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受到疫情影響,首當其衝就是我們這些職場人,在上班的羨慕沒上班的,沒上班的羨慕在上班的,還有更慘的是年前就離職待業的。
但是也沒必要焦慮,有時候認清形勢或許對接下來的工作會更好開展。
本文中,筆者將和你分享下他最近的感受和心得,希望對你的工作有參考作用。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者:Ray先森
2020年的職場,以我最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啟了第一個季度。
疫情之下,各行業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首當其衝的,就是衣食住行各個民生行業,西貝賈國龍接受採訪就如是說:
「目前最大的壓力還是養人啊,2萬多人,1萬多人在宿舍,1萬多人在家。
一個月發工資就得1.56個億,如果兩個月、三個月那得多少?
時間短了行,時間長了咱也扛不住啊,誰儲備有那麼多現金呢?
如果現在把員工解散了,那是對方方面面都不負責任,我們還是願意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
在這場無聲的攻堅戰之下,西貝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企業巨頭尚且如此艱難,在這場疫情過後的普通職場人又該何去何處?
這一切,恐怕不止是有信心就能解決的。
01
和傳遞恐慌和焦慮相比
更重要的是看清職場新形勢
相信你也看到了,最近朋友圈裡除了各種數瓜子和數鳥飛的動態,最多的就是那些讓人看完焦慮不已的疫情信息。
無知才無畏,接收了太多尚且不分真偽的信息,對自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消耗。
在我看來,疫情總有穩定控制的那天,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提前想想接下來的職場形勢和就業方向,或許才是更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事情。
在這段期間,我也和一些企業HR朋友以及行業意見領袖諮詢過,他們對於今年的職場形勢做出了如下判斷,希望可以對你的職場就業方向,略作參考:
1.上班延遲以及招聘期延後
隨著各個省市和地方企業的就業延遲,不少企業紛紛表示會延遲招聘工作,或者年前規劃擬定的行程和方案要重新規劃,春招會根據情況進行適度延期,或取消線下招聘場次。
所以,在今年大概率會出現以下現象:
在今年一些企業可能會將招聘期整體延後、周期拉長:
已開啟春招的企業,網申-面試的時間都可能會延遲;
未開啟春招的企業,可能會推遲招聘時間。
2.線上面試或將成為主流方式
此次疫情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染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平時需要出門的職場人可能會選擇更安全的方式進行求職。
與此同時,隨著線上辦公的興起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會選擇更高效更方便的模式,進行招聘工作。
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布局視頻音頻面試、線上雙選會,對於不敢出門的求職者而言,無疑是最好的福利。
3.實體經濟受損嚴重,可考慮影響較小行業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相信你不用出門都能感受的到,從無人的街道到緊閉的商戶就可以一窺究竟。
從宏觀的視角而言,需求和生產驟降,對投資、消費、出口都會帶來明顯的衝擊,短期內會帶來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
對於中觀行業而言,餐飲、旅遊、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受到衝擊最大,醫藥醫療、在線遊戲等行業受益。
對於微觀個體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而對於網際網路大廠,春招名額方面預期不會有太大影響。
就城市而言,如果你是武漢高校畢業的學生或求職者,或者你求職的是武漢企業,那麼你在春招中受到的影響可能更大;北上廣深杭等熱門城市,目前看來影響會小很多。
最後,我的建議還是一句話:
找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最難的時候往往就是最考驗實力的時候。
而越是在別人懈怠放鬆的地方,越是你持續精進的機會。
02
不浪費每一場好危機
從做好自己開始
英國首相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
每一次巨大的危險之下,必定蘊藏著等量的機會。
大疫大機,2003年非典時期,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迅速崛起,讓人記憶猶新。
大疫之後,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及環境的變化,將帶來全新的市場需求並催生新的業態,而身在這個變化的職場人,更需要有效的判斷和經營,才能在逆境中借勢突圍。
最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面對突發情況最先做出創造性調整的企業:
如針對宅家隔離,美團推出「無接觸配送」,而春節檔率先挑戰和改變傳統院線模式的徐崢,直接聯合抖音等諸多平臺線上免費放映。
今日頭條、盒馬鮮生線上線下深度一體化的運作模式,在春節期間得到驗證的同時實現了低成本、大量穩定客源的引流。
大企業尚且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求生欲,對於我們這些職場普通人而言,可以做的又有哪些?
