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分析有機電極材料應用前景—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軍團隊受《自然綜述—化學》編委會邀請,發表題為《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前景分析》的綜述論文,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結構特徵、作用機理、構效關係等進行了深入闡述,著重分析了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現狀和應用前景,有助於學術界和工業界充分了解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應用潛力和待解決的問題。

據介紹,鋰離子電池目前廣泛應用於各類可攜式電子設備,在人類社會的信息化、移動化、智能化、社會化等方面凸顯作用,並有望在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等領域大規模應用。商品化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是無機過渡金屬氧化物和磷酸鹽,其中過渡金屬資源大都不可再生,電池回收利用技術複雜、成本高,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能會面臨資源短缺等難點問題。因此,可循環再生的電極材料開發已成為電池領域的學術前沿和重大需求。

由於含有豐富的碳、氫、氧等元素,並顯現出可再生、綠色環保、低成本和高容量等優點,近年來有機電極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材料的製備具有合成創造的特點,一般可以從植物中(比如玉米等作物和蘋果等果蔬)直接提取,或者以生物質材料為原料,通過簡單方法製備得到。在有機材料提取製備、電池裝配和回收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體現了很好的循環和可再生性。

但與此同時,有機電極材料也面臨著在電解液中溶解度大、導電性差、密度低等難點問題,其材料特徵、作用機理、構效關係等亟待深入理解。

陳軍團隊的綜述論文首先討論了有機電極材料本身的各種關鍵性質,包括材料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密度、電導率、能量效率、價格、資源可用性和熱/化學穩定性等。其中,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是材料的基本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會受到材料密度和電導率的影響,其他因素如穩定性和價格等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實際電池應用的角度,該論文也分析了電極中活性物質的單位面載量和電解液用量等因素對全電池性能的影響。最後,利用軟體對以有機材料為正極或者負極的實際鋰電池體系進行了模擬,得出了相關電池體系的性能(如整體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價格等參數。

