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讓他快樂成長」「那是因為你還沒有。」

2020-11-15 青島微城事

01

事情是在孩子開始上一年級時變得不一樣的。

上學第一天,我給她找了一個託管班。第一天放學沒什麼作業,老師說,我們來玩單雙數遊戲。「2、4、6。」我孩子不知道6後面的雙數是幾。

老師又說,咱們一起來看看課本吧。鄰桌男孩打開課本就開始讀「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我孩子只認識「太」「花」「笑」。

看著她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知道那不是快樂的童年。於是,我給她報了認字課。從此,報課外輔導班這個事就像脫韁的野馬,拉不住了。

也許有人說,才剛上一年級嘛,你指望她學會多少東西?其實不是學多少東西的問題,我也相信,隨著她學業的深入,認字肯定不是問題。但別人都會的東西她不會,那對孩子的自信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畢竟那是會經常掛在你脖子上,軟軟地對你說:「媽媽,我愛你」的親生孩子,你怎麼忍心看著她不知所措。

你們可以說,這是收割了我的智商稅。識字這件事,不是早晚都能會的嗎?的確,當代媽媽們一路過關斬將,本科、研究生的讀過來都不在話下。可自從有了孩子後,智商似乎就急劇下降了。關於這個話題,我也想改天單獨拿出來說說。

總之,成為媽媽後,你的任何育兒行為,都有所謂的「過來人」為你「指點迷津」。你九宮格曬個孩子的圖,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曬娃狂魔」——心思不在工作上,你孩子公眾場合稍微鬧了一些,就被網友說成是「家長不懂事,熊孩子早晚如何如何」,你為孩子報個輔導班,還被說成「收割智商稅」。

養個孩子太難了,所有人都能出來「教你做人」,讓你分分鐘懷疑自我,懷疑人生。

02

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浙江杭州的劉女士花了1288元給孩子報名了跳繩培訓班。一共九節課,結果一節課還沒正式上,孩子突然「開竅」,一下子把跳繩這事玩的溜溜的。眼看著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突然超額完成了,劉女士不忍心自己的辛苦錢打水漂,就要求培訓班退費。結果沒協商好,為了維權,劉女士請媒體曝光了這件事。

沒想到消息一出,網友的留言畫風全變,紛紛表示「活久見」。跳繩也要學?是不是錢多了燒的?

不知道這些表示「活久見」的網友有沒有孩子,他們的孩子會不會跳繩,一年級能不能一分鐘跳140下?

根據劉女士所述,孩子學校要求一分鐘跳140個,而孩子自己在家苦練一年還是只能跳到38個。全班幾乎都達標,就孩子一到跳繩時間就洋相百出。母親希望孩子跟上班級的步伐,提高學習跳繩的效率,不因為給班級拖了後腿,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花大價錢給孩子報跳繩班,這有錯嗎?

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開始站隊,還沒有弄清事情原委就開始隨意批評。僅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就下結論,這不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嗎。

就像留言中一位網友說的「不要看別人報班很可笑,輪到自己的時候就知道教小孩不是那麼簡單。」

03

說到底,教養孩子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有的家長在行一些,有的家長不那麼在行。有的孩子乖巧一些,有的孩子不那麼乖巧。要是因此說一些家長不配之類的話,未免有些太苛責了。

當下,對「熊孩子」的「控訴」並不新鮮,好像整個社會都犯了「恐孩症」,對孩子的一點出格的舉止行為都不能容忍,養孩子變成了一件需要特別謙卑的事情。

你出門坐飛機要一邊安撫不懂事的嬰兒,一邊還要跟周圍乘客賠笑說抱歉。孩子在餐廳裡大聲嚷一嚷,你就需要注意四周是不是投來了鄙夷的目光,孩子在小區裡衝撞打鬧一下,你也要跟在後面不停地跟擦肩而過的老年人道歉。

一個朋友說,有一次他的孩子就變成了「熊孩子」,為了要一個玩具躺在商店的地上打滾,哭聲震天,周圍人的目光像一把把利劍扎向她。作為帶大兩個人類幼崽的媽媽,我真的太能理解她當時的心情了。

世界滄海桑田,但人類幼兒的特質卻並未隨之改變。他們還是需要經過四年的時間才能漸漸懂得共情,需要4-6年的時間,才能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也想讓孩子彬彬有禮,舉止沉靜,你也想孩子五講四美三熱愛,可是好奇和衝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你如何去扼制他的天性呢?