在這裡給大家梳理下我的4點看法:
1.做好規劃職業,準備充分再出手
由於疫情恢復情況的不確定,很多公司的招聘計劃都會推遲。同時開工後只會面試少量簡歷非常符合公司需求的候選人,簡歷變得比之前更加重要。
今年遇上這個情況,對於年前就離職的職場人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也不必過於恐慌,趁假期好好準備簡歷,梳理一下自己過去可用的經驗和工作成果了。以便節後更有底氣的參與招聘面試。
2.做好長遠計劃,避開求職高峰期
疫情對很多公司還是有招聘緊縮影響的。不但隨著整體復工的延期,企業完全恢復運營、梳理招聘需求的步驟會隨之延遲,同時對新增人員要求也會更少而精。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人會選擇求穩為主:再等等,今年九、十月再看機會,所以今年上半年雖然招聘數量會減少,但同時跳槽的人數也會整體有減少。
對於那些真正需要跳槽的職場人而言,倒不如先練好基本功,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出手。
3.做好職場副業計劃,增強抗風險能力
今年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失業了」,其實世界變化一直就很快,有遠見的人都有自己事業上的 Plan B,這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反而是對自己賺錢能力的證明。
職場副業,考驗的是一個人對於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時間的科學調度。
如果沒點實力和能力,其實想做好副業並不是發發朋友圈這麼簡單。
誰都不可能指望只靠一份工作養自己一輩子,多想想你可以利用的資源和能力是什麼,而有哪些技能優勢又是你可以拿來變現的?
別等到風險真正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真的一無所有。
4.做好心理建設,不要被恐慌情緒消耗
吳軍老師在《格局》中寫過:
「人的命運是由大環境和自身做事情的方法決定的。沒有人能夠選擇自己出生的年代和地點,但是可以通過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選擇做事的方法和方向。」
對於一個個身處時代激蕩變化中的個體而言,我們能做的並不是隨著群氓肆意傳播焦慮,而是細想下自己該如何端正心態,做好心理建設,安撫好身邊的家人,規劃好接下來要走的路,這才是我們最需要費心思去思考的。
德謨克利特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
過去的時代永遠不會重來一次,但是,世界上畢竟有些永恆的東西,比如,我們對世界的信心,在不同環境下做不同事情的原則,以及專業的做事方法。
要想不浪費一場好危機,絕對離不開平時日積月累的基礎夯實,和對形勢的客觀預判。
而這就是我們對時代變化做出的最好的反思。
03
在任何時候
都要和不確定性做鬥爭
2019年年初,王興說過一句話:「2019年將會是過去十年最難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容易的一年。」
是不是未來最容易的一年,這話不好說,但時至今日,2020年看起來並不是特別容易。
在這簡單但又不簡單的話語之下,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任何時代和任何事物之中,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我們這個世界固有的特徵,世界上有很多我們自己甚至整個人類都無法控制的力量,承認這一點,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
陳春花老師在談及這次疫情時就表示:
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會持續發生,所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直面它的勇氣,更需要有認知它的能力,與它共處的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核心是改變自己。
而在隨時會出現下一個不確定性的危機之前,職場人又該如何改變自己,去培養直面不確定性的勇氣和能力?
不妨可以從這5點入手去考慮:
提高對於危機的認知力,提高應對危機的心力
不盲從不偏激不衝動,認知清才能決策正
微觀努力,能夠部分抵銷宏觀上的影響
清晰制定出當前目標,活下去才能站起來
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有危險的地方才有機遇
現在回想起來,很多時候,我們從能力到主動性都是有限的,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必然懶惰,在一個沒有對手的環境中必然自大,然後一步步走向毀滅。
所以其實換個角度想,不妨可以在這個非常時期,把疫情當成我們最大的對手,想想微小如你我的職場人,如何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最大化的將風險降到最低。
最後,我想再次分享吳軍老師在《格局》中寫下的這句話:
「在無限長的時間裡,變是常態,不變是非常態。但在有限的時間裡,不變和漸變是常態,巨變是非常態。」
既然我們並不能自由選擇自己出生和生活的時代,也並不能隨意選擇所面對的環境和現狀,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提高抗風險能力,客觀分析預判形勢,端正自我心理態度,用確定可行的行動和態度去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