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很奇怪,有人按套路出牌卻搞不出事,意外插柳卻總成蔭。
比如昨天我聽了一首歌,鄺美雲唱的《容易受傷的女人》,起初不知道是誰唱的,但她的聲音和感情表達最能體現「受傷」的感覺,一下子就愛了,趕快打開屏幕看誰唱的,關注了她。
旋即對她的名字和出身感興趣,「鄺」字咋念?問同事,不知,為了記住她,對外人介紹這首歌,不惜複製上網搜,終於知道這個字念[kuàng]。
如果單由老師教課本學,可能一個生僻的字詞仍然記不住。但這種方式就再也不忘。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因為一個人記住一個字,因為一個字,又永遠記住了一個人。
出其不意的事,最近還有一心得。
2010年11月24日晚,廣州亞運會女子撐杆跳高比賽頒獎,中國選手李彩霞和李玲分獲冠亞軍,但是,現場吸引人的卻是第三名,日本女子選手「我孫子智美」。
當她的名字打在屏幕上後,大家都被她的名字驚呆了,以為是不是評委或電腦搞錯了,攝影記者也紛紛對準屏幕,把這驚詫一幕拍下。
事後有人專門澄清,說「我孫子智美」沒有錯,她姓「我孫子」,名叫「智美」。這個報導又驚詫了一次國人,「我孫子」這姓氏,這,這……唉,咋叫出口呢……
事後多年,每當人們談及日本姓氏,都會引用當年這一新聞,提到我孫子智美。所以你看,多少年過去了,多少運動員曇花一現過眼雲煙了,但我孫子智美,永遠留在了國人的茶餘飯後八卦中。
這就是出其不意的絕殺。
當然,凡夫俗子光靠名字想一鳴驚人,自媒體時代想起個網名就能收割百萬粉絲,也是凌空蹈虛。沒有硬通貨,徒有虛表,只會留下笑柄和罵名。核心競爭力才是根本。
如果再深入思考下,為啥日本會有「我孫子」這個姓氏,或許你就會有更深一步的收穫。
飛春讀傳查了查,我孫子在日本,並不是我的孫子的意思,更不是污衊人的口語。它有3個層面的意思:我+孫+子。
我,在日本古語裡對應的是「吾」;孫,孫子,孫輩的意思;子,兒子。合在一起是吾孫之子。那有同學會說,這不還是我孫子的意思嗎?
非也。還有料。
日本在150年以前,還是一個平民無姓的國家。這個國家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由架空天皇的將軍和將軍控制的各藩國(諸侯)組成的。
各藩國相對獨立,都各有各的家臣團,他們叫武士或藩士。在這樣的國度中,只有皇族、將軍、藩主和藩士武士等統治階層有姓氏。普通人沒有起姓氏的權利。
人們習慣了沒有姓氏的集團式群居群耕群體生活,甚至夫妻也不固定,時興夜訪妻,即夜裡到女方家唱歌睡覺,天亮前走人。所以這樣的生活狀態下,老百姓也沒有必要要姓氏。
後來幕府被推翻,天皇掌握了實權,實施中央集權,要建立統一日本的國防力量,為了徵兵必須登記壯丁,為此必須落實固定家族姓氏,所以,明治政府在1870、1875年兩次下令,要日本人給自己起姓氏。
在政府逼迫之下,日本人呼啦啦一夜之間都起了自己的姓。許多是根據地名或祖上的特點起的。這個「我孫子」就是一例。
我孫子這個姓氏,在日本源於一個地名「我孫子市」,離東京不遠。這個地方原本有一個依羅氏人的居住地。依羅氏呢,源於百濟系渡來人的氏族,後來移居到此地,稱這裡是依羅鄉。
依羅鄉裡有個神社,叫大依羅神社,這裡的人都是神社祭祀者「依羅吾彥」的後代,故稱「吾彥之子」。而在古代日語中呢,「彥」代表「隔子」之意,所以吾彥就是「我孫」之意,吾彥之子,就成了「我孫子」。
這就是這個姓氏的傳說和來源。
有人把它簡單地理解為罵人話,是不了解中日語言差異,簡單用國人思維臆想日本漢字。事實上日本許多漢字和中國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書信,誰能跟手紙聯繫在一起?可日文中你如果看到「手紙」二字,它就是書信的意思。
日本人的名字、漢字令中國人驚呆,同樣中國人的名字如果直譯過去,也可能會令日本人驚訝,比如郭晶晶這個名字,「晶晶」這個詞語在中國是個又好聽又有內涵的名字,但在日本直譯過去是「チンチン」,發音跟男人下面那話兒一樣的,是一種很粗俗無禮的語言。
所以,遇到不懂的外國人的姓氏或名字,我們最好還是虛心誠實請教一下來源和意思,不要總拿來調侃嘲笑他人,這樣的嘲笑,其實是暴露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