確定部位,但以後正中齒線位為多,蔓延方向也不定。
6.直腸黏膜下間隙
直腸黏膜下間隙直腸下端黏膜下,前後左右都有,屬於高位間隙,細菌入侵途徑是肛竇,病灶多局限,也很少向周圍蔓延,內口和病灶在同一位置。
7.直腸後間隙
直腸後間隙位於直腸後側,是所有間隙中位置最高的。細菌感染途徑是肛竇,內口在後正中齒線處,發病後有可能向兩側骨盆直腸間隙蔓延,形成高位馬蹄膿腫和肛瘻,臨床治療難度大。
8.骨盆直腸窩間隙
骨盆直腸窩間隙位於直腸下端的兩側,左右各一,盆底之上,腹膜之下,下面對應的坐骨直腸間隙,屬於高位間隙。感染途徑是肛竇,內口多位於後正中齒線,發病後有可能借道直腸後間隙向對側蔓延,也可能向下蔓延至坐骨直腸間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