實際上,有過大量兒童接觸經驗的人,特別是自己有孩子的人,對於人類幼崽這一物種到底能多調皮搗蛋心裡是再有數不過了,所以能產生強大的同理心,會對所謂的「熊孩子」和他的父母更多一份體諒和容忍。

當然,我們今天討論的「熊孩子」不是指殺人放火、校園暴力這種人,他們應該交由法律制裁。

但很多人,像我曾經沒有孩子的時候,憑著想當然的想法,去指責和要求那些普通的父母,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要求父母「管不好就不要帶到公眾場合」。這種人,大多數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對孩子的認知只是出於自己的想像。這種做法,無疑加劇了整個社會對孩子的誤解。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希望我們都能拿出同理心,去理解和體諒為人父母的不易,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養育孩子的方式,畢竟「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

【來源:青島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孩子不快樂,沒有幸福感?因為你沒有教他這2項能力
    列儂說:「我想做一個幸福的人。」老師說:「你沒聽清我的問題。」列儂說:「老師,你沒聽懂我的答案。」大人們總是搞不清楚什麼是孩子的幸福。那什麼才是幸福的孩子呢?父母們應該怎樣培養出幸福的孩子呢?《讓孩子的大腦自由》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讓孩子的大腦自由》是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繼《讓大腦自由》(Brain Rules)後的一部家庭教養力作。
  • 我學習 我快樂 我成長
    前不久,我第一次參加了愛自然生命力體系的《父母專業課研討會》,滿滿兩天,收穫很多,分享大家,我們一起進步成長,因為我們都是愛學習的父母。1、學習一定要堅持下去,不管外界給我們怎樣的影響,如果我們影響不了別人去學習,但一定不要被他人影響。一定要給自己一份永遠的力量,這是最基本的底色。昨天當我和幾個好朋友在小群裡聊天,她們要晚上聚一下,因為疫情的關係,好久沒聚。
  • 孩子,除了快樂,我還希望你自信
    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要求模糊不清,有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就讓孩子認字、學習的,也有隻想學齡期孩子「快樂就好」自由玩耍的……其實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我們做教育戲劇,立足點一直都是在教育,孩子在放鬆玩的同時,也會在活動中逐漸發展自己的能力。
  • 如果有一天,我選擇了放手,那一定是因為你沒有珍惜我
    好的感情一定是兩個人的用心呵護,如果只是一個人在苦苦支撐,時間久了,心會累,人也會憔悴。終有一天,我的失望賺夠了,就會頭也不回地地離開。如果有一天,我選擇了放手,那一定是因為我攢夠了失望。不管之前我多麼愛你,但是得不到你一點點回應,那麼我就會失望,也會寒心。
  • 《整體養育》: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你真的不了解他
    有時候,當孩子犯了錯誤、惹了麻煩,我們又恨不得捶他一頓,也並不知道,這又緊又松的關係,並沒有什麼規律可言。在孩子那裡更是疑惑,媽媽到底是不是愛我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孩子的成長呢?或者可以說,他們從生命孕育的最初,就無時無刻不在成長。作為父母,我們常常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驚喜,也常常為他暫時的落後和停滯而感到焦慮。然而,成長是一個過程,從身體上的發育來說,例如老人常說的「三坐六爬」,我們會從各種渠道來知道,孩子幾歲該有什麼樣的發育。
  • 李玫瑾坦言:我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坦言: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他活得快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幾乎是每個家長都具備的心理。而隨著孩子溺愛年齡的增大,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在跟著加重,這一點本來無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家長卻是太過心急,對孩子太過嚴格,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讓孩子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最終讓孩子因為不堪重負,最終走向了極端。
  • 我孩子是學渣,但是他很快樂,他快樂我也快樂
    看了一篇頭條文章,一位學渣家長在那裡談她的學渣孩子,說孩子學習不好沒事兒,快樂就行,下邊一大堆附和的,不知道支持她的那些網友什麼學歷,孩子學習成績如何。我還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孩子母親是學霸,但是她兒子是學渣,她寫文章也說很快樂,因為她兒子廚藝很好,也很孝順她。
  • 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只是學習還需要有快樂,否則孩子會走極端
    導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資歷很強的父母一路為自己的孩子策劃著、指引著,可以說每一步都是精心安排,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有句話叫做「沒有規律不成方圓」,家長從小就給自己的孩子刻畫了成長的路線,一個模子,孩子就像一個機器人,只需要按照家長指引向前走就可以啦。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樂成長
    如今的他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此外,劉歡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其實你迫使孩子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我本可以。你不逼他,他怎麼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你不逼他,怎知他以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不曾拼盡全力?
  • 孩子反應遲鈍,畏手畏腳?那是因為你限制了他的身體自由
