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

2021-01-10 人民網

摘 要:應用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責任。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高校新聞專業生存發展的基礎。當前,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還存在著教師引進渠道單一和培養不足等問題,如何突破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瓶頸,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關鍵詞: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建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應用型本科院校日漸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為了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於地方經濟這一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索,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眾所周知,教師決定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師資隊伍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主動適應現代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方向,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重要措施[1]。

一、「雙師型」教師概念界定

「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冶金專業專科學校儀電系主任王義澄提出。1990年12月5日,他在《建設「雙師型」專科教師隊伍》的文章中詳細介紹了該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具體做法,並指出「參與學生實習過程、選派教師到工廠實習、參與重大教學科研工作、多承擔技術項目」[2]是達到「雙師型」教師水平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雙師型」教師概念與我國職業教育緊密相連,它是為了加強教師實踐教學環節,更好地促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而提出的。

關於什麼是「雙師型」教師,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雙師型」教師含義的認識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雙證書」說,即「雙師型」教師要有兩證,教師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

2.「雙職稱」說,即學歷系列專業技術職稱+技術系列專業技術職稱。

3.「雙素質」說,即「雙師型」教師既要有教師這一群體的理論教學素質和科研能力,又要具備實踐教學素質和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

4.「雙層次」說,即「雙師型」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肩負著育人的職責,擔負著學生思想品格塑造的使命。

從以上四個主要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於「雙師型」教師這個概念所做的定義既有類似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實際上,「雙師型」教師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群體,例如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職業教育中,隨著高等教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這一個概念開始在應用型高校中提及並付出實踐。高等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雖然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二者在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高等職業院校更注重培養針對性的應用型職業技能人才,更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寬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還要不斷提高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創新能力。所以,「雙師型」教師這個概念處於演變中,任何一個簡單的定義都不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徵。應用型高校新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除了要具有教師資格證還要有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證或者全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同時還要具備新聞業務和實踐技能。

二、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新聞專業歷來都是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但應用型高校的新聞專業又不同於國內重點名牌院校,它更側重於培養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

1.應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素質要求,即要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和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很強的實踐能力[3],也就是「雙師型」教師。由此可以看出,「雙師型」教師決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此類院校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從當前我國應用型院校的師資來看,無論是傳統的地方本科院校還是新建本科院校,由於其師資大多來源於傳統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相對都比較薄弱。教師的質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大大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實力、競爭力的核心。因此,通過對企事業單位專業實踐性人才的引進和加強自身原有傳統教師的培訓,從而加大「雙師型」教師的隊伍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之本,是其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

2.培養新聞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應用型高校新聞專業是以培養具有新聞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新聞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新聞人才為目標,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和保障。眾所周知,新聞從業人員現在要求採、編、播一體化,這三個環節的實踐性非常強。新聞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要學到採訪、編寫、拍攝、編輯和播音等知識和相關技能。主幹課程有中外新聞史,新聞傳播理論以及採、寫、編評等。其中中外新聞史,新聞傳播理論的課程,教師僅僅具有理論知識,勉強可以勝任。但是新聞的製作環節、製作規律和技巧等主幹課程,教師如果沒有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不能熟練操作製作新聞的相關設備,很難想像這樣的課堂如何開展。

3.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就強調了高等教育機構要「因人施教」,據統計,發達國家從事科學研究的拔尖人才約佔5%,從事設計開發的專業人才約佔30%,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人才約佔65%。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歐美國家教育重視常規型人才培養的原因。基層一線人才是維持日常生產工作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做好日常工作才能進行創新。新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以新聞基層一線工作需求為前提,重視新聞專業學生的個性傾向和發展需要,從而培養出新聞專業水準較高的人才。這些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經過短暫的培訓,就可以很快上手。

三、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

師資隊伍水平是大學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決定性因素和關鍵。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如何突破當前建設中存在的瓶頸,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1.加強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是應用型院校加強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和制度依據。各個地區和高校應該以「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為立足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緊密結合新聞專業的具體情況,提出適合本校的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新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認證標準必須與教師的實踐工作經歷相結合。

