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嵌鋰在電極材料內產生的應力分析

2020-12-14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等部分構成,在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脫出,嵌入到負極之中,放電的做成則正好相反。Li+在脫出和嵌入到正負極的晶體結構時,會導致正負極材料發生體積膨脹,例如傳統的石墨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10-15%左右的體積膨脹,這種體積變化會在電極內產生應力的變化,對材料的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

對於電極充放電行為模擬最常見的是採用單顆粒模型,以一個球形顆粒對電極的行為進行模擬,但是在實際中很少有活性物質顆粒是標準的球形,例如部分負極為橢圓形,甚至是片狀的。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的Yingzha Peng(第一作者)和Bailin Zheng(通訊作者)、Fuqian Yang(通訊作者)等人採用柱狀結構模型對電極在嵌鋰過程中Li濃度和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

實驗中作者的研究對象為上圖所示的均勻、各向同性的柱狀電極(如上圖所示),根據菲克第二定律,Li+在電極內的擴散可以用下式進行表述,其中C為材料中的Li濃度,D為Li+在電極中的擴散係數,假設在嵌鋰開始前電極中不含有Li。

在恆壓充電階段,電極的邊界條件為

然後作者引入了下面所示的無量綱變量

將上式5中的無量綱變量引入到式1,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下式6所示等式,其中邊界條件如下式7所示。

然後對上式6進行分離變量,可以得到下式,

Li+嵌入到電極內會引起體積變化,因此會在電芯內部產生應力和應變,我們可以通下式對電芯的應變進行描述

下圖為根據仿真結果得到的直徑方向上的電極內部的Li濃度分布,從下圖a能夠看到在圓柱電極內的Li濃度從表面到中心快速降低,這主要是因為Li從電極表面擴散到電極中心需要藉助濃度梯度的幫助,增加擴散時間能夠幫助更多的Li擴散到電極內部,從而獲得更高的濃度。

從下圖b我們能夠注意到由於嵌鋰在電極內形成的是張應力,因此應力在電極內的分布與Li濃度分布恰好相反,在r=0處張應力最大,因此這也表明如果是因為嵌鋰造成的應力引起電極的破壞,更有可能發生在電極顆粒的中間位置。從下圖c能夠看到對於環向應力和軸向應力,在r=R(電極表面處)時為壓應力,但是在電極中間位置,則為張應力,通過模擬發現如果柱形電極表面發生塑性變形,則壓應力就會轉變為張應力,進而導致材料顆粒表面出現裂紋。

Von-Mises應力為材料受到的有效應力,常被用來分析材料的塑性形變,下圖為柱形電極內部Von-Mises應力的分布圖(Z=0平面,柱形電極中間位置),從圖中能夠看到從電極的表面到電極內部Von-Mises應力逐漸降低,達到最低,然後開始增加。整個電極內最大的Von-Mises應力位於電極的表面,並且隨著嵌鋰時間的增加,這一應力也在逐漸降低。這表明只要一開始嵌鋰,則電極的表面就會發生塑性形變。

下圖為柱形電極的中間位置表面處的Von-Mises應力與電極SoC之間的關係,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電極SoC的增加,電極表面的Von-Mises應力也在逐漸降低,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嵌鋰時間的增加,電極表面與內部之間的Li濃度梯度逐漸變小。

在前面的分析中作者發現,當電極的SoC達到61%時,電極中心位置的應力達到最大,因此有必要對SoC為61%時電極內應力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由於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圓柱形的電極,因此長徑比也會對電極內的應力分布產生影響。從下圖的模擬結果來看,無論長徑比如何,在電極的中心處都是張應力,在電極的表面處都是壓應力,但是不同長徑比會產生的應力大小卻有比較大的產別,直徑方向的應力隨著長徑比的降低而增加,而中心處的軸向應力在L/R為0.5時達到最小,同時我們從下圖還能注意到長徑比為2時電極內的應力與長徑比為無窮大時幾乎相同,這表明長徑比增加到2以上時,長徑比的變化對於電極內應力分布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從下圖d我們能夠看到長徑比為0.5時電極內的Von-Mises應力會發生顯著的增大,表明長徑比更小的電極在嵌鋰的過程中更容易遭受破壞,