文章最後指出,未來相關研究應該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要關注有機電極材料的導電性和密度,這與實際電池的性能和成本等密切相關;二是應儘可能在全電池中、且接近實際應用條件下測試有機電極材料的性能;三是發展可商品化的含鋰負極或者開發鋰化的有機正極,這有利於構建和目前實際鋰離子電池類似的電池體系;此外,如何大規模、低成本生產高性能有機電極材料也需要探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70-020-016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JACS》南科大有機電極材料電化學反應機理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03467有機材料具有結構靈活、資源豐富、環境友好和易於功能化等優點,因此基於有機電極材料的新型電池技術在可移動、可穿戴電子設備、新能源汽車以及大規模儲能電站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新聞—科學網
  • 在自由基穩定化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盧周廣課題組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ly durable organic electrode for sodium-ionbatteries via a stabilized α-C radical intermediate 的學術論文,提出了通過自由基穩定化提升鈉離子電池有機電極材料的新概念
  • 科學家研製出高性能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術所研究員江雷團隊與蘭州大學教授柳明珠合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穩定性和優異光電性能的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
  • 東華大學能源存儲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道出了人們對於快充、甚至秒充電池的迫切需求。
  • 機器人仿真皮膚材料應用:TPE及水凝膠前景廣闊
    現階段,可用於機器人仿真皮膚的材料並不多,主要是矽膠、TPE材料、水凝膠、柔性電極材料等,其中矽膠已經被應用,TPE材料還未被生產商使用,水凝膠、柔性電極材料屬於潛在的在研產品。2、TPE材料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公布的《2018-2023年TPE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TPE是一種熱塑性彈性體,具有環保無毒,易著色,手感爽滑柔軟,硬度範圍0A-120A,加工成型簡單,不需要硫化加工,可以循環再生利用,降低成本。
  • 誰將成為未來超級電容器「殺手級」的電極材料?
    目前研究較多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主要有碳材料、金屬氧化物(或者氫氧化物)、導電聚合物等,而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商品化相對較成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碳材料、金屬氧化物及其複合材料等高性能電極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商品化應用前景。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具有電導率高、比表面積大、化學穩定性強等優異特點,是超級電容器的理想電極材料。綜述了近幾年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性能特點,對於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了簡單的闡述。
  •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打開APP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李倩 發表於 2018-04-26 09:59:31 目前,國際上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和韓國,主要的鋰離子應用市場為手機和電腦。隨著鋰離子電池的不斷發展,應用領域也在逐漸的擴大,其在正極材料的使用方面已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其中包括:橄欖石型磷酸亞鐵鋰、層狀鈷酸鋰、尖晶石型錳酸鋰等等,實現多種材料的並存。 從技術發展方面能夠看出,在日後的發展中還會產生更多新型的正極材料。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
  • 2019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9年6月12日,2019年「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細胞出版社2018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頒獎典禮暨前沿論壇在京舉行。 此次評選基於中國科學報社旗下《科學新聞》雜誌「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該特刊收錄了423篇2018年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研究類期刊上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高水平科研論文。 中國科學報社作為第三方,通過特邀專家評審、結合數據分析,最終遴選出2018年年度論文和機構。
  • 中國科學家首次研製出尼龍固態電解質—新聞—科學網
    尼龍在生活中最為人所知的應用當屬被年輕女性所鍾愛的尼龍絲襪。 近日,尼龍固態電解質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首次研製成功。4月2日,該所崔光磊研究員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 「這項工作簡單來說,就是重新設計了傳統經典聚合物尼龍6的結構,使其具有離子傳導性。」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王義明與教授郭旭虹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獲新進展,團隊通過凝膠因子和磷脂分子的正交組裝,構建了具有應變增強特性的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
  • 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應用專著出版—新聞—科學網
    《超臨界流體在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應用手冊》(2卷本)  近日,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研究員陳林主持編輯的英文專著《超臨界流體在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應用手冊不僅如此,流體在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變過程和機理研究對許多關鍵領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臨界發電、太陽能熱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統、航空航天工程、規模化儲能、精細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體而言,絕大多數跨臨界熱力和化工系統都需要面對流體跨越臨界區域發生相態轉變的過程。
  • 【能源】聚苯胺/石墨烯電極材料高電容機理探究
    >近年來,聚苯胺/石墨烯複合電極材料由於其低成本、高容量以及優異的倍率性能等一系列優點,在超級電容器方面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成為當下最熱門的電極材料之一。而研究者們通常把其超高電容性能簡單歸因於高電容的PANI和RGO材料之間的協同效應,這反應出人們並沒有真正的理解PANI/RGO電極材料的電化學工作機理,同時也限制了聚苯胺/石墨烯複合電極材料的進一步發展。白華團隊系統的研究了PANI和PANI/RGO複合材料在電化學測試過程中(−0.2 ~ 0.8 V vs.
  • 脫嵌鋰在電極材料內產生的應力分析
    Li+在脫出和嵌入到正負極的晶體結構時,會導致正負極材料發生體積膨脹,例如傳統的石墨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10-15%左右的體積膨脹,這種體積變化會在電極內產生應力的變化,對材料的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
  • 一種極具應用前景的功能材料:催化紙的製備
    催化紙由於其獨特的多孔三維網狀結構,將成為一種極具應用前景的功能材料。催化紙分為TiO2基催化紙、ZnO基催化紙、貴金屬基催化紙三大類,本文綜述了催化材料的修飾改性及其固著方式對催化性能的影響,提出了獲得高催化性能和高強度催化紙需要解決的問題。
  • 華南理工《Angew》納米結構工程+原位TEM,助力電極材料設計
    本工作將結構設計和原位技術相結合,為應用先進的表徵技術指導電極材料設計優化提供重要參考。納米結構工程被廣泛認為是提高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途徑,同時在原位表徵技術的幫助下,可以確定更合理的納米結構材料設計。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他實驗室發明的以糖基三氟乙醯亞胺酯為給體的糖苷化方法是目前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已被全球90家實驗室成功應用,被稱為催化糖苷化的三個裡程碑之一;以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為給體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實現了其他方法不能實現的特殊糖苷鍵的構建,被稱為俞氏糖苷化反應。
  • Mater.綜述:電極材料中的缺陷工程
    作為電池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極材料決定了電池的綜合性能,對電池整體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缺陷工程被認為是改善電極材料電子結構和物化性質的有效方法,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點缺陷是缺陷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徵缺陷和非本徵缺陷。本徵缺陷,是由晶格原子的熱振動引起的,對研究晶體而言是本徵的組成部分,缺陷的形成並不改變整體晶體的組成。