2.加強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新聞專業教師要利用寒假、暑假積極參加各級教育廳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專業技能培訓班,也可以主動邀請電臺、電視臺、報紙、期刊和通訊社等新聞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校講座。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不斷加強與新聞製作單位的合作,促進校企合作,實施生產、教學、科研一體化,為培養新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提供平臺。以產學研結合作依託,新聞製作單位為高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平臺,高校可以有效組織在校教師到合作單位學習新聞製作的各項技能[4],有助於「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培養。其次,高校可利用自身優勢條件,除了為新聞製作單位選送優秀的畢業生,參與員工的培訓工作外,還能參與到新聞製作過程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為學校贏得口碑,一舉兩得,達到雙贏的目的。

3.拓寬新聞專業師資引進渠道。我國新聞專業在當前人才的引進中渠道單一,往往更加看重教育背景和學歷學位,對實踐工作經驗要求並不高。隨著應用型高校發展速度的提升,需要不斷補充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我們除了加強對本校的教師進行培訓,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外,還要根據新聞專業的具體需求,從電臺、電視臺、報紙、期刊和通訊社等新聞單位等聘用一批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紮實理論基礎的資深記者、編輯或者播音員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實施開放式辦學,例如走學校和企事業單位聯合辦學的道路,這樣不僅可以到達學校實現雙方優勢互補,既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也有效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4.制定激勵措施。重視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充分利用各項政策,制定激勵措施,確保「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的開展。鼓勵新聞教師積極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職業教育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的技能成績達到國家職業技能鑑定合格標準的,由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在教師職稱評定實踐操作中向「雙師型」教師傾斜,改變現有的以理論研究為主的職稱評定體系,將實踐教學業績以及應用研究的效應等納入到評定體系。健全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獎勵機制,在享受學術假期、評先、評優、崗位津貼等方面對「雙師型」教師實行政策傾斜。如對實踐教學成果顯著的「雙師型」教師進行重點培養、優先進修和提高崗位津貼等。對於在產學研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雙師型」教師給予一定獎勵。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制,科研資助優先、參加學術活動優先、活動經費報銷優先等,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發揮在師資隊伍中的骨幹作用。

綜上所述,加強新聞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培養新聞方向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要,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一項長期堅持的革命任務。因此,應用型高校和新聞專業教師應共同努力,不斷探索「雙師型」教師建設的新途徑、新措施。(作者系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光明日報,2010-07-30.

[2] 王義澄.建設」雙師型」專科教師隊伍[N].中國教育報,1990-12-05.

[3] 林建民.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J].發展研究,2008(4).

[4] 白政民.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內江科技,2007(3).

