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社會現象,也是文化現象,其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的特點,同時又受到文化環境的制約影響。所以,在進行語言翻譯時,譯者必須要對原文與譯文間文化上的差異做出分析和平衡,以此保證最終翻譯作品的適宜合理。
簡而言之,所謂「規劃策略技巧」,即把翻譯後語言的通俗易懂、文化契合作為首要目標,在保證信息傳達角度相同的情況下,對原語句結構、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通。通過這樣的處理技巧,翻譯作品更加符合讀者的文化基礎和情感需求,並能使讀者在不同語言文化表達方式的轉換之間,感受到「異曲同工」所帶來的語言趣味和文化魅力。
例如,在動畫電影《花木蘭》的影片對白當中,人們將Mulan, your serpentine salvation is at hand, for I have been sent by your ancestors to guide you through your masquerade一段翻譯為「你的貼身護衛龍來了,你的祖先派我來帶你完成你代父從軍的願望」。在這一段落翻譯當中,譯者就很好地引用了規劃策略技巧,對原本極具西方文化特點的語言內容進行了「中國化」。從原句來看,serpentine salvation(曲折的救贖)來源於基督教聖經中的故事,而masquerade(化裝舞會)更是帶有濃濃的西方色彩,若直譯起來,顯然會令中國觀眾「摸不著頭腦」。
所以,譯者便將「蛇形」「救贖」等字眼與「龍」「護衛」等中國化意向進行轉換,並由「通過化裝舞會」這一帶有理想色彩的含義延伸到「代父從軍」這一願望,最終很好地消除了中西文化差異帶有這一語段的含義影響。在中國文化語境的背景下,人們更傾向於通過主動的語言結構來描述某一具體事件;而在英國文化語境當中,人們使用被動結構句的頻率要遠遠超過主動結構句。由此,在實際的翻譯工作當中,譯者還需要通過語言結構轉換技巧,對英文語段、文本進行一定的「本土化」處理,為讀者帶來更加準確、舒適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英國著名文學作品《呼嘯山莊》當中,有這樣一句話:His hair and clothes were whitened with snow。若採用直接翻譯的方式,則譯文可為「他的頭髮和衣服被雪下白了」。顯而易見,這在中國讀者看來,雖然語意理解上沒有較大的問題,但閱讀起來是十分彆扭的。由此,便可以將這一句話中「雪」與「衣服」「頭髮」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調整,將「衣服被雪下白」轉換為「雪使衣服變白」,即可翻譯出「他的頭髮和衣服,積了雪,變成白白的一片」。這樣一來,既不會因結構重組而造成語句混亂或語意變更,同時還會賦予原句一定的「中國式」美感,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語思維習慣。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形象轉換技巧與規劃策略技巧類似,但其更加注重意向、語意、隱喻之間的契合性和文化性。具體來講,形象轉換技巧在跨文化翻譯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保留形象。所謂「形象轉換」,並不是武斷、直接地將西方意向轉換為中國意象,而是要充分了解翻譯對象的形象內涵,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包容性和契合性,進而達成最佳的翻譯效果。對此,著名翻譯家、語言學家奈達先生也曾說過:「世界的語言和文化驚人地相似,相似之處佔90%,不相似之處僅佔10%。」
由此,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可適當採用直接翻譯的方法,對原文內容進行轉換,進而在滿足讀者閱讀舒適感的同時,儘量保留原文本的語言風格,例如直接將《格列佛遊記》中的愚笨形象yahoo翻譯成「鄉巴佬」等。
第二,替換形象。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若譯者發現原文本與中國文化語境存在宗教信仰、認知習慣等方面的衝突問題,則需要應用到「替換形象」這一手段。例如,在電視作品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將Oh my God!翻譯成「我的老天爺!」的情況,即是通過替換形象的方式,將西方人宗教信仰中至高無上的「上帝」形象轉換成了我國傳統神話中的「玉皇大帝」形象,以此表現出一定的語氣強調作用。
也 許 你 還 喜 歡
英語中果蔬詞語的文化喻義
中譯英 | 光正隨人,鏡裡春秋
紐約時報 | 拜登勝選,狗狗也將重返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