Yingzha Peng等人突破傳統的圓形顆粒模型,採用圓柱形模型對材料在千裡過程中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圓柱形電極中應力分布與電極內的Li濃度和長徑比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of lithiation-induced stress in a finite cylindrical electrode,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5 (2019) 100834, Yingzha Peng, Kai Zhang, Bailin Zheng, Fuqian Yang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電解液添加劑對石墨NCA三電極電池低溫充電的析鋰影響
    本工作研究了在富酯低溫電解液混合物中鋰離子電解質添加劑對石墨-NCA三電極電池的析鋰影響,這些添加劑包括VC,LiBOB,LiDFOB,PS和LiFSI。SEI穩定添加劑一般會對低溫充電性能產生負面作用,然而本研究發現0.1M LiFSI有利於低溫充電性能的提升。
  • 鋰離子電池正極嵌鋰均勻性分析
    ,然後與活性物質顆粒反應,嵌入到活性物質顆粒內部,這一特點就導致了充放電的過程中由於Li+擴散速度的限制產生濃差極化,導致嵌鋰過程在整個電極內部分布並不均勻,特別是對於正極,由於正極材料的導電性較差,更容易使得部分接觸較差的顆粒發生嵌鋰不均勻的現象。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導讀: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討論矽基負極材料的儲能及容量衰減機理, 從矽碳複合材料和 SiOx(0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MCMB)、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鈦酸鋰(LTO)和矽基材料等。
  • 中國科學家分析有機電極材料應用前景—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軍團隊受《自然綜述—化學》編委會邀請,發表題為《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前景分析》的綜述論文,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結構特徵
  •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打開APP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李倩 發表於 2018-04-26 09:59:31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不斷發展,應用領域也在逐漸的擴大,其在正極材料的使用方面已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其中包括:橄欖石型磷酸亞鐵鋰、層狀鈷酸鋰、尖晶石型錳酸鋰等等,實現多種材料的並存。 從技術發展方面能夠看出,在日後的發展中還會產生更多新型的正極材料。對於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來說,其在成本費用、安全性能、循環能力以及能量密度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 【乾貨】NCM111材料失效分析:過渡金屬元素溶解
    NCM111材料是技術最成熟,也是較為常用的三元材料,NCM111材料具有成本低,合成工藝簡單,倍率性能好等優點,因此被廣泛的應用於電動工具和電動汽車等領域。  但是目前NCM111材料所面臨著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循環壽命的問題,在使用中電池衰降速度要明顯快於鈷酸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於NCM111材料的本身的衰降造成的,特別是過渡金屬元素的溶解,造成NCM111材料的結構破壞,同時溶解的Mn元素還會對負極的SEI膜造成破壞,這是造成NCM電池壽命衰降快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過渡金屬的溶解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
  • 美造出突破性鋰空氣電池 衝破續航瓶頸
    之所以叫做「鋰離子電池」,是因為在電池中,不論充電還是放電,都是鋰離子(Li+)在兩個電極之間來回穿梭,以形成電流。鋰離子到達電極時,需要在其表面「嵌入」,而離開時則需要「脫嵌」。為了保證良好的「嵌入-脫嵌」反應,鋰離子電池的陽極通常為石墨,而陰極通常為鋰的某種化合物。
  • 電極材料的理論容量! 常用鋰電術語中英對照
    (1)電極材料的理論容量 電極材料理論容量,即假定材料中鋰離子全部參與電化學反應所能夠提供的容量,其值通過下式計算: 這些計算值是理論的克容量,為保證材料結構可逆,實際鋰離子脫嵌係數小於1,實際的材料的克容量為:材料實際克容量=鋰離子脫嵌係數 × 理論容量  (2)電池設計容量 電池設計容量=塗層面密度×活物質比例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進展
