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不斷蔓延,多國出現「搶購潮」。除了消毒液、酒精和食品罐頭外,「衛生紙」出乎意料地成為了西方民眾爭先搶購的爆款。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和加拿大已經開始限制顧客一次購買衛生紙的數量,澳大利亞的商店僱傭保安巡邏避免顧客爭搶,還有民眾為搶購衛生紙大打出手。
美國俄勒岡州警察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敦促居民不要因為衛生紙用完了就撥打911電話,不妨用海綿和玉米穗兒代替。
▲3月14日,在美國洛杉磯一個超市外,民眾運送採購的物品。新華社發
儘管各國政府呼籲人們理智應對疫情,避免「恐慌性購買(panic buying)」,各大衛生紙製造商也承諾會保證供給,但消費者似乎並不買帳,依舊痴迷於「囤貨」之中。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出現「恐慌性購買」,而且還偏偏選擇衛生紙呢?多家外媒試圖對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行解讀。
首先,這種「恐慌性搶購」源於人們的恐懼心理。CNN稱,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讓許多人感到害怕,是因為它是一種新的病毒,還有很多未知之處。在這種恐慌心理之下,就容易出現不理智的搶購行為。
▲CNN報導截圖
社交媒體又加劇了這種恐慌的蔓延,空空如也的貨架和堆滿商品的購物車之類的圖片充斥著網絡。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泰勒表示,當人們看到這些圖片時,很可能會被這種搶購行為傳染,從而加入其中。
外媒還提到,這種「恐慌性購買」其實也是「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的體現。倫敦藝術大學消費心理學家保羅·馬斯登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就指出,面對疫情,人們通過購物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從一個「失控」的世界裡奪回控制權。
至於為什麼偏偏選擇衛生紙,《衛報》認為,首先,衛生紙是生活必需品,且沒有現成的替代品。而且,衛生紙的保質期長,不易腐壞,相對來說,這是一種風險低的儲備,不管什麼時候,人們都會需要它。
▲《衛報》報導截圖
此外,衛生紙體積大,在貨架中往往更醒目。一旦缺貨,則會格外明顯。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的格雷斯教授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說:「想像一下,50大卷衛生紙一下子從貨架上消失後所產生的空蕩感效應。它可比50罐早餐豆或消毒液不見了更顯眼。」
西方心理專家還指出,當今社會人們已經不習慣物品短缺和斷貨現象。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潔白柔軟的衛生紙正是他們不願意放棄的一種「奢侈品」——即使是在隔離期間無法出門,也起碼能確保享受人生中的一點點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