相關焦點

  • 「雙師型」教師、應用型本科高校、1+X證書……看新時代職教改革...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介紹《方案》主要內容和下一步貫徹落實的考慮,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偉、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樓旭慶、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分別介紹「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和1+X證書制度試點的工作考慮。「雙師型」教師隊伍如何建?
  • 四部門關於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培養造就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特制定《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
  • 廣東省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
    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健全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堅持以創新用人體制機制為主導,堅持培養與引進並舉、數量與質量並重,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重點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與「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同時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
  • 教育部舉行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原標題:發布《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並介紹相關重點任務進展情況  10月17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  從供給方來看,我國目前的高校中有37所高校開設了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師範專業,這個師範是職業技術師範,培養出來的師範要進入到職業院校去做教師的師範。有49所高校招收碩士層次的職教師範生,職業技術師範專業的類別超過了150個,每年培養職教師資達到2萬餘人。這個數字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還需要擴大,現在每年能夠培養2萬餘名新的職教方面的師資,「雙師型」教師培養正在進入到專業化軌道。
  •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內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專業教學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舉措。「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很多高校應用型專業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人才不足。「雙師型」師資力量總體薄弱,在隊伍建設上,大部分高校注重「雙師型」師資的引進,而忽略了校本培養,部分教師教學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還不能完全適應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 今年河北啟動30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綜合改革試點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桑珊、馬利)9月11日,河北省教育廳印發《河北省深化「雙師雙證」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工作方案》,明確2020年啟動開展30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綜合改革試點,2022年,河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重要進展,「雙師型」教師佔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60%,建成50個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是辦好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和根本保障。
  •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教師隊伍建設進展成效等
    第三,推進師範類專業認證。全國共有60個師範專業通過第二級專業認證,2個師範專業通過第三級專業認證,認證結論有效期6年。第四,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引導廣大教師主動適應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變革,開展寧夏、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活動。第五,加強職業教育教師建設。
  • 我州著力打造新時代「雙師型」教師隊伍
    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打造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一項緊迫任務。
  • 今年河北啟動開展30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綜合改革試點
    9月11日,河北省教育廳印發《河北省深化「雙師雙證」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工作方案》,明確2020年啟動開展30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綜合改革試點,2022年,河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重要進展,「雙師型」教師佔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60%,建成50個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是辦好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和根本保障。
  • 山東省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實施方案
    不斷完善政策,支持並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產出一批高水平原創性應用技術成果,推動一批關鍵生產技術突破。設立專門機構和專職崗位,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運營機制,加快高校智慧財產權成果的轉移、轉化,及時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和課程教學資源。立項建設專業須與行業企業聯合,並至少獲一項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等標誌性成果。——建成一批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
  •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為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校轉型勢在必行。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曾表示,「未來90%的高校都應該轉向應用型」。但是具體怎麼轉型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路徑。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 探索應用型大學建設的中國方案
    【思想匯】推動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是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一戰略的實施,需要借鑑國外成功的經驗,更需要基於本土情境和現實問題建構制度框架與策略措施,探索應用型大學建設的中國方案。例如,美國贈地學院必須積極服務本州公民的生產生活,才能贏得州政府支持繼而生存下去;歐洲應用技術大學本就是專業或職業學校升格而來,有應用型的組織基因。內涵建設乏力。在政策驅動下,廣東、河南等20多個省市出臺了相關政策,並成功吸納300餘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入轉型試點隊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確立了到2022年實現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目標。
  • 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
    這些理論觀點從不同視角,為地方本科高校課程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與支撐,並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思路與方向。在理論指導下,重新審視地方本科高校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解決課程設置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一致的矛盾,是地方本科高校課程轉型的核心環節。
  • 廈門南洋學院:「雙師型」建設為職教改革添亮點
    5月19日下午,廈門南洋學院召開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職業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教育部遴選公布首批全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百個典型案例中,廈門南洋學院榮登該「百強榜」,位列全國民辦高職院校第一,並在福建省所有高職院校中居首。這是近期福建省職業教育因改革成效顯著而被國務院通報表揚之際,再為福建職業教育改革成果增添新亮點。
  • 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加強「雙師型」教師...
    《方案》提出,「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樓旭慶表示,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是教育領域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 廣東高校教師如何參加繼續教育課?高校教師如何參加繼續教育
    職稱評審是很多高校教師撓不開的話題。尤其是到了中級以後,評高級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那麼,繼續教育學時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之一,廣東高校教師如何參加繼續教育課?高校教師如何參加繼續教育課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細節?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
  • 基於崗位能力視角的高職「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及培養路徑研究
    一、引言  「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說其「古老」,是因為「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早在1995 年原國家教委《關於建設示範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要求,「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課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其中1/3 以上的達到『雙師型』教師」。
  • 75名教師通過認定,濮陽醫專有了第一批高校雙師型教師
    築基更牢固,育人更「有力」,日前,經評委會評審,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濮陽醫專」)75名教師通過認定,成為該校第一批高校「雙師型」教師。據了解,為加快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技能,根據《河南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的通知》(教人〔2014〕103號)等有關文件精神,濮陽醫專出臺了《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關於「雙師型」教師認定與管理的暫行辦法》(濮醫專〔2020〕36號),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及隊伍建設管理。
  • 打造「技能甘肅」甘肅省將支持現有半數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
    打造「技能甘肅」我省將支持現有半數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每日甘肅網8月3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近日,教育部和甘肅省政府制定《關於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我省將整省推進甘肅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
  • 皖江工學院: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 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在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在高校開展高質量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現實和時代課題。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以水利為特色的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皖江工學院建校12年來,始終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導向,不斷優化專業布局,注重高質量人才培養,先後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3萬餘人,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