    (1 江西師範大學物理系)(2 浙江理工大學物理系)摘要 文章綜述了第一性原理計算在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模擬與設計方面的研究進展.電極材料的研究包括電極材料的電子結構和電子導電性的研究,嵌鋰電位、鋰離子輸運特性、嵌鋰過程中局部結構弛豫與相變以及材料表面特性研究等方面,第一性原理計算在上述諸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些理論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人們加深對材料性能與機理的理解
  • 「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
    高(質量、體積)比容量的矽基負極是最有潛力部分取代商用石墨的鋰離子電池用新一代負極材料,但在嵌鋰過程中會發生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固態電解質界面(SEI)破裂及電極粉化等問題,使得容量迅速衰減。納米技術的發展提升了矽基材料的質量比容量,但較低的密度嚴重限制了其體積性能優勢的發揮[1]。
  • 鋰硫電池優缺點_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打開APP 鋰硫電池優缺點_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發表於 2019-08-23 11:46:30   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造紙工業一種很常見的副產品:木質磺酸鹽,已被壬色列理工學院科學家證明可做為鋰硫電池的低成本電極材料,目前研究小組創建了一款手錶鋰硫電池原型,下一個工作將試著擴大原型。
  • 張正銘:多孔電極、濫用測試和金屬鋰析出
    多孔電極在電極的中間有很多的顆粒,還有一些粘結劑,同時還有導電劑,每個電極最重要的是要用離子導電然後再到電子導電,兩者缺一不可。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的一個困惑。  我們現在來看這個離子,這裡我是假設有這樣一個過程,要去具體的解釋,其實對於多孔電極的理論來講是很容易的,怎麼容易了?先來看單個電極怎麼分析,有了單個電極的理解,整個電池也就不難理解了。
  • 預鋰化會成為特斯拉的殺手鐧嗎?
    而MAXWELL有兩項技術引人矚目,其一是乾電極技術,其二,是一項並不被特別關注的預鋰化技術。Maxwell聲稱,乾電極技術可以將電池能量密度提高到300Wh/kg,而未來有望達到500Wh/kg。電池能量密度要提升到500Wh/kg,大概率要採用預鋰化技術來輔助實現。而在特斯拉即將舉辦的「電池日」上,也有分析機構認為特斯拉將公布預鋰化技術。
  • 鋰離子電池厚電極的容量衰減機制
    現在高續航新能源車的需要迫使電池的能量密度越來越高,使用具有高負載密度活性材料的厚電極是最實用的策略之一,然而,它們的長循環使用過程中,卻伴隨著電化學性能的嚴重衰減,功率性能得不滿足,容量保持率也越來越差,那究竟什麼原因是導致性能變差的瓶頸呢?
  • 從電極製備過程開始分析-NMC811缺陷和裂痕的的源頭
    電極材料在製備、塗布、輥壓等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裂痕。圖1是通過X射線納米斷層分析技術獲得的電極材料1的截面灰度圖。如圖1b所示,根據各種缺陷的嚴重程度及裂痕狀況可分為無缺陷、細微裂痕、橫貫裂痕、多重叉狀裂痕、叉狀與粉碎裂痕、粉碎裂痕及中空缺陷7種。對其進行截面深度分析可知,在電極與隔膜交界處缺陷數量明顯增多,這可能是製備過程中與輥壓儀器的接觸有關。
  • 電極材料現狀!藉助3D列印技術製備石墨泡沫
    由於它可用於生產具有多孔結構的電極,為電解質滲透提供額外的通道,從而產生更好的電池容量,同時 3D列印可以實現快速成型,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廣受關注。 3D 列印技術,包括熔融沉積建模(FDM)、噴墨列印(Inkjetting)、選擇雷射熔融(SLM)和立體光刻(SLA)等。
  • 材料力學筆記之——應力集中與應力奇異
    由此,構件內應力集中現象與構件空間的性質相關,對於應力集中的原因從「場」的觀點來解釋或許會更為恰當。力或應力在空間中的傳遞過程中所形成的「場」與流體相似。在「傳遞」或「流經」的路徑上,空間性質的改變將會使其產生調整,並重新分布。目前尚未查閱到深入探討相關相似問題的文獻,但相信這可能會很有趣。如果將這種應力集中的局部現象推廣到宇宙空間,會是什麼樣的區域存在「應力集中」呢?
  • 精品|電化學知識:電化學的應用與三電極體系!
    在充放電過程中,Li+ 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正極材料常用LixCoO2,LixNiO2,LixMnO4,LiFePO4等,負極常用鋰離子嵌入的碳。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使用的都是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四大關鍵材料: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
  • 新型鐵基電極材料延長鋰離子電池工作壽命
    該材料乃是電氣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和位於日本三重縣津市(Tsu City, Mie Prefecture)的SEI集團的合作成果,後者專注於鋰離子充電電池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當前,較大比例的鋰離子充電電池都採用磷酸鐵鋰LiFePO4作為正極材料。該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