    活動孩子的身體,讓孩子的身體自由,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講,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 讓身體自由就是孩子快樂的源泉,活動就是生命,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如果你以各種理由禁錮、限制孩子的身體,都會讓孩子的身體受到束縛,他的能量就會被卡住,而身體的束縛、能量的卡點以及身體上的萎縮和緊張就會導致心理上的萎縮,因為身體是看得見的靈魂,而靈魂是看不見的身體。
  • 埋怨孩子沒有自驅力,那是因為你沒做到這4點
    不少父母,羨慕著「別人家的孩子」,為啥「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自覺、愛學習呢?而自家的孩子就是活祖宗,每天放學回家只知道玩,不主動學習,作業總要人守著才做。作為家長是否有反思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甚至學習沒有一點動力呢?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因為你做的太多,管得太多,潛移默化的將孩子養成了「懶人」。
  • 孩子,我們因為你,成為了快樂的人
    各位寶爸寶媽,這來源於歷史的變遷,大人價值觀迷失,以及孩子的逆反反應和應激反應。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些價值觀和育兒觀有些偏差,比如。孩子是一塊白紙,你寫什麼,他就是什麼。。。男孩簡養,女孩富養。。。買些教材給孩子補補大腦,順便備上一大堆營養品,輔導老師。。。專選貴的,不選對的。。。寧願自己背上債,不讓孩子落滴淚。。。
  • 那是因為你沒有發現孩子的學習特質
    「學霸」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在一起聊天時,都會這樣打趣,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既有嫉妒也有無奈。那是不是這樣呢?我看未必。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只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學習特質,人人都能成才!老師把聽寫的情況通過網絡發給我,督促父母在家協助孩子學習拼音。說實話,看到米兜稚嫩歪扭的字,我內心也波瀾起伏。我仔細地觀察孩子,分析發現,並不是孩子不用功,也不是關注力不夠好,而是她的手指力量偏弱,寫起字來有些費力。我們沒有指責她,也沒有把她跟別人比較,告訴她,只要寫字姿勢正確,慢慢練習,字會越來越漂亮。
  • 好好善待自己的孩子吧,他也就快樂那幾年
    在沒有孩子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會那麼早有孩子,也沒辦法理解那些,在朋友圈瘋狂曬娃的好友。但是自從生了娃之後,我瞬間就明白了:感謝寶貝選擇了我當他的媽媽,是他的到來,讓我們變得不一樣,也正是因為他的到來,讓我們的家庭充滿了生氣~每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讓我想記錄下孩子每一天的成長,每一天的變化,不放過任何一個值得被記錄的瞬間。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孩子的童年本應就是快樂的、自由的、天真無邪的,若總是想著讓孩子快速增長經驗,讓孩子早一點兒懂事,那孩子的童年就會受到社會現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快樂,孩子也就無法快樂的成長。小傑從不會向父母索要什麼或者要求什麼,而且非常的聽話,不跟父母吵架也不鬧脾氣,對其父母來說特別的省事,有次孩子經過玩具店的時候停頓了一下,向裡望去,他可能是想要那個變形卡車的玩具,但是他沒有進去也沒有告訴媽媽想要的東西。
  • 你不快樂,那只是因為你不懂……
    似乎快樂總是存在於過去的回憶中或某個不可預知的未來,總之不是現在。就算現在並沒有遭遇不幸,反正有一千個不快樂的理由。回憶是快樂的,哪怕當時的你並沒感到快樂。為什麼現在又覺得那時是快樂的呢?因為就算事情不算太好,現在正在回憶的你明白,過往已經不可改變,事情不可能更壞,那就能夠從回憶中體味出快樂來。
  • 愛孩子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長快樂的能力
    其實就算是教育專業的博士教授,一樣不能解決孩子成長中的所有問題。就算他們有那個技能,也沒有那個精力。何況我們不可能每個父母都去讀一個教育學的博士。有一個博士在養一個寵物的時候,發現自己容易生氣,就意識到將來自己養孩子了,可能問題更嚴重,所以就去提前的讀了幾乎所有他知道的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後來,他跟他的孩子相處到十幾歲都從來沒有發過火。
  • 好好善待你的孩子!他也就快樂那幾年,長大後他也會嘗遍人間疾苦
    導讀:好好善待你的孩子吧!他也就快樂那幾年,等他長大了,他也會嘗遍人間疾苦,就像我們現在這樣。你的孩子,越來越不像你的孩子,反而覺得他越來越像你,被生活牽著走,毫無辦法。他也很想和你一起聊聊天,侃侃小時候的趣事,如果你們親子關係還融洽,你們會有一次舒心而感人的交談,或許眼中還有些許淚花。如果你們小時候親子關係嚴峻,你們之間只剩下親情,而沒有親味,談不了太多,隔閡就像一座大山,橫亙於你們之間,你們都想爬到對方那邊去,卻發現自己毫無辦法。
  • 孩子抗拒做作業,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了解孩子,這個方法很實用
    關於孩子做作業,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一會找鉛筆,一會找橡皮,一會找作業本,才剛寫了一個字,又要喝水了,看上去像是進入寫作業的狀態了,結果卻是是在本子上畫畫,或者是在玩橡皮擦。閨蜜經常向我吐槽,說她的孩子有多動症,一刻也停不下來,做作業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此,責罵過孩子,打過孩子,甚至還因為孩子不做作業而把讓他的作業本給扔掉了。
  • 輔導孩子作業,成為親子間的「絆腳石」?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竅門
    輔導孩子作業讓人頭疼,其實是因為家長沒有找到竅門,掌握這些小竅門,你會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有的家長看孩子寫作業太磨蹭,或者總是哭哭唧唧的時候,總會直接幫孩子做了,殊不知這種行為會給孩子以後的學習,埋下隱患。家長此時不要心急,要耐心的培養孩子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多種方式調動他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讓孩子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